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58分钟
播放:
3,595
发布:
2周前
主播...
简介...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难产后,8月8号,GPT-5终于发布了。
还是有不少国内的媒体将它称作「史上最强的基础模型」,但实际上,外网关于GPT-5 的质疑声却很汹涌——发布会的内容中,出现了伪科普和演示乌龙,GPT-5的性能进展在一些人看来,远未及预期。
在这个节点,我对话了OpenAI 的两位前科学家:Kenneth Stanley和Joel Lehman;他们曾亲历前 ChatGPT 时代的OpenAI,也是《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的作者。
(本期视频之后将会登陆 B站账号,文字版可搜索公众号「卫诗婕 商业漫谈」。)
2023 年,这本书曾在中国科技圈掀起阅读的潮流。那正是 ChatGPT 席卷全球、掀开大模型浪潮的一年。然而,Ken 和Joel 却选择了离开 OpenAI。早在 2015 年,他们就抛出了独特的观点——“创新需要摈弃对目标的追求感、并追求新奇性,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不期而遇的”。
当时,这个论点并没有被太多人认知和接受,直到 2022 年底 ChatGPT 出现,这一论点被强有力地验证了,因为,ChatGPT 本身就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项目。
三年过去,Ken 和Joel 仍在持续推动「无目标创新」的理念,两位 AI 科学家也始终保持着对 AI 圈的关注。在这期访谈中,我们聊到了 OpenAI 的发展史、其本身就是创新曲线的一体两面。当GPT-5出现,Ken 和Joel 却在一片失望声中表示,这也许恰恰意味着,关于 AI 的研究将再次变得有趣——要知道,过去几年,全世界都在瞩目与追逐大模型的进展,尽管在产品层面,似乎新鲜事不断,但在他们看来,和从前相比,学术界正在变得无聊。
这是两位关于创新的布道者。这期的内容围绕 AI,却又不止于 AI。
本期嘉宾: Kenneth Stanley(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
Joel Lehman(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
本期 Shownotes:
Part 1. 一项反直觉的发现,一个关于 ChatGPT 的伏笔
03:14 写下《伟大》这本书八年后,ChatGPT 印证了「伟大不能被计划」
05:31 Pick Breeder 的实验:如果你只想着蝴蝶,就不会培育出和蝴蝶有关的图片
09:55 新奇性算法:不告诉机器人目标在哪里时,它能更快走出迷宫
11:00 「有一次我给罗德岛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讲这些创新理念,其中一些人哭了」
12:12 如果人们会为这件事落泪,那它将是一场重要的社会对话
Part 2. 前 ChatGPT 时代的 OpenAI :AI 领域的过去,比现在更有趣味性
13:08 2020 年,我就觉得 OpenAI 是一家好公司: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人
15:44 在那段时间里,我觉得 Sam Altman 是个好领导
16:37 谈 OpenAI 宫斗:涉及大量金钱和权力,人们都在努力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事情,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17:20 利益的齿轮开始转动:当你挖到金子时,你往往会专注起来
20:47 你们是否为 OpenAI 氛围的改变,感到惋惜?「我想我有点遗憾」
21:47 「AI 领域的过去比现在更具趣味性」
22:58「OpenAI 的遗产一定是作为一家伟大的研究机构,尽管目前它更多是以商业巨头而闻名」
Part 3. 谈 GPT-5:进展放缓毫不意外,但 AI 研究可能再次变得有趣
24:00 GPT-5 是否开始了挤牙膏式的创新?
24:19 Scaling Law 并不能通向圣杯,现在进展放缓了,研究领域却可能再次变得令人兴奋
26:01 与人类理解事物的方式相比,当下模型的训练方式有些奇怪
26:47 我不认为 Transformer 是这个故事的终点,它可能只是未来发展的垫脚石
Part 4. 创新的悖论:「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
26:55 巨大的成功可能会让你开始趋于保守,但下一次创新总会有不同故事
28:50 谈 Google:巨头已被唤醒,它已重新站稳脚跟
30:38 成熟企业中,如何避免目标管理扼杀创新?
31:14 大公司里,人们尤其需要那些勇敢变革
33:55 「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谁应该为其中的资源投入而买单呢?
35:26 「创新只在你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才会开始发生」
35:58 GPT-1 是个垃圾,但它很有趣;真正有高度信念的东西,会有回报
Part 5. AI 竞速赛中,目标的欺骗性
38:20 AI 能获得奥赛金牌,那可能具有欺骗性
39:20 每次新模型发布时,各项得分都会立即公布。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可疑
40:11 我们是在迎合基准(benchmark)测试,而不是在追求智能
40:26 回顾 AI 的历史,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潮起潮落
42:34 仅靠互联网数据,无法实现超级智能的科学革命
Part 6. 回顾 2025,AI 领域令人兴奋的进展
44:24 编码模型(Coding)让我感到很惊喜,但它同时带来加速和减速
45:10 Deepseek 的创新令人很难忽视
47:10 中国得为自己创新:颠覆式创新的领域,规划可能是有害的
49:40 一份来自中国的书法礼物,Ken 挂在了书房的墙上
54:11 去追求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有好事发生
加听友群👇
有关主理人:卫诗婕,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早年任职于《人物》、GQ报道、字节跳动。代表作:《ofo的终场战事》、《罗永浩:薛定谔的理想主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东社交十年风云:金矿、折戟、浪潮再起》、《下一站,沙特》等。作品曾获虎嗅2024年度作者、金字节奖年度新锐作者、网易非虚构文学奖年度作者、全球真实故事奖中文报道十佳。
有关「商业漫谈」:这是一档关注科技、商业、人文的深度访谈节目,致力于记录时代的商业史。聚焦商业趋势、伦理、竞争、价值。
还是有不少国内的媒体将它称作「史上最强的基础模型」,但实际上,外网关于GPT-5 的质疑声却很汹涌——发布会的内容中,出现了伪科普和演示乌龙,GPT-5的性能进展在一些人看来,远未及预期。
在这个节点,我对话了OpenAI 的两位前科学家:Kenneth Stanley和Joel Lehman;他们曾亲历前 ChatGPT 时代的OpenAI,也是《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的作者。
(本期视频之后将会登陆 B站账号,文字版可搜索公众号「卫诗婕 商业漫谈」。)
2023 年,这本书曾在中国科技圈掀起阅读的潮流。那正是 ChatGPT 席卷全球、掀开大模型浪潮的一年。然而,Ken 和Joel 却选择了离开 OpenAI。早在 2015 年,他们就抛出了独特的观点——“创新需要摈弃对目标的追求感、并追求新奇性,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不期而遇的”。
当时,这个论点并没有被太多人认知和接受,直到 2022 年底 ChatGPT 出现,这一论点被强有力地验证了,因为,ChatGPT 本身就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项目。
三年过去,Ken 和Joel 仍在持续推动「无目标创新」的理念,两位 AI 科学家也始终保持着对 AI 圈的关注。在这期访谈中,我们聊到了 OpenAI 的发展史、其本身就是创新曲线的一体两面。当GPT-5出现,Ken 和Joel 却在一片失望声中表示,这也许恰恰意味着,关于 AI 的研究将再次变得有趣——要知道,过去几年,全世界都在瞩目与追逐大模型的进展,尽管在产品层面,似乎新鲜事不断,但在他们看来,和从前相比,学术界正在变得无聊。
这是两位关于创新的布道者。这期的内容围绕 AI,却又不止于 AI。
本期嘉宾: Kenneth Stanley(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
Joel Lehman(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
本期 Shownotes:
Part 1. 一项反直觉的发现,一个关于 ChatGPT 的伏笔
03:14 写下《伟大》这本书八年后,ChatGPT 印证了「伟大不能被计划」
05:31 Pick Breeder 的实验:如果你只想着蝴蝶,就不会培育出和蝴蝶有关的图片
09:55 新奇性算法:不告诉机器人目标在哪里时,它能更快走出迷宫
11:00 「有一次我给罗德岛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讲这些创新理念,其中一些人哭了」
12:12 如果人们会为这件事落泪,那它将是一场重要的社会对话
Part 2. 前 ChatGPT 时代的 OpenAI :AI 领域的过去,比现在更有趣味性
13:08 2020 年,我就觉得 OpenAI 是一家好公司: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人
15:44 在那段时间里,我觉得 Sam Altman 是个好领导
16:37 谈 OpenAI 宫斗:涉及大量金钱和权力,人们都在努力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事情,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17:20 利益的齿轮开始转动:当你挖到金子时,你往往会专注起来
20:47 你们是否为 OpenAI 氛围的改变,感到惋惜?「我想我有点遗憾」
21:47 「AI 领域的过去比现在更具趣味性」
22:58「OpenAI 的遗产一定是作为一家伟大的研究机构,尽管目前它更多是以商业巨头而闻名」
Part 3. 谈 GPT-5:进展放缓毫不意外,但 AI 研究可能再次变得有趣
24:00 GPT-5 是否开始了挤牙膏式的创新?
24:19 Scaling Law 并不能通向圣杯,现在进展放缓了,研究领域却可能再次变得令人兴奋
26:01 与人类理解事物的方式相比,当下模型的训练方式有些奇怪
26:47 我不认为 Transformer 是这个故事的终点,它可能只是未来发展的垫脚石
Part 4. 创新的悖论:「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
26:55 巨大的成功可能会让你开始趋于保守,但下一次创新总会有不同故事
28:50 谈 Google:巨头已被唤醒,它已重新站稳脚跟
30:38 成熟企业中,如何避免目标管理扼杀创新?
31:14 大公司里,人们尤其需要那些勇敢变革
33:55 「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谁应该为其中的资源投入而买单呢?
35:26 「创新只在你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才会开始发生」
35:58 GPT-1 是个垃圾,但它很有趣;真正有高度信念的东西,会有回报
Part 5. AI 竞速赛中,目标的欺骗性
38:20 AI 能获得奥赛金牌,那可能具有欺骗性
39:20 每次新模型发布时,各项得分都会立即公布。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可疑
40:11 我们是在迎合基准(benchmark)测试,而不是在追求智能
40:26 回顾 AI 的历史,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潮起潮落
42:34 仅靠互联网数据,无法实现超级智能的科学革命
Part 6. 回顾 2025,AI 领域令人兴奋的进展
44:24 编码模型(Coding)让我感到很惊喜,但它同时带来加速和减速
45:10 Deepseek 的创新令人很难忽视
47:10 中国得为自己创新:颠覆式创新的领域,规划可能是有害的
49:40 一份来自中国的书法礼物,Ken 挂在了书房的墙上
54:11 去追求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有好事发生
加听友群👇
有关主理人:卫诗婕,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早年任职于《人物》、GQ报道、字节跳动。代表作:《ofo的终场战事》、《罗永浩:薛定谔的理想主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东社交十年风云:金矿、折戟、浪潮再起》、《下一站,沙特》等。作品曾获虎嗅2024年度作者、金字节奖年度新锐作者、网易非虚构文学奖年度作者、全球真实故事奖中文报道十佳。
有关「商业漫谈」:这是一档关注科技、商业、人文的深度访谈节目,致力于记录时代的商业史。聚焦商业趋势、伦理、竞争、价值。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立善
2周前
上海
4
🌏 AI竞速赛与中国创新:
计划与探索的平衡对于当前的AI竞速赛,他们警告基准测试的危险。
"当所有实验室都盯着同样的数学测试和编程基准时,我们可能陷入'目标欺骗'——分数在提高,但真正的智能未必同步发展。"
针对中国的创新环境,Ken建议:"中国擅长规划并从中获益,但在颠覆性创新领域,过度规划可能有害。我们的书在中国受欢迎,或许正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他特别提到教育系统:"过多的考试和目标设定,可能会扼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保持好奇,开放,具体,自立,善良😊

Joy点123
1周前
陕西
1
这期拉高了小宇宙的标准哈哈!昨天下班路上灌耳音听了15分钟,今晚睡觉再听

生而为猫奴
2周前
广东
1
正好最近在看這本書,對部分觀點不太認同🤔
(ps.衛老師好美~
立善
2周前
上海
1
创新需要摒弃对目标的追求,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不期而遇的。
ChatGPT本身,恰恰成为了这个观点最有力的证明——它本是OpenAI内部一个意料之外的项目。
当你放下对目标的执念,可能会意外发现改变世界的宝藏。
放下我执,收获惊喜😎
Yilia伊利亚
1周前
湖北
0
小猫咪也强行加入了采访和对谈
李晨-煊安
2周前
北京
0
GPT5.0 挺好的,瞧不上它的人是智商不够

羊行
2周前
北京
0
喔 厉害的标题 听

小星爷
2周前
四川
0
好棒!嘉宾阵容依旧强大啊!这本书买回来还在吃灰!趁机开始读了🎉🎉🎉
leileimary
2周前
江苏
0
嘉宾的音色非常好听
柚子fer
2周前
四川
0
用什么ai 可以转换为中文收听
立善
2周前
上海
0
🔮 未来展望:
AI的下一个十五年对于"2027年AI将进入十五年地狱模式"的预测,他们保持审慎乐观。
"技术变革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历史告诉我们,旧行业消失的同时,新行业会诞生。"
"如果AI真的能完成所有工作,理论上我们应该能享受更多闲暇——问题在于社会系统是否准备好应对这种转变。"
目前,两位科学家加入了新创公司,致力于将AI应用于科学发现。他们相信,真正的科学突破需要AI与物理世界互动,而非仅仅依赖互联网数据。
这呼应了他们一直倡导的理念:保持开放探索,拥抱意外发现。
回顾职业生涯,Ken感慨道:"招募Joel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完全改变了我的轨迹。这再次证明,伟大的事情往往源于没有预设目标的相遇。"
这场对谈太精彩了,感谢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