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98分钟
播放:
783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大家好,我是苗夏丽。
2025年3月,李书福戴着一副AR眼镜亮相2025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脱稿演讲”,让AR眼镜再次出圈。
这期节目,我就请来了这副眼镜背后的“操盘手”——星纪魅族 XR 事业部负责人郭鹏。
继Meta Ray-Ban此前在全球市场火了一把之后,国内智能眼镜的风潮,也在不断变大。
这一期节目,我和郭鹏深入聊了聊现在 AR、AI 眼镜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除了当提词器,它还能做什么?我们普通人离不开它的那一天,真的要来了吗?
郭鹏,作为一个经历过PC、移动互联网和当下AI时代、操盘过亿级用户产品盘面的从业者,分享了很多来自一线思考的干货,包括怎么平衡眼镜的重量、性能和续航这个“不可能三角”,AI 如何赋能,以及他对行业爆发点的判断。他还提到了很多我们作为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比如近视用户怎么适配?戴着舒不舒服?
如果你也对下一代智能终端感到好奇,想知道眼镜会不会颠覆手机,这期内容也许能回答你的部分疑问!
去年12月我对谈了XREAL创始人徐驰,那一期我们也聊了徐驰对AR眼镜、AI眼镜的一些看法,有兴趣的,可以对比收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59af4f17cd5416ad584c5b 当年他放弃英伟达offer,从硅谷回到中国,进入地狱级赛道AR眼镜,为什么?|对话XREAL创始人徐驰
时间轴梳理
00:00 开场:解密李书福同款 AR 眼镜
· 嘉宾郭鹏介绍:来自星纪魅族 XR 事业部,负责 AR 眼镜产品。
· 李书福佩戴的是星纪魅族StarV Air2,一款带显示的 AR 眼镜。
· StarV Air2主要功能:多语种实时对话翻译、提词阅读、闪念速记、导航(类似汽车 HUD,辅助提示)。
02:33 AR/AI 眼镜市场现状:群雄逐鹿,共育市场
· 从 Meta Ray-Ban 到小米、百度,众多玩家入局是好事,能共同教育市场、把蛋糕做大。
· 当前 AR 技术和成本已到消费者可接受阶段,满足部分场景需求,“万事俱备”。
04:06 谁在用 AR 眼镜?从尝鲜到日常
· StarV Air2 用户画像:商务人士、出境游人群、学生、科技尝鲜者居多。
· 未来带拍照功能的眼镜将拓展至生活记录者、时尚人群等更广泛的日常用户。
· 不同眼镜侧重点不同:信息提示类(翻译、提词、导航) VS AI/拍照类(生活记录、第一视角拍摄、多模态 AI 交互)。
07:11 AR 眼镜的终极形态:All-in-One 与 AI Always-On
· 行业两大趋势:一是“All-in-One”,眼镜集成显示、拍摄、音频等多模态交互能力;二是“AI Always-On”,深度集成 AI,成为随身 AI 助理。
· 各厂商选择不同路径奔向终点,星纪魅族选择先攻克最难的“显示”部分。
08:50 佩戴挑战:舒适度与近视用户的福音
· 如何让不戴眼镜的人习惯佩戴?关键在于产品功能是否足够刚需和强大,同时佩戴感需舒适美观。
· 近视用户适配:StarV Air2 采用快拆结构安装近视镜片,未来探索镜片一体化方案,减轻重量。配镜成本与普通眼镜类似。
12:47 AR 眼镜的爆发点:“杀手级应用”还是“润物细无声”?
· 郭鹏观点:AR 眼镜的普及不应只靠一两个“杀手级应用”,而是要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使用时长占比。
· AR 眼镜是人与数字世界交互的重要接口,在脑机接口成熟前是较好的长期载体。
· 郭鹏本人会日常佩戴,首先它是一个很好的 OWS 蓝牙音频设备。
15:58 产业链成熟度:量价关系与核心自研
· 核心零部件(如光波导、光机)随着出货量提升,成本下降、品质提升。产业链已度过最难的量产关,正处在销量驱动迭代的阶段。
· 厂商与供应商合作能获得一手用户反馈,校准产品方向,加速技术研发。
· 品牌商的核心自研能力在于产品设计,尤其是“人因设计”,定义好产品才能向上游提需求。
20:36 技术攻坚:“不可能三角”与持续优化
· AR 眼镜研发面临重量、性能、能耗的“不可能三角”,需在设计中取舍和平衡。
· 轻量化是重要方向:采用轻质合金(铝镁合金、钛合金)、微型化核心部件(如仅绿豆大的单绿光机)。
· 续航优化:通过元器件能耗降低和产品设计(如加入光线感应)提升。
25:11 对标 Meta Ray-Ban:国内外市场差异与破局之年
· Meta Ray-Ban 第二代成功在于产品力大幅提升和海外市场较高的普及度。
· 国内市场需要时间进行用户教育,相信今年是 AR 眼镜在国内的“破局之年”。
· 成本下降和量产能力提升是关键因素,未来2-3年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目标是年出货量“亿级”市场。
30:45 AI 赋能:从知识助手到生活助理
· AI 是 AR 眼镜发展的关键助力,已从简单的问答进化到多模态交互(图像识别、语音/图形输出)和可执行任务(打车、支付)。
· 终极目标是 AI 成为全天候的“生活助理”,眼镜是最佳交互载体,形成“AI 能力-眼镜交互-用户结果”的闭环。
34:08 眼镜与手机:共存互补,自然交互
· 眼镜的优势在于实时性、解放双手,适用于驾驶、智能家居控制等场景。
· 交互方式更自然:语音、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
· 眼镜与手机将长期共存,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类似 PC 与手机的关系。
36:20 生态构建:开放、共建、求“精”
· 硬件能力(显示、音频、麦克风、摄像头)需要开放给开发者,满足特定行业或人群(如听障人士)需求。
· 硬件生态特点:开发成本相对较高,迭代周期长,追求“精”比追求“多”更重要,需要与合作伙伴共建。
43:57 迭代速度:硬件追赶软件,用户反馈是关键
· 硬件迭代周期长,但可通过兼容性设计适应后台服务的快速更新。
· 加快软件 OTA 更新频率,快速响应用户反馈。
· 现有几十万用户反馈是宝贵资产,对产品改进至关重要。
51:36 “人因工程”:AR 眼镜设计的灵魂
· 首先是“一副好戴的眼镜”,其次才是电子产品,舒适度、美观度是基础。
· 与传统眼镜设计师合作,关注框型、配色、前后配重、夹持力、鼻托材质等细节。
· 用户对佩戴瑕疵的容忍度低,人因细节决定成败。
55:25 标准化与个性化:电子产品与时尚单品的融合
· AR 眼镜需平衡电子产品的标准化(降成本、大规模生产)与眼镜的个性化(审美、舒适度)。
· 产品定义需化繁为简,从用户需求出发,结合现有技术去满足核心痛点。
58:04 竞争格局与星纪魅族优势:整合协同,厚积薄发
· 市场参与者多样(创业公司、硬件巨头、互联网大厂),竞争有利于市场发展。
· 星纪魅族优势:集团渠道和品牌基础、成熟的供应链协同、可复用的技术积累(音频、AI算法 - Flyme AI 大模型)、多终端生态联动(手机、车机、XR)。
01:01:58 全球化布局:本地化适配与生态协同
· 出海需做大量本地化工作:地图、AI 模型、语言口音、隐私合规、产品认证等。
· 优先布局已有手机、汽车业务的国家,利用现有渠道和资源,策划联合推广。
· 产品间的功能联动(如戒指健康预警同步到车机)是生态优势。
05:33 依赖手机的原因:算力、功耗与未来
· 当前眼镜体积和重量限制了板载算力和电池容量,需借助手机作为计算和网络中介。
· 未来可能探索眼镜端算力增强或其他设备配合的方案。
01:06:43 市场热度:从概念到量产,销量是硬道理
· 当前 AR 眼镜热潮与以往不同:持续性强、多方参与、有实际销量支撑。
· 产品已从 Demo 走向可量产、成本可控的阶段。
01:11:20 未来展望:稳固优势,新品发力
· 巩固现有产品(StarV Air2)优势,通过软件迭代优化功能(如翻译)。
· 即将推出带拍照功能的新品,注重佩戴感和核心功能打磨,期待下半年爆发。
· 市场爆发预计还需2-3年,商业模式将包含硬件销售和增值服务。
01:15:00 内容生态变革与交互创新
· 内容形态将为眼镜适配:视频、导航界面优化,AI 摘要信息等。
· 探索眼镜上的新应用:快捷支付、实时 AI 助理等。
· 交互方式持续创新:眼动追踪、表情识别、生理数据采集等,但会谨慎添加,优先满足核心需求。
01:21:20 Flyme AI 大模型与供应链
· Flyme AI 是底层开放架构,集成自研及DeepSeek等第三方大模型,根据场景智能调用,比如用户可以通过眼镜快问快答。
· 供应链全球化布局,但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对关税等外部因素相对不敏感。
01:26:39 个人视角:跨界者的洞察与初心
· 郭鹏经历:手机行业 -移动互联网 - AR/XR 行业。
· 移动互联网经历,带来对亿级用户市场的理解和方法论。
· 看好 AR 眼镜作为下一代计算入口的潜力,认为技术和市场时机已到。
· 关注代际差异对 AI 使用习惯的影响,重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需求。
· 个人最关注重量和续航的持续优化,保持归零心态探索行业。
01:37:47 结束语
· 期待星纪魅族夏季的,有拍照功能的AR眼镜新品的发布。
欢迎大家评论!
如果要看此次采访的短视频,请关注“犀利科技”的视频号,后续将陆续发布。
2025年3月,李书福戴着一副AR眼镜亮相2025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脱稿演讲”,让AR眼镜再次出圈。
这期节目,我就请来了这副眼镜背后的“操盘手”——星纪魅族 XR 事业部负责人郭鹏。
继Meta Ray-Ban此前在全球市场火了一把之后,国内智能眼镜的风潮,也在不断变大。
这一期节目,我和郭鹏深入聊了聊现在 AR、AI 眼镜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除了当提词器,它还能做什么?我们普通人离不开它的那一天,真的要来了吗?
郭鹏,作为一个经历过PC、移动互联网和当下AI时代、操盘过亿级用户产品盘面的从业者,分享了很多来自一线思考的干货,包括怎么平衡眼镜的重量、性能和续航这个“不可能三角”,AI 如何赋能,以及他对行业爆发点的判断。他还提到了很多我们作为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比如近视用户怎么适配?戴着舒不舒服?
如果你也对下一代智能终端感到好奇,想知道眼镜会不会颠覆手机,这期内容也许能回答你的部分疑问!
去年12月我对谈了XREAL创始人徐驰,那一期我们也聊了徐驰对AR眼镜、AI眼镜的一些看法,有兴趣的,可以对比收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59af4f17cd5416ad584c5b 当年他放弃英伟达offer,从硅谷回到中国,进入地狱级赛道AR眼镜,为什么?|对话XREAL创始人徐驰
时间轴梳理
00:00 开场:解密李书福同款 AR 眼镜
· 嘉宾郭鹏介绍:来自星纪魅族 XR 事业部,负责 AR 眼镜产品。
· 李书福佩戴的是星纪魅族StarV Air2,一款带显示的 AR 眼镜。
· StarV Air2主要功能:多语种实时对话翻译、提词阅读、闪念速记、导航(类似汽车 HUD,辅助提示)。
02:33 AR/AI 眼镜市场现状:群雄逐鹿,共育市场
· 从 Meta Ray-Ban 到小米、百度,众多玩家入局是好事,能共同教育市场、把蛋糕做大。
· 当前 AR 技术和成本已到消费者可接受阶段,满足部分场景需求,“万事俱备”。
04:06 谁在用 AR 眼镜?从尝鲜到日常
· StarV Air2 用户画像:商务人士、出境游人群、学生、科技尝鲜者居多。
· 未来带拍照功能的眼镜将拓展至生活记录者、时尚人群等更广泛的日常用户。
· 不同眼镜侧重点不同:信息提示类(翻译、提词、导航) VS AI/拍照类(生活记录、第一视角拍摄、多模态 AI 交互)。
07:11 AR 眼镜的终极形态:All-in-One 与 AI Always-On
· 行业两大趋势:一是“All-in-One”,眼镜集成显示、拍摄、音频等多模态交互能力;二是“AI Always-On”,深度集成 AI,成为随身 AI 助理。
· 各厂商选择不同路径奔向终点,星纪魅族选择先攻克最难的“显示”部分。
08:50 佩戴挑战:舒适度与近视用户的福音
· 如何让不戴眼镜的人习惯佩戴?关键在于产品功能是否足够刚需和强大,同时佩戴感需舒适美观。
· 近视用户适配:StarV Air2 采用快拆结构安装近视镜片,未来探索镜片一体化方案,减轻重量。配镜成本与普通眼镜类似。
12:47 AR 眼镜的爆发点:“杀手级应用”还是“润物细无声”?
· 郭鹏观点:AR 眼镜的普及不应只靠一两个“杀手级应用”,而是要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使用时长占比。
· AR 眼镜是人与数字世界交互的重要接口,在脑机接口成熟前是较好的长期载体。
· 郭鹏本人会日常佩戴,首先它是一个很好的 OWS 蓝牙音频设备。
15:58 产业链成熟度:量价关系与核心自研
· 核心零部件(如光波导、光机)随着出货量提升,成本下降、品质提升。产业链已度过最难的量产关,正处在销量驱动迭代的阶段。
· 厂商与供应商合作能获得一手用户反馈,校准产品方向,加速技术研发。
· 品牌商的核心自研能力在于产品设计,尤其是“人因设计”,定义好产品才能向上游提需求。
20:36 技术攻坚:“不可能三角”与持续优化
· AR 眼镜研发面临重量、性能、能耗的“不可能三角”,需在设计中取舍和平衡。
· 轻量化是重要方向:采用轻质合金(铝镁合金、钛合金)、微型化核心部件(如仅绿豆大的单绿光机)。
· 续航优化:通过元器件能耗降低和产品设计(如加入光线感应)提升。
25:11 对标 Meta Ray-Ban:国内外市场差异与破局之年
· Meta Ray-Ban 第二代成功在于产品力大幅提升和海外市场较高的普及度。
· 国内市场需要时间进行用户教育,相信今年是 AR 眼镜在国内的“破局之年”。
· 成本下降和量产能力提升是关键因素,未来2-3年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目标是年出货量“亿级”市场。
30:45 AI 赋能:从知识助手到生活助理
· AI 是 AR 眼镜发展的关键助力,已从简单的问答进化到多模态交互(图像识别、语音/图形输出)和可执行任务(打车、支付)。
· 终极目标是 AI 成为全天候的“生活助理”,眼镜是最佳交互载体,形成“AI 能力-眼镜交互-用户结果”的闭环。
34:08 眼镜与手机:共存互补,自然交互
· 眼镜的优势在于实时性、解放双手,适用于驾驶、智能家居控制等场景。
· 交互方式更自然:语音、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
· 眼镜与手机将长期共存,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类似 PC 与手机的关系。
36:20 生态构建:开放、共建、求“精”
· 硬件能力(显示、音频、麦克风、摄像头)需要开放给开发者,满足特定行业或人群(如听障人士)需求。
· 硬件生态特点:开发成本相对较高,迭代周期长,追求“精”比追求“多”更重要,需要与合作伙伴共建。
43:57 迭代速度:硬件追赶软件,用户反馈是关键
· 硬件迭代周期长,但可通过兼容性设计适应后台服务的快速更新。
· 加快软件 OTA 更新频率,快速响应用户反馈。
· 现有几十万用户反馈是宝贵资产,对产品改进至关重要。
51:36 “人因工程”:AR 眼镜设计的灵魂
· 首先是“一副好戴的眼镜”,其次才是电子产品,舒适度、美观度是基础。
· 与传统眼镜设计师合作,关注框型、配色、前后配重、夹持力、鼻托材质等细节。
· 用户对佩戴瑕疵的容忍度低,人因细节决定成败。
55:25 标准化与个性化:电子产品与时尚单品的融合
· AR 眼镜需平衡电子产品的标准化(降成本、大规模生产)与眼镜的个性化(审美、舒适度)。
· 产品定义需化繁为简,从用户需求出发,结合现有技术去满足核心痛点。
58:04 竞争格局与星纪魅族优势:整合协同,厚积薄发
· 市场参与者多样(创业公司、硬件巨头、互联网大厂),竞争有利于市场发展。
· 星纪魅族优势:集团渠道和品牌基础、成熟的供应链协同、可复用的技术积累(音频、AI算法 - Flyme AI 大模型)、多终端生态联动(手机、车机、XR)。
01:01:58 全球化布局:本地化适配与生态协同
· 出海需做大量本地化工作:地图、AI 模型、语言口音、隐私合规、产品认证等。
· 优先布局已有手机、汽车业务的国家,利用现有渠道和资源,策划联合推广。
· 产品间的功能联动(如戒指健康预警同步到车机)是生态优势。
05:33 依赖手机的原因:算力、功耗与未来
· 当前眼镜体积和重量限制了板载算力和电池容量,需借助手机作为计算和网络中介。
· 未来可能探索眼镜端算力增强或其他设备配合的方案。
01:06:43 市场热度:从概念到量产,销量是硬道理
· 当前 AR 眼镜热潮与以往不同:持续性强、多方参与、有实际销量支撑。
· 产品已从 Demo 走向可量产、成本可控的阶段。
01:11:20 未来展望:稳固优势,新品发力
· 巩固现有产品(StarV Air2)优势,通过软件迭代优化功能(如翻译)。
· 即将推出带拍照功能的新品,注重佩戴感和核心功能打磨,期待下半年爆发。
· 市场爆发预计还需2-3年,商业模式将包含硬件销售和增值服务。
01:15:00 内容生态变革与交互创新
· 内容形态将为眼镜适配:视频、导航界面优化,AI 摘要信息等。
· 探索眼镜上的新应用:快捷支付、实时 AI 助理等。
· 交互方式持续创新:眼动追踪、表情识别、生理数据采集等,但会谨慎添加,优先满足核心需求。
01:21:20 Flyme AI 大模型与供应链
· Flyme AI 是底层开放架构,集成自研及DeepSeek等第三方大模型,根据场景智能调用,比如用户可以通过眼镜快问快答。
· 供应链全球化布局,但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对关税等外部因素相对不敏感。
01:26:39 个人视角:跨界者的洞察与初心
· 郭鹏经历:手机行业 -移动互联网 - AR/XR 行业。
· 移动互联网经历,带来对亿级用户市场的理解和方法论。
· 看好 AR 眼镜作为下一代计算入口的潜力,认为技术和市场时机已到。
· 关注代际差异对 AI 使用习惯的影响,重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需求。
· 个人最关注重量和续航的持续优化,保持归零心态探索行业。
01:37:47 结束语
· 期待星纪魅族夏季的,有拍照功能的AR眼镜新品的发布。
欢迎大家评论!
如果要看此次采访的短视频,请关注“犀利科技”的视频号,后续将陆续发布。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