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节目第一次串台了。播客《井户端会议》《东亚观察局》《魔都剧好看》的主播梵一如老师最近在上海开设了一间录音棚,我们有幸体验,也就顺势录了一期——不,是两期节目。

一期是我们作客《井户端会议》,与梵叔聊了媒体从业者的转行故事,其中包含许多之前没谈起的个人经历和见闻。非常欢迎你在各个平台搜索“井户端会议”,收听这期节目——串台【商业就是这样】:媒体这座“围城”和我们的选择。

另一期就是本节目,我们邀请梵叔来解析当下在上海大火的线下演出市场,尤其是本土音乐剧行业。

除了播客主播,梵叔的另一个身份是文化演出行业资深从业者和投资人。他告诉我们,从疫情之后,上海的线下演出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从一开始受疫情影响处境艰难,到现在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按照梵叔的说法,“人民广场附近快成上海的百老汇了”。这引发了我们的好奇:火爆的背后哪些因素起了作用,一场演出的商业模式有了哪些变化。梵叔是这个些好奇最合适的解答者。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访谈,信息密度和节奏还在适应当中,欢迎多提意见,期待你的反馈。

| 嘉宾 |
梵一如(微博:@番薯梵一如)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5:20 音乐剧在上海火热的三个因素
12:20 剧场品牌化是大趋势
18:13 一部音乐剧成本500万,花在哪儿
28:12 经典盈利模型:保利巡演
31:33 一线演员可以分票房了
36:10 音乐剧、话剧、脱口秀、live house对比
44:49 影视人才在音乐剧获得强烈正反馈
47:51 亚洲大厦盛况
51:33 和游戏、酒吧、剧本杀争夺消费者
54:27 高铁对音乐剧的加成

| 延伸阅读 |
魔都剧好看
梵一如最新推出的一档关于上海线下演出行业的播客节目。

《<声入人心>给中国音乐剧市场带来希望了吗》
关于节目中提到的综艺《声入人心》的深度报道。

《小剧场的春天》
疫情之前的北京话剧市场观察。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主播...
Tiller
约小亚
商业就是这样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Lindachaw
3年前
5
30:38 在国外看剧,尤其是伦敦看剧我一定会买场刊,但是上海的剧,很多都没有,反倒是帆布袋明信片之类挺多的。我个人是觉得场刊很重要。
Lindachaw
3年前
5
17:00 现在的音乐剧宣发真的一般,明明都是新媒体当道的年代了,这个渠道绝大部分出品方都用得不好。线下铺广告也是,基本上只有疫情前的引进剧有。
Solsticee
3年前
5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应就是声入人心😂
Thistle9
3年前
5
以前听井户端,悠哉悠哉慢慢来;今天听井户端,心急火燎,我要赶紧听完了去听商业就是这样啊!
kevy_ZAKx
3年前
5
目前最喜欢的两档播客联动了!未听先马克
HD940746s
2年前
5
现在听来有点感慨……
鱼丸丸酱
3年前
6
当时法扎连演,文广的上座和sd我几乎以为这是宇宙热圈了
shallwedream
3年前
6
刚刚刚刚说上海红利,上海红利,结果今天顶马演出就被取消了,唉
Phantasy
3年前
6
怎么进剧好看的群
波耶特
3年前
6
39:07 别提苏州奥体了 又让我想到了我的新裤子…
无人机系荔枝来
3年前
7
亚洲大厦本质上是音乐剧市场虚假繁荣,音乐剧演员平均水平堪忧,韭菜大厦倒是差不多
太空弹
3年前
7
听到最后快急死了,我一个游戏圈的人就疯狂想转做剧场演出,但是事情一步一步来,现在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希望将来能如愿以偿。
Yaoyao2020
3年前
7
我是从德语、法语音乐剧开始看的,疫情前上海年年有国外剧团来演经典剧目,疫情后就没有啦,没有了解过国内音乐剧如何,怕踩雷…… 听了这集决定去听听魔都剧好看,去发现一下国产音乐剧吧。
C929生米
3年前
8
梅溪湖女孩永远守在湖底
KernelThread
3年前
10
访谈类的节目还是挺难控制信息密度的,听起来好像没有之前的那种爽快感
Lindachaw
3年前
12
好像是第一次听播客留这么多评论,也是真情实感希望中国音乐剧好。 疫情前我经常飞国外看音乐剧,国内看得多的也就是去迪士尼看美野,那会儿对中文音乐剧意见挺多,高质量的没几部,市场还很混乱,有些不怎么样的剧黄牛喊价还很离谱。 疫情后其实音乐剧看得也不是很多,小酒馆刚开始没多久抢到一场,就再也没买到过,不过身边有几个朋友就是各种剧都看,肉眼可见的这个市场越来越红火,亚洲大厦附近你都说不上是游客更多还是观众更多。 我们的音乐剧市场有点在走韩国的路子,不是坏事,更多的影视剧演员,歌手甚至爱豆来演,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只希望剧本能好好打磨,出更多精品!
HD799612y
3年前
14
08:11 作为前芒果工作人员不得不插一嘴,在2018全年的商谈的片单里,声入人心确实是s级的,没记错的话排第五。期待和投入都是最高那一档里的。而且我们周围同事多多少少对于泛综艺、艺圈那套带着反感和麻痹的,对于《声》相对纯粹的气质,大家口碑都是一致的好
Connor
3年前
18
59:50 梵一如:商业就是这样
kevy_ZAKx
3年前
66
01:36 是的,信息密度高是我喜欢这个档播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听起来效率很高。可谓听君一期播客,胜读十篇报道(夸张一下
喫茶小吕
3年前
82
#小吕的播客笔记📒 1.音乐剧在上海爆发的主要原因:2018芒果综艺《声入人心》大热;疫情之后,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观众报复性消费;上海政策导向性支持。*上海“泛文青”-电影、展览、戏剧、音乐好的都看;“线下热”-闲暇时间更多地需要文化产品满足。 2.现象:今年上演中文原创音乐剧15部,约为疫情前的三倍;现在音乐剧系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有戏演,过去是音乐剧转话剧、影视,如今逆向流动;报考音乐剧系的学生呈几何级增长(男生尤多)。 3.音乐剧的生产:策划出品——主创制作——宣传宣发(现在的弱项,戏剧的宣发投入和电影可以差两个零)——票务回收。 4.硬成本:场租和人工占50%以上。千人级剧场演出的门槛是四五百万(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1800-2000人;共舞台、人民大舞台、艺海、美琪等千人上下,上剧场800)。 5.剧场会越来越多,品牌化和专营化是未来趋势。在建:前滩-上海大歌剧院,北外滩-上实剧场,虹桥,徐汇滨江……品牌化: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引进、孵化…);中国大戏院-先锋实验戏剧,田沁鑫总监。 6.目前回收成本主要靠票款。第一轮演出两周左右,在剧迷、媒体、外地剧院中发酵口碑。有些会和保利院线这种打包合作。周边产品还不是特别丰富。定价:成本测算,也看出品方意愿,拍脑袋较多。票务平台的返点10-15%,有些头部演员可以分票房。 7.目前只有北、上有音乐剧辐射能力。地级市以上都在造大剧院,但没内容。 8.音乐剧和话剧的客群重合度较高,但音乐剧的受众会更年轻、女性比例更高。Live(音乐)和音乐剧是两个市场;脱口秀兴起冲击最大的是开心麻花。 9.剧本、词曲质量高是硬道理!故事是否能引起共鸣也很重要,一些韩国引进剧就不太可能出圈。《隐秘的角落》这种社会话题相关的改编剧可能会比较受出品方青睐。 10.上海政策-“演艺新空间”“亚洲演艺之都”。亚洲大厦:阿波罗尼亚大获成功,中国音乐剧的一个里程碑。 11.疫情平复,外国团体回归之后,对国内创作者的竞争压力会增加,不过资本和人才已经开始相信国内音乐剧的发展,积极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