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42分钟
播放:
130
发布:
9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介绍
在上一期播客中,我们介绍了塞巴尔德的主要作品:《眩晕》(1990)、《移民》(1992)、《土星之环》(1995)和《奥斯特利茨》(2001)。我们随后聚焦他的人生经历,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经历对他写作风格的影响与塑造。
出生成长于二战的阴影下,塞巴尔德对战争有着深刻的反思。他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其后转向文学。他的文学创作继承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广博,文学成为了一种反抗方式。
塞巴尔德的文学作品随着叙述者的漫游与讲述铺陈开来,在移民身份与战争创伤中追寻记忆、反思历史。塞巴尔德笔下颠沛流离的移民们与作者自身的移民身份产生共振,也引发了我们关于移民和流动的思考。
我们将塞巴尔德的作品视作整体,逐一探讨了贯穿其中的几个主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博尔赫斯的联动、对图像的运用等。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这一探讨,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历史、历史中的巧合,以及对中国读者而言颇为有趣的部分:《土星之环》中关于中国清末历史的讨论。
在上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谈到塞巴尔德作品中对于图像的运用,并最终过渡到关于文学的真实性的探讨。他的图像资料来源丰富,包括自己拍摄的照片、合作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各处搜集的影像资料、画作、地图、建筑图纸等等。这些图像与文本并置,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们既真实存在,又在文本之上形成了另一重虚构。在本期图文中,我们通过分享塞巴尔德的图像资料集Shadows of Reality中的部分内容,使大家得以一窥塞巴尔德的影像世界。
在阅读塞巴尔德之初,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由灾难组成的历史,又如何在今天的世界生存?在分享的最后,我们以塞巴尔德在《眩晕》中的话作结,形成某种遥远的、隐喻式的回应:“我想,我们本都将学会飞行,或者至少我会学会,为了能体面地坠落。”
时间轴
00:03上期内容回顾总结
04:19塞巴尔德作品主题探讨:消失的人与事物,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
09:48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和隐喻
14:15塞巴尔德对巧合的迷恋
18:55联系与巧合中的历史悲剧性
20:31塞巴尔德作品中与中国有关的部分: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31:12写作与回忆的痛苦和意义
36:43经过塞巴尔德生活的地方:东英吉利大学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书籍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眩晕》《移民》《土星之环》《奥斯特里茨》《自然之后——一部元素诗》《未曾叙说》《乡墅中的居止》
匡灵秀《巴别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Speak, Memory
Carole Angier, Speak, Silence - In Search of W.G.Sebald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Piano sonata No.20 in A Major, D.959:II. Andantino- Franz Schubert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本期封面
东英吉利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摄影:楚西
[图片]
△ 塞巴尔德的图像资料集封面,Shadows of Reality: A Catalogue of W.G. Sebald's Photographic Materials
[图片]
△ 塞巴尔德与自己的影像对话,1965
[图片]
△ 塞巴尔德装扮成《移民》中的亨利·塞尔温大夫,1988“塞尔温大夫的照片”无疑是虚构的,却和文本一同形成了某种真实
[图片]
△ 《奥斯特利茨》中奥斯特利茨的书房,2000塞巴尔德实际上选择了东英吉利大学视觉艺术中心一位教授的工作室作为书中书房的原型,并请摄影师Michael Brandon-Jones进行拍摄
[图片]
△ 摄影师Michael Brandon-Jones为《奥斯特利茨》一书拍摄的底片
[图片]
△ 塞巴尔德装扮成《土星之环》中的叙述者,漫步于英格兰东部的诺福克郡,1995
[图片]
△ 塞巴尔德沿《土星之环》中的路径漫游,在英格兰东部的萨福克郡拍摄照片,图中是他的黑色拉布拉多Moritz
[图片]
△ 塞巴尔德的自拍照,1988
[图片]
△ 正在拍照的塞巴尔德,1998
[图片]
△ 塞巴尔德乘坐欧洲之星列车由伦敦前往巴黎时拍摄的照片,这也是书中奥斯特利茨曾走过的路线。中图为列车窗外的伦敦巴特西发电站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