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61分钟
播放:
225
发布:
1周前
简介...
我们本季的第二个主题是:照护。
在过往的节目中,我们分享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国外的研究和个人经验,特别是日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们更早地面临了老去的问题,也更早地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那在中国,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023 年 6 月,我读到了一本书,名字就叫《谁住进了养老院》,这本书的作者葛枚,是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
这本书准确来说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书中的数据、案例都基于她 2013 年 — 2015 年期间在云南昆明做的养老民族志研究。你当然可以说,现在距离她的调查已经过去 10 年了,很多事都变了,但其实有很多事并没有变,至今读起来依然非常受触动。
本期节目,我们就和葛玫一起看看,究竟谁住进了养老院?又在如何被照护?
本期节目你将会听到:
[03:48] 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写中国养老院?
[07:01] 昆明玉山老年公寓是一个什么样的养老机构?
[08:49] 孝道和仁义如何影响了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型?
[14:39] 这些老年人是经历过上个世纪中国巨变的人,历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21:40] 玉山老年公寓具体的环境如何?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是,没有私人空间
[26:56] 养老机构中的那些「无偿照护」
[34:10] 最常见但也最缺乏真正关注的「有偿照护者」——护工群体
[36:28] 护理员和老人真的能够建立起「家人般」的关系吗?
[38:34] 护工群体为什么总是很沉默?他们为什么不敢说?他们害怕什么?
[42:49] 影响照护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样的照护才算是好的照护?
[53:21] 讨论照护质量非常非常困难,但我们依然在不懈地努力着
[57:21] 一场洪水中丧生的老人,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对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多么缺乏真正的了解和关注
[59:23] 没有完美答案,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永不放弃
※《遗愿清单》第三季阅读季,我们将会从老去、照护、遗忘、疼痛和临终五个主题出发,深入到每个话题的细节和更深处去。期待和你一起阅读和讨论!
《遗愿清单》阅读季豆瓣书单 (持续更新中):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60467048/
【节目主播/制作】
主播/制作:VC
微博: @VividCrystal https://weibo.com/u/1241505120
小红书:@午夜飞行VC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572a84ee50c4b435fe74744e
【欢迎加入听友群】
入群方式 A:微信添加小助手 Amber (ID: hellomarcast),拉你入群
入群方式 B:关注公众号「午夜飞行」 ,回复「遗愿清单」四个字,即可获取入群通道
【本集音乐】
All music credits to:
1、たそがれの予感 - 金子隆博
2、手风琴与小提琴 - 刘瀚聪
3、Montmarte - Asaf Avidan
4、オルゴール“秋日和” - V.A.
【本集封面】
Morgane Le Breton / Unsplash
【关于节目】
《遗愿清单》是一档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社会人文播客,由 VC 主持/制作。在这里我们将会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感受生命,也谈论死亡,用对话,用电影,用文字……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我们相信,死亡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话题。此刻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节目出品】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制作出品,也欢迎你订阅收听 Marcast 旗下的其他播客节目。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我们:
- 小红书:@Marcast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5e53be6400000000010003bb
- 公众号:Marcast
- 微博:@Marcast https://weibo.com/u/2743283854
- 进听友群请添加微信:hellomarcast
- 欢迎加入 2500+ 朋友一起订阅 Beads Newsletter 每周一封精选英文播客内容分享,为你提取、总结那些 90% 的人听不到的、隐藏在声音里的一手信息、知识、经验、工具、趣味和审美,和你一起拓展认知和视野,每周一上午发送,订阅地址:https://beads.beehiiv.com
© 2025 Marcast Media
在过往的节目中,我们分享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国外的研究和个人经验,特别是日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们更早地面临了老去的问题,也更早地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那在中国,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023 年 6 月,我读到了一本书,名字就叫《谁住进了养老院》,这本书的作者葛枚,是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
这本书准确来说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书中的数据、案例都基于她 2013 年 — 2015 年期间在云南昆明做的养老民族志研究。你当然可以说,现在距离她的调查已经过去 10 年了,很多事都变了,但其实有很多事并没有变,至今读起来依然非常受触动。
本期节目,我们就和葛玫一起看看,究竟谁住进了养老院?又在如何被照护?
本期节目你将会听到:
[03:48] 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写中国养老院?
[07:01] 昆明玉山老年公寓是一个什么样的养老机构?
[08:49] 孝道和仁义如何影响了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型?
[14:39] 这些老年人是经历过上个世纪中国巨变的人,历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21:40] 玉山老年公寓具体的环境如何?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是,没有私人空间
[26:56] 养老机构中的那些「无偿照护」
[34:10] 最常见但也最缺乏真正关注的「有偿照护者」——护工群体
[36:28] 护理员和老人真的能够建立起「家人般」的关系吗?
[38:34] 护工群体为什么总是很沉默?他们为什么不敢说?他们害怕什么?
[42:49] 影响照护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样的照护才算是好的照护?
[53:21] 讨论照护质量非常非常困难,但我们依然在不懈地努力着
[57:21] 一场洪水中丧生的老人,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对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多么缺乏真正的了解和关注
[59:23] 没有完美答案,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永不放弃
※《遗愿清单》第三季阅读季,我们将会从老去、照护、遗忘、疼痛和临终五个主题出发,深入到每个话题的细节和更深处去。期待和你一起阅读和讨论!
《遗愿清单》阅读季豆瓣书单 (持续更新中):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60467048/
【节目主播/制作】
主播/制作:VC
微博: @VividCrystal https://weibo.com/u/1241505120
小红书:@午夜飞行VC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572a84ee50c4b435fe74744e
【欢迎加入听友群】
入群方式 A:微信添加小助手 Amber (ID: hellomarcast),拉你入群
入群方式 B:关注公众号「午夜飞行」 ,回复「遗愿清单」四个字,即可获取入群通道
【本集音乐】
All music credits to:
1、たそがれの予感 - 金子隆博
2、手风琴与小提琴 - 刘瀚聪
3、Montmarte - Asaf Avidan
4、オルゴール“秋日和” - V.A.
【本集封面】
Morgane Le Breton / Unsplash
【关于节目】
《遗愿清单》是一档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社会人文播客,由 VC 主持/制作。在这里我们将会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感受生命,也谈论死亡,用对话,用电影,用文字……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我们相信,死亡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话题。此刻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节目出品】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制作出品,也欢迎你订阅收听 Marcast 旗下的其他播客节目。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我们:
- 小红书:@Marcast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5e53be6400000000010003bb
- 公众号:Marcast
- 微博:@Marcast https://weibo.com/u/2743283854
- 进听友群请添加微信:hellomarcast
- 欢迎加入 2500+ 朋友一起订阅 Beads Newsletter 每周一封精选英文播客内容分享,为你提取、总结那些 90% 的人听不到的、隐藏在声音里的一手信息、知识、经验、工具、趣味和审美,和你一起拓展认知和视野,每周一上午发送,订阅地址:https://beads.beehiiv.com
© 2025 Marcast Media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无忧忧-wooyoyo
1周前
黑龙江
3
老人是否去住养老院的确理论上不应该与"孝道"挂钩,但在现有的养老院条件下,又不可能不挂钩,或者我理解的"孝道"也很主观,我觉得现在被谈及的孝道都来自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当一个人考虑我这样做是否不够孝道时,往往在意的是社会评判。而真正与"孝"有关的思考逻辑是,这样的条件我忍心让父母去住吗?很现实的是,在重多县级以下的养老院,都无法说那能算得上有质量的养老。当然,更多子女会因为没有闲暇没有余力而不得不选择让父母住进那样的养老院,也无关孝道,不过,最终孝不孝是过自己心里那道关,只要尽了全力做了不后悔不遗憾的选择,在当事人心里应该都算尽孝了。

无忧忧-wooyoyo
1周前
黑龙江
3
同样的,县级市以下的护工群体也是毫无专业可言,他们仅仅是力气大不嫌脏而已,且流动性非常大,一些失能失智老人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善良的,那非常考验人。
而且在一些照护理念上他们甚至没有家属先进,产生的分歧是很难弥合的,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容质疑,尽管他们只接受过短短一周的培训而已。
所以,两年零八个月,我宁愿自己辛苦一些,也没有再请护工。
其实中国现在缺少的就是社区支持,上门医疗支持这些,如果有这些,居家照护生活真的会容易的多。
ShaynaSi
1周前
新加坡
1
VC讲得好好~(要不考虑一下,再开一档读书栏目?😁)
作者作为外国人,自然脱离了传统文化的载力束缚,非常冷静地描述她在昆明的所见所闻,给理解中国老龄化、慢性疾病、养老机构服务等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看完这本书,我经常会试着脱离子女角度,代入老年人本身、护工、医生、社区基础工作者等视角去重新理解养老院和老龄化…这个,对我真的有醍醐灌顶之感。

Noah_Pieta
1周前
新加坡
1
唯一的孩子家父十年前过世,母上独自生活,我在海外做博士后。 去年母上在家中摔倒腰椎骨折,从医院回来后开始请居家护工。 母上脾气比较强势而且对外人防备心特别强,对居家护工的态度不能说坏,但是很居高临下的感觉,家中换过三位护工后稳定下来。 这位护工阿姨的家庭有自己的问题,早年守寡,一个儿子因故入狱,她曾经在香港做过十年居家护工照顾老人和孩子。 她谈不上对母上有很深情感,但非常负责任,让我感觉安心。 但我还是有很大的焦虑,大约2-3个月回家一趟。

Marcast
1周前
浙江
1
🎧 本期我们来聊聊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写中国养老院?究竟谁住进了养老院?又在如何被照护

欢喜不愁
1周前
天津
0
00:45 这书可太难读了,我在大学的时候这书刚出版我就开始读,现在还是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