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43分钟
播放:
3,346
发布:
5个月前
简介...
也许矛盾的本质在于我只想体验社交中的美好而不愿忍受随之而来的摩擦、意外、精力消耗和不确定性。
📮老友信箱(长期征集投稿中):[email protected]
“你的存在就是一段独特的电波,请相信冥冥之中会有星星与你同频闪烁。那些没接住的话题、那些被辜负的热情、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独,让它们掉在地上,也许有一天会开出新的花。”
从小到大,夏添橙都一直想着“我要与他人同频”,慢慢地他意识到,他不可能和每个人都同频。于是他踏上了探寻何为同频的社交冒险之旅。
最初,他认为同频关系只需要双方兴趣相投即可,于是,他从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开始强迫自己“自我展示”: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社团活动中寻找同频朋友,主动发展各种社交关系,发布校园交友帖。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他慢慢意识到:同频可能是价值观的共鸣,可能是双方共同奔赴的结果,也可能毫无规律可循。
一次次挫折与启发,让他想在这期节目里思考这样的问题:
* “我们真的一定要与每一个人都同频吗?”
他认为,我们想要与他人同频,也许是出于对肤浅社交的排斥和高质量社交的向往,也许是出于对人与人深度链接的渴求,也许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可是,选择极力追求与他人同频的想法更像是在逃避社交中的摩擦,过度的展示自我就好像一次社交筛选。
在和周围同学反复磨合后他发现::社交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深度交流,肤浅的联系同样可以带来新的机遇和情感价值。
和朋友在出门摄影的路上闲聊让他逐渐明白:不同频的存在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交流与互补,不同频的交流也能让友情焕发新生。
于是从这个学期开始,他不再为和朋友的爱好不同而感到焦虑,不再为没接住话题感到尴尬,也不再为同学的不理解感到愤怒,也不再排斥与不熟的同学闲谈……也许他还是会在心底里向上天祈求:“请赐给我同频的朋友吧!”但这种渴望已经不再是困扰他的因素了
* 同频并不是社交的必选项,同频挚友并非不可遇不可求,大学社交生活也可以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意外的冒险
【时间戳🚩】:
在这一期的播客中,夏添橙通过个人的大学社交经历,分享了关于“同频”的思考。
01:50来设想一下橙子汁
夏添橙介绍了他与顾梧言各自制作的播客节目,他的节目名为“橙子汁”,旨在通过声音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包括采访、聊天、自然声音收集等。他希望节目能让听众感受到美好。
04:59:大学社交冒险:寻找同频之旅
在大学期间夏添橙经历了从渴望与每个人同频到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人,再到不强求与他人同频的转变。他最初认为同频仅限于兴趣和爱好的相同,但后来发现同频更多体现在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的一致。他通过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破冰会,努力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试图吸引有共同兴趣的人,但发现这种方式效果有限。最终,他意识到同频是可以培养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与他人不同频的情况。
07:27:展现兴趣爱好,找寻深度社交:——从兴趣小组到同频连接的探索
夏添橙通过加入桌游社和乒乓球协会等兴趣爱好导向的社团,尝试建立深度社交连接。尽管在活动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人,但发现仅仅共享兴趣爱好不足以构建深入的社交关系。在社交质量的追求下,意识到与人建立深度连接需超越共同兴趣,涉及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相似的价值观。受阿德勒理论影响,探讨了社交中寻求同频背后的自卑情结,
12:55:拥抱不完美,连接他人,超越自卑
15:20:我发布了超长交友贴!探讨建立深层共鸣的关系之道
一开始,夏添橙通过在校园墙上发布交友贴,希望找到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但发现仅凭爱好难以达到深层次的同频。随后,他调整策略,将焦点放在自己的需求上,特别是表达欲和分享欲,从而找到了能深度交流的朋友。在与Z同学的对话中,他们讨论了大学中深度共鸣关系的稀缺性,Z同学指出同频并非不可能,尽管存在难度,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总能找到共鸣。此外,通过阅读历史,也可以与过去的人产生同频。
19:40:一次由摄影大爷对谈引发的交流与思考
夏添橙在与一位摄影爱好者同学扫街经历中,遇到了一位对摄影器材十分执着的北京本地摄影大爷,经过和同学的对话,夏添橙意识到,即使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聊一些表面的话题也是一种维持社交的方式,无需过分追求深度。
22:07 从煎牛排到溏心蛋:社交关系的转变
当前社交关系正逐渐从深入了解彼此的‘煎牛排’转变为表面和谐、内在陌生的‘溏心蛋’。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无力,因为与大部分人只能维持表面的关系,而深入的、完全契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建立。通过与一些人交流,认识到同频的关系不仅仅是主动寻找的结果,更多的是双方努力和机缘巧合的产物。在维持这样的关系中,求同存异,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存在,反而能提供新鲜感和互补,促进更深层次的社交舒适度。
25:50 拥抱肤浅社交:从弱关系到共同体感受
夏添橙通过探讨弱关系理论、共同体感受以及对附近社交的重新认识,阐明了在大学社交中不完全排斥肤浅社交,而是拥抱其可能带来的新机遇和情感价值。他通过与面试时认识的学长在长时间不联系之后重新熟识;主动结识萍水相逢的艺术博士生;与ENFJ好朋友从同频到不同频再到求同存异等等故事讲述了主动与他人交流、共同经历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重新认识如何增强了社交连接感和个人体验。强调了放下社交中的执念和不确定性,可以带来更多的自由和腾挪空间。
33:10:重新发现附近:创造新的感受和激发新的体验
36:02:社交中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奇妙大学社交冒险之旅的总结
夏添橙总结了其大学社交生活的体验,描述了从追求同频到接受社交中的意外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他开始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再拘束于言行举止和他人看法。通过分享对社交中同频与不同频的矛盾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心挣扎,发言者希望引发更多关于如何处理社交关系中的困惑和矛盾的讨论。尽管他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还在循环往复中,但他决定通过这个节目来公开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听众分享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应对策略。
43:57:社交生活的奇妙冒险还在继续:一起踏上拥抱不确定性与自由的心灵之旅
📖提到的:
《自卑与超越》: 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大名无需多言(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与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作者杰茜卡•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一年内,她做过哪些“疯狂”的事情,并明白了一个内向的人该如何与自己相处的故事。
复旦大学联合SoulAPP2025社交报告
🎶BGM:
Hard to Sleep - Gracie Abrams/ Iwamizu-爵士 / Stay Alive - José González
🍊夏添橙内心os:
这是夏添橙第一次录单口节目,制作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意外不断:大纲写得太详细到了录制时却一个词也吐不出来;选题确定得太随性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修改;户外录制时被风吹得凌乱也要护住麦克风;好不容易流畅地把故事讲出来了却发现录音环境有回声……最后的成品被顾老师调侃成“弗兰肯斯坦”,这就是属于夏添橙的一部几乎翻车之作。当然在录制之前我就给自己打下了“不适合做单口”的印记,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想要分享感悟的心胜过了担忧和畏惧,这才使得我不断克服困难,把这期节目做出来。(我要克服完美主义陷阱,我要允许自己做出不那么令我满意的作品)
很想听到大家的反馈!我很担忧我的单口节目做得不尽如人意。语气是否太刻意?内容有没有太肤浅?会不会在给出建议的时候给人“爹味”感?总之第一期橙子汁我尽力做了!有什么想和我聊聊的话题也欢迎大家留在评论区里,虽然我也不一定能做出很优秀解答,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的!希望橙子与盐能成为发射同频信号的电台,成为大家互相交流的空间!
Ps:我道歉!写shownotes时我发现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我的理解有出入,自卑情结是个贬义词,自卑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还有什么没注意到的
关于老友信箱:收听着《橙子与盐》的你正过着怎样的大学生活?如果你有话想对我们说,有故事想被听到,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长期征集中~
📮老友信箱(长期征集投稿中):[email protected]
“你的存在就是一段独特的电波,请相信冥冥之中会有星星与你同频闪烁。那些没接住的话题、那些被辜负的热情、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独,让它们掉在地上,也许有一天会开出新的花。”
从小到大,夏添橙都一直想着“我要与他人同频”,慢慢地他意识到,他不可能和每个人都同频。于是他踏上了探寻何为同频的社交冒险之旅。
最初,他认为同频关系只需要双方兴趣相投即可,于是,他从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开始强迫自己“自我展示”: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社团活动中寻找同频朋友,主动发展各种社交关系,发布校园交友帖。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他慢慢意识到:同频可能是价值观的共鸣,可能是双方共同奔赴的结果,也可能毫无规律可循。
一次次挫折与启发,让他想在这期节目里思考这样的问题:
* “我们真的一定要与每一个人都同频吗?”
他认为,我们想要与他人同频,也许是出于对肤浅社交的排斥和高质量社交的向往,也许是出于对人与人深度链接的渴求,也许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可是,选择极力追求与他人同频的想法更像是在逃避社交中的摩擦,过度的展示自我就好像一次社交筛选。
在和周围同学反复磨合后他发现::社交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深度交流,肤浅的联系同样可以带来新的机遇和情感价值。
和朋友在出门摄影的路上闲聊让他逐渐明白:不同频的存在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交流与互补,不同频的交流也能让友情焕发新生。
于是从这个学期开始,他不再为和朋友的爱好不同而感到焦虑,不再为没接住话题感到尴尬,也不再为同学的不理解感到愤怒,也不再排斥与不熟的同学闲谈……也许他还是会在心底里向上天祈求:“请赐给我同频的朋友吧!”但这种渴望已经不再是困扰他的因素了
* 同频并不是社交的必选项,同频挚友并非不可遇不可求,大学社交生活也可以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意外的冒险
【时间戳🚩】:
在这一期的播客中,夏添橙通过个人的大学社交经历,分享了关于“同频”的思考。
01:50来设想一下橙子汁
夏添橙介绍了他与顾梧言各自制作的播客节目,他的节目名为“橙子汁”,旨在通过声音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包括采访、聊天、自然声音收集等。他希望节目能让听众感受到美好。
04:59:大学社交冒险:寻找同频之旅
在大学期间夏添橙经历了从渴望与每个人同频到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人,再到不强求与他人同频的转变。他最初认为同频仅限于兴趣和爱好的相同,但后来发现同频更多体现在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的一致。他通过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破冰会,努力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试图吸引有共同兴趣的人,但发现这种方式效果有限。最终,他意识到同频是可以培养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与他人不同频的情况。
07:27:展现兴趣爱好,找寻深度社交:——从兴趣小组到同频连接的探索
夏添橙通过加入桌游社和乒乓球协会等兴趣爱好导向的社团,尝试建立深度社交连接。尽管在活动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人,但发现仅仅共享兴趣爱好不足以构建深入的社交关系。在社交质量的追求下,意识到与人建立深度连接需超越共同兴趣,涉及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相似的价值观。受阿德勒理论影响,探讨了社交中寻求同频背后的自卑情结,
12:55:拥抱不完美,连接他人,超越自卑
15:20:我发布了超长交友贴!探讨建立深层共鸣的关系之道
一开始,夏添橙通过在校园墙上发布交友贴,希望找到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但发现仅凭爱好难以达到深层次的同频。随后,他调整策略,将焦点放在自己的需求上,特别是表达欲和分享欲,从而找到了能深度交流的朋友。在与Z同学的对话中,他们讨论了大学中深度共鸣关系的稀缺性,Z同学指出同频并非不可能,尽管存在难度,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总能找到共鸣。此外,通过阅读历史,也可以与过去的人产生同频。
19:40:一次由摄影大爷对谈引发的交流与思考
夏添橙在与一位摄影爱好者同学扫街经历中,遇到了一位对摄影器材十分执着的北京本地摄影大爷,经过和同学的对话,夏添橙意识到,即使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聊一些表面的话题也是一种维持社交的方式,无需过分追求深度。
22:07 从煎牛排到溏心蛋:社交关系的转变
当前社交关系正逐渐从深入了解彼此的‘煎牛排’转变为表面和谐、内在陌生的‘溏心蛋’。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无力,因为与大部分人只能维持表面的关系,而深入的、完全契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建立。通过与一些人交流,认识到同频的关系不仅仅是主动寻找的结果,更多的是双方努力和机缘巧合的产物。在维持这样的关系中,求同存异,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存在,反而能提供新鲜感和互补,促进更深层次的社交舒适度。
25:50 拥抱肤浅社交:从弱关系到共同体感受
夏添橙通过探讨弱关系理论、共同体感受以及对附近社交的重新认识,阐明了在大学社交中不完全排斥肤浅社交,而是拥抱其可能带来的新机遇和情感价值。他通过与面试时认识的学长在长时间不联系之后重新熟识;主动结识萍水相逢的艺术博士生;与ENFJ好朋友从同频到不同频再到求同存异等等故事讲述了主动与他人交流、共同经历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重新认识如何增强了社交连接感和个人体验。强调了放下社交中的执念和不确定性,可以带来更多的自由和腾挪空间。
33:10:重新发现附近:创造新的感受和激发新的体验
36:02:社交中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奇妙大学社交冒险之旅的总结
夏添橙总结了其大学社交生活的体验,描述了从追求同频到接受社交中的意外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他开始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再拘束于言行举止和他人看法。通过分享对社交中同频与不同频的矛盾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心挣扎,发言者希望引发更多关于如何处理社交关系中的困惑和矛盾的讨论。尽管他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还在循环往复中,但他决定通过这个节目来公开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听众分享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应对策略。
43:57:社交生活的奇妙冒险还在继续:一起踏上拥抱不确定性与自由的心灵之旅
📖提到的:
《自卑与超越》: 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大名无需多言(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与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作者杰茜卡•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一年内,她做过哪些“疯狂”的事情,并明白了一个内向的人该如何与自己相处的故事。
复旦大学联合SoulAPP2025社交报告
🎶BGM:
Hard to Sleep - Gracie Abrams/ Iwamizu-爵士 / Stay Alive - José González
🍊夏添橙内心os:
这是夏添橙第一次录单口节目,制作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意外不断:大纲写得太详细到了录制时却一个词也吐不出来;选题确定得太随性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修改;户外录制时被风吹得凌乱也要护住麦克风;好不容易流畅地把故事讲出来了却发现录音环境有回声……最后的成品被顾老师调侃成“弗兰肯斯坦”,这就是属于夏添橙的一部几乎翻车之作。当然在录制之前我就给自己打下了“不适合做单口”的印记,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想要分享感悟的心胜过了担忧和畏惧,这才使得我不断克服困难,把这期节目做出来。(我要克服完美主义陷阱,我要允许自己做出不那么令我满意的作品)
很想听到大家的反馈!我很担忧我的单口节目做得不尽如人意。语气是否太刻意?内容有没有太肤浅?会不会在给出建议的时候给人“爹味”感?总之第一期橙子汁我尽力做了!有什么想和我聊聊的话题也欢迎大家留在评论区里,虽然我也不一定能做出很优秀解答,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的!希望橙子与盐能成为发射同频信号的电台,成为大家互相交流的空间!
Ps:我道歉!写shownotes时我发现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我的理解有出入,自卑情结是个贬义词,自卑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还有什么没注意到的
关于老友信箱:收听着《橙子与盐》的你正过着怎样的大学生活?如果你有话想对我们说,有故事想被听到,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长期征集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