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41分钟
播放:
77
发布:
4周前
主播...
简介...
丧失、哀伤、死亡,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人生主题。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死亡,也是我第一次感受汹涌的哀伤。想象中的哀伤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有掌控感的,仿佛走完哀伤五阶段模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们就可以好起来。
而真实的哀伤总是更为漫长,在不同阶段反复横跳,并且像《奇想之年》所述:你的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三联》有一篇文章为“失去至亲,我仿佛被连根拔起”:失去至亲后,生活不会恢复“原样”,但它会以另外一种方式运转下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李洁说,“亲人去世后,生活中从此就拥有了两个房间,在丧失导向的房间里你会感受和面对自己的哀伤,在复原导向的房间里你要应对其他的生活和角色。哀伤的适应不是你在这个房间待够后就把它埋掉、摧毁,再也不必回头,而是你慢慢学会在这两个房间里自由来去,灵活地选择自己可以在哪里,待多久。
在 没有答案的问题,就交给时间(上)中,我详细记录了面对丧失后我的真实感受,也夹杂着我对爷爷奶奶的缅怀与想念,这是我的专属告别过程。我尝试在本期节目总结了面对丧失和哀伤的框架和我的个人tips,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但也许你尝试所有的方法,发现你还是没办法好起来,那就允许自己“好不起来”,没有答案的问题,就交给时间,时间未必会给我们一个答案,但一定会带给我们点什么,去感受它就好。
本期shownotes:
2:47 哀伤的第一个阶段:一个炸弹飞过来,脑子一片空白
4:08 对抗的能量:你不想让我好,那我就把自己弄得更差
6:07 不要急于做点什么,把自己从混乱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9:04 第一个顿悟:我怕奶奶忘了我
12:08 第二个顿悟:奶奶非但不矫情,而是相当坚韧的一个人
14:50 让我震惊又钦佩的画面:一米五出头的60多岁女性,背了40斤小米和几筐苹果,一个人坐火车去外地看孩子
16:54 30年代独生女的真实人生
23:00 退后一步看,我为奶奶的一生感到难过和惋惜
24:20 让情感联结不再带有自我证明的愿望
28:06 执念放下后,又重新划向虚无
31:23 真正的哀伤:生活被彻底改变,并不会消化过后回归原样
33:47 祖先是我们的资源,我们靠着家族的愿力推动向前
35:10 悲伤就是悲伤,并不会转化成某种纯粹积极的东西
36:47 小的tips: 寻找自己的告别方式/了解逝者的人生故事/尊重自己的感受/反复正常化
本期提到的刊物:
《奇想之年》:琼 狄迪恩
三联《失去至亲,我仿佛被连根拔起》:https://mp.weixin.qq.com/s/aBHoSxtJrJwYAb3zxtkxTg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死亡,也是我第一次感受汹涌的哀伤。想象中的哀伤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有掌控感的,仿佛走完哀伤五阶段模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们就可以好起来。
而真实的哀伤总是更为漫长,在不同阶段反复横跳,并且像《奇想之年》所述:你的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三联》有一篇文章为“失去至亲,我仿佛被连根拔起”:失去至亲后,生活不会恢复“原样”,但它会以另外一种方式运转下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李洁说,“亲人去世后,生活中从此就拥有了两个房间,在丧失导向的房间里你会感受和面对自己的哀伤,在复原导向的房间里你要应对其他的生活和角色。哀伤的适应不是你在这个房间待够后就把它埋掉、摧毁,再也不必回头,而是你慢慢学会在这两个房间里自由来去,灵活地选择自己可以在哪里,待多久。
在 没有答案的问题,就交给时间(上)中,我详细记录了面对丧失后我的真实感受,也夹杂着我对爷爷奶奶的缅怀与想念,这是我的专属告别过程。我尝试在本期节目总结了面对丧失和哀伤的框架和我的个人tips,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但也许你尝试所有的方法,发现你还是没办法好起来,那就允许自己“好不起来”,没有答案的问题,就交给时间,时间未必会给我们一个答案,但一定会带给我们点什么,去感受它就好。
本期shownotes:
2:47 哀伤的第一个阶段:一个炸弹飞过来,脑子一片空白
4:08 对抗的能量:你不想让我好,那我就把自己弄得更差
6:07 不要急于做点什么,把自己从混乱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9:04 第一个顿悟:我怕奶奶忘了我
12:08 第二个顿悟:奶奶非但不矫情,而是相当坚韧的一个人
14:50 让我震惊又钦佩的画面:一米五出头的60多岁女性,背了40斤小米和几筐苹果,一个人坐火车去外地看孩子
16:54 30年代独生女的真实人生
23:00 退后一步看,我为奶奶的一生感到难过和惋惜
24:20 让情感联结不再带有自我证明的愿望
28:06 执念放下后,又重新划向虚无
31:23 真正的哀伤:生活被彻底改变,并不会消化过后回归原样
33:47 祖先是我们的资源,我们靠着家族的愿力推动向前
35:10 悲伤就是悲伤,并不会转化成某种纯粹积极的东西
36:47 小的tips: 寻找自己的告别方式/了解逝者的人生故事/尊重自己的感受/反复正常化
本期提到的刊物:
《奇想之年》:琼 狄迪恩
三联《失去至亲,我仿佛被连根拔起》:https://mp.weixin.qq.com/s/aBHoSxtJrJwYAb3zxtkxTg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