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92分钟
播放:
171
发布:
4周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音乐】
Rainy days, by Vintage/Alf Wardhana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基于阅读的写作课
01:04 桑德斯教授在书中勾勒出阅读课与写作课之间的精妙关联与微妙差异。
03:27 浅浅谈文坛的抄袭问题。
06:58 桑德斯教授并非单纯地传授写作技法,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他推动我们贴近每一个文本,让文本主动与我们对话,并提供丰富的情境与方法,鼓励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文本,去感受、去理解、去探索。
15:53 “漫游雨中池塘”这一意象源自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片段。相较于“漫游”,台版书名翻译“雨落池中,为何坚持游泳”中的“游泳”,更能贴近分析所蕴含的精神。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本书收录了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和果戈里四位俄罗斯作家的七部作品赏析。Eve更偏爱《歌手》、《宝贝》和《主与仆》,而 Iris 更喜欢《鼻子》、《醋栗》以及《破罐子阿廖沙》中的《事后反思(七)》。
23:11 第135页,选自屠格涅夫《歌手》——“故事的内核”:
“我们凭直觉去创作,未经深思熟虑就快速下了决定。比如说,我们一整天都在为宴会忙活,布置家具,一遍又一遍地悬挂装饰品,工作速度极快,强度极大,以至于我们无法解释清楚自己是基于什么而工作。现在已经很晚,客人马上就要来了,我们该快点回家去梳妆打扮了。我们停在门口快速浏览完整个房间,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再改变的了,也不想再回到房间去调整任何一件装饰品的布置,于是就直接宣布这个房间很完美(我们认可它)——如此,这建议艺术品就完成了。”
桑德斯教授将创作过程巧妙地比喻成准备宴会的情景。作者们可以凭直觉去创作,快速做出决定,工作强度大且快速,甚至难以解释清楚基于什么而工作。当一切布置妥当,客人即将来临,作者们可以自信地站在门口快速浏览房间,认可它的完美,创作也就此完成。桑德斯教授借此告诉我们,创作中不仅要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也要信赖创作者自身感受,这两者构成了创作时的“直觉”,而创作正是基于这种直觉,不断去更新。
32:51 第193页,选自契诃夫《宝贝》——“故事的模式化”:
“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对奥莲卡进行积极的评价。当奥莲卡以她的方式爱着库金时,我们评价她很可爱。后来,当她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爱瓦西里,然后是斯米尔宁时,我们发现她很奇怪,爱得有些模式化。当她孤独、痛苦时,我们怜悯她,并开始明白她爱人的方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她自身的一种特质。当她把她的爱施加给小萨沙时,我们对这件事有了更深刻且歧义的看法,我们能同时看到,这种特质对她来说是自然的,让她自我感觉良好,但对萨沙来说却是压抑的。”
我们对故事中奥莲卡的评价随着她爱的对象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爱得模式化”并非全然糟糕,它能带来稳定与安全感。桑德斯教授借此引出“故事的模式化”。在模式化的写作框架里,作品需要不断编排差异与不同,才能让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40:43 第272页,选自托尔斯泰《主与仆》——“但是他们仍然要前进”:
“两幅画面并列着,以白衬衫的口吻,传递出以下信息:当你们进入这个温暖且安全的小镇时,我,这件白衬衫疯狂地为你们担心,并试图向你们发出信号,告知危险即将来临。但你们这些笨蛋无视我的建议,现在又回到了暴风雪里。说实话,我都快被冻死了,只能勉强挂在晾衣绳上。”
桑德斯教授让文本对我们说话了!他用如此生动的分析突出了托尔斯泰作品的“力量感”,这是一个创作者独有的评论思路,仿佛把托尔斯泰一次次高高抛起,轻轻放下,让我们看到故事中主仆不同的心理状态。主人幻想未来,仆从回忆过去,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
50:01 第358页,选自果戈里《鼻子》——“通向真实的大门可能是荒诞”:
“果戈里说,在日常感知中,我们被欺骗了……平静的港口里,有一艘稳固的帆船,我们是床上冷静的水手。但时不时地,船的围栏就会掉下来,外面是广阔的海洋,滔天巨浪,狂风暴雨。我们发现自己正在往甲板上走,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终究控制不了局面,因为我们不是能稳稳地站在平静甲板上的强大水手。尽管这个甲板就是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创造的。船在颠簸,甲板被冰覆盖着,我们戴的特殊耳机扭曲了我们对船员的喊话,戴着的特殊喊话器也扭曲了我们对船员的回答。现在这艘船要沉了,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行动、一些合作、一些同理心。我们想表现出同理心,我们真的想这么做,但通过这些扭曲的吹嘴传递出去、通过这些扭曲的耳机接收到的救援计划,完全是无效的。它们没有提供帮助,甚至可能会造成伤害,或者,最糟糕的是,它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果戈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这些关于误会的蛛丝马迹,并意识到这些误会在重压之下可以演变成灾难。”
果戈里尖锐地指出我们在日常感知中常被欺骗。他用港口、帆船、水手的比喻,说明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与误解。这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潜流与误会。荒诞的设定虽非真实,但人们对荒诞行为的反应却是真实的。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复杂性。
1:02:53 第403-404页,选自契诃夫《醋栗》——“漫游在雨中池塘”:
“这个结构希望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呢?……它通过一系列‘另一方面(对立面)’的陈述来思考……生活是艰辛的。活着的焦虑使我们想要判断、确定一个立场,明确地做出决定,拥有一个固定且死板的价值观体系,这会是一种极大的解脱……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只要不做决定,我们就会允许更多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入脑海中。阅读像《醋栗》这样的故事,可以被认为是实践这种方法的一种途径。它在提醒我们,‘X是好还是坏’一类的问题,都可以从另一维度对它进行阐明……每个人的立场都会存在问题。如果过于相信某一方,就会走向谬误。这并不是说没有立场是正确的,而是指没有一种立场是长久正确的。我们一直在尝试着走出绝对的价值观,却没有注意到,内心想要安顿下来的欲望会蒙住双眼,最终我们不再对事物产生焦虑,永远处于放松的状态中,坚持事物只有某一面是正确的。我最欣赏契诃夫的地方,是他在故事中表现出的自由——他对一切都感兴趣,却又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价值体系,愿意前往故事带他去的任何地方。”
契诃夫的文本魅力之一在于其非判定性特质,能够容纳诸多复杂性。文本中那些自由的“气口”,让我们从多个人物的视角自由穿梭、深入探索。这种对复杂性的接纳,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微妙的中间态,而这种中间态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
1:16:34 第449页,选自托尔斯泰《破罐子阿廖沙》“事后反思(七)”:
“作者和读者分别站在池塘的两端。作家扔进一颗小石子,涟漪就会传到读者哪里。作家站在那里,想象着读者接受这些涟漪的方式,一次决定下一步扔进哪颗小石子。与此同时,读者收到了这些涟漪,不知为何,它们与他对话了。换句话说,他们是有联系的。”
阿廖沙原本是个“空罐子”,仅仅是一个工具。直到厨娘的出现,阿廖沙变成了一个装满水的罐子。然后,罐子慢慢裂开,罐子里的水通过眼泪流出来,最后碎掉。
“这两个人,以这种姿势站在池塘的两端,做着重要的工作。这不是爱好、消遣或放纵。通过对连接的共同信念,他们正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世界(至少在他们两人之间,在那个微小时刻)变得更有爱。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在为未来的灾难做准备。当灾难来临时,他们会用一种不那么惊慌的、反思性的他者眼光来对待,因为他们在阅读或写作时,已经花了大量时间与想象中的他者连接在一起。”
作者与读者犹如站在池塘两端,作者扔进小石子,涟漪传到读者那里。作家想象读者接受涟漪的方式,决定下一步行动;读者收到涟漪后,与之对话,产生联系。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