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08分钟
播放:
753
发布:
10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介绍
“摩罗”即恶魔撒旦,“摩罗诗人”即指鲁迅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中引介的欧洲浪漫派诗人。他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文学是反抗的声音,是对真正“主流”的书写,是与宏大叙事抗衡的微观史,是透过个人命运揭示结构问题的窗口。我们希望延续文学中的反抗精神,藉由阅读与分享,照见更多微小的角落。
博尔赫斯在失明之后接受采访时说:“我年轻时喜欢的书就是我如今喜欢的书。”而回溯自己早期的阅读经历,我们最常提到的却是反思与批判:我们曾共情于男性作家笔下男主人公的挣扎与出走,却忽视了父权制下被禁声的女性存在与困境;我们曾被文学作品中隐忍奉献的”女性力量“感染与塑造,直到拥有了更多样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后才察觉其中的窠臼和桎梏。
从相信文学到“不相信”文学,是在与文学相伴多年后产生的转变。看见它、触摸它、远离它、回望它——如今我们仍在阅读,我们愿意用这种对话和讨论的方式表达我们当下的认同、感动、不满和批判。从私人阅读到发出声音,我们期待与更多人共鸣或碰撞。
作家对于写作的命运,是一种无可逃避无可解脱的责任。卡夫卡说:“写作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那是一种超越“隐居”的更彻底的孤独,并且“正如没有人可以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没有人可以把我从写字桌旁拉开”。而对于阅读,我们也感到一种驱使我们去延展生命长度的责任。也许目的并不是成为一位博学者,而是可以“慢慢摒弃那种(无知和无助)的羞愧,并开诚布公地说出一切我们不能领悟的东西”。这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互相交流的基础,并且是一种勇气,一种对现存秩序的持续反抗。
第一部分:
02:59“摩罗之声”名字的由来,作为文学研究者的鲁迅,《摩罗诗力说》与浪漫派诗歌
07:24鲁迅1907年创作《摩罗诗力说》的时代背景
13:12“摩罗诗人”的起源,文学作为反抗,拜伦对撒旦形象的文学探索
20:04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波兰历史,《先人祭》与《塔杜施先生》
26:46鲁迅与摩罗诗人的相似性,文学阅读带来的跨文化共鸣
第二部分:
30:43个人文学阅读史分享,早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
34:18对《飘》的重读与反思,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影响
38:11居里夫人传记:对英雄主义叙事的反思
42:31《飘》的历史局限性,性别与种族议题
48:28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读阿伦特传记
53:10个人叙事与结构问题:以太宰治为代表的日本文学
01:01:14毛姆与黑塞:中年男性的出走
01:12:03文学的相互关联与指引,对过往阅读的批判,在阅读中成长
01:15:21从相信文学到“不相信文学”的转变
01:19:46文学作为微观史:以托卡尔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为例
01:24:40文学的影响与局限性,文学中的本质与超越,微观史与宏大叙事的平衡:以李沧东为例
01:35:16作家一生的书写主题:从李沧东到波拉尼奥
01:37:18博尔赫斯的阅读与重读哲学,对“元文本“的阅读展望
01:40:29文学对生命的延长和对生活的扩展
01:43:01作为”主流“的文学,文学与道德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书籍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伤逝》
拜伦《该隐》
密茨凯维奇《先人祭》《塔杜施先生》
雨果《悲惨世界》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居里夫人传》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太宰治《人间失格》《斜阳》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生的枷锁》《面纱》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牛虻》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苦炼》
赫尔曼·黑塞《德米安》《在轮下》《荒原狼》《玻璃球游戏》
契诃夫《樱桃园》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李沧东《烧纸》《鹿川有许多粪》
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王炜《试论诗神》
电影
李沧东《燃烧》
杨德昌《一一》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Eleuthera-Tor
本期封面
世界尽头花鸟岛:明礁与暗礁
摄影:梦玺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