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0分钟
播放:
1,019
发布:
3周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贝聿铭先生的「Life is Architecture 人生如建筑」回顾展,已在香港、上海结束了。看展后,主播心里认同了很久的一个观点「商业和艺术并不是对立面」在贝先生如数家珍的作品中被证实了。当下市场传播中,要取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背后几乎也都是这样的一种范式:用商业的逻辑运作艺术,用艺术的眼光来打造商业。最近持续爆火 的Labubu 也是这类范式的成功。
今天要聊的贝聿铭先生,他之所以留下那么多标志性建筑,也正是因为他始终把业主的实际需求和自己的设计理念放在同一张桌子上谈。
简单说——商业现实不是艺术的敌人;恰恰是和商业对话、和城市对话,才让贝聿铭的建筑穿越时间和文化,成为今天我们仍然打卡、讨论、借鉴的作品。
那么,这期节目我们打算从贝聿铭的个人经历和几个关键作品切入,聊聊“商业×艺术融合”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它能给今天的设计师、创始人、营销人甚至普通职场人带来哪些启发。
主播:@Linda拿铁琳、@邪念扬Sean
剪辑:@丘丘
音乐:🎵🎵《Wind of Tomorrow》—落日飞车🎵🎵
时间轴 |关键内容:
03:26 贝聿铭的成长史,也是他的世界融合史
06:10 科普对贝聿铭超有影响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08:49 毕业进入房地产商设计行业,贝聿铭的起点更「商业化」
10:43 1955到1983年:贝聿铭中期事业腾飞阶段
11:22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故事
15:00 1983到2019年:全球封神阶段,卢浮宫改造、中银大厦等
22:28 主播提炼的5个「贝聿铭方法论」,给营销人的启发
1. 双重客户:业主与公众都是甲方 (23:11)
2. 数学美学:在成本极限里寻找几何诗性 (29:23)
3. 文化嵌合:让在地历史成为商业价值的放大器 (34:14)
4. 与光同生:光是最便宜也是最慷慨的材料 (38:38)
5. 时间校准:建筑寿命必须长过资本周期,长期主义才是最大回报 (43:07)
47:31 总结贝氏方法论:一端是商业现实,一端是理想表达;中间用数学、光线和文化把两岸拉住,让每个人都能走过去。
附:一些主播在香港M+博物馆看重的照片
香港古早年代用竹子做的休息驿站
中银大厦设计模型
三角形几何建筑模型
听友们,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留言。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这对我们很重要,感恩。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猫本多多
3周前 北京
3
这期很棒
多管闲事务所
3周前 上海
2
棒!
奥利佛_R1zZ
3周前 四川
2
很喜欢的一期,又是新领域,主播们真的好厉害!
LYN_L
3周前 广东
0
除了设计理念,也太懂如何说服甲方了!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