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131分钟
播放:
1,523
发布:
3周前
主播...
简介...
1912年,帝制终结;1928年,硝烟渐息。这十六年,是古老中国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辛亥革命、五四风雷、军阀混战、思想启蒙、民众觉醒……每一次震荡,都在重塑这个国家的命运。
著名历史学家、澳门大学王笛教授的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特殊的窗: 他聚焦于六位深度参与或观察这段历史的美国人——外交官芮恩施、记者鲍威尔与阿班、作家赛珍珠、教育家司徒雷登、军官史迪威。他们以记者之笔、外交官之眼、学者之心,留下了关于那个剧变时代中国的第一手记录。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
* 多元视角: 汇集《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主流及各类西方报刊报道,展现不同背景下的中国观察。
* 关键见证: 从《二十一条》签订、袁世凯称帝,到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参与国际和会、五卅风潮、北伐烽火,亲历者笔下的重大时刻。
* 细节温度: 不仅记录政治风云,更捕捉社会变迁、市井生活、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
* 影像重现: 48幅珍贵历史图片,将文字化为可触摸的记忆。
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记录,是历史的“第三只眼”。 它们或许带着异域的眼光,甚至偏见,却真实折射了那个年代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那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巴黎和会、南京事件、临城劫车案、都在这些文字与影像中留下了另一面的真相痕迹。
为什么值得关注?
理解他人如何看我们,是认识自身的重要维度。这些尘封的记录,为我们理解辛亥后的社会激荡、事件真相与政治诡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
7月23日(周三)晚,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将与作者王笛教授,围绕《中国记事》,在许纪霖文化说的萤火虫夜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这不仅是一场新书分享,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观察。
跟随两位学者的导引,
借助亲历者的目光,
重回那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激荡年代,
感受历史深处的脉搏与回响。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亦可观自身。
著名历史学家、澳门大学王笛教授的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特殊的窗: 他聚焦于六位深度参与或观察这段历史的美国人——外交官芮恩施、记者鲍威尔与阿班、作家赛珍珠、教育家司徒雷登、军官史迪威。他们以记者之笔、外交官之眼、学者之心,留下了关于那个剧变时代中国的第一手记录。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
* 多元视角: 汇集《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主流及各类西方报刊报道,展现不同背景下的中国观察。
* 关键见证: 从《二十一条》签订、袁世凯称帝,到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参与国际和会、五卅风潮、北伐烽火,亲历者笔下的重大时刻。
* 细节温度: 不仅记录政治风云,更捕捉社会变迁、市井生活、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
* 影像重现: 48幅珍贵历史图片,将文字化为可触摸的记忆。
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记录,是历史的“第三只眼”。 它们或许带着异域的眼光,甚至偏见,却真实折射了那个年代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那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巴黎和会、南京事件、临城劫车案、都在这些文字与影像中留下了另一面的真相痕迹。
为什么值得关注?
理解他人如何看我们,是认识自身的重要维度。这些尘封的记录,为我们理解辛亥后的社会激荡、事件真相与政治诡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
7月23日(周三)晚,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将与作者王笛教授,围绕《中国记事》,在许纪霖文化说的萤火虫夜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这不仅是一场新书分享,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观察。
跟随两位学者的导引,
借助亲历者的目光,
重回那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激荡年代,
感受历史深处的脉搏与回响。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亦可观自身。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吉米多维奇
3周前
上海
0
29:59 1915年吧

哦是我
3周前
山西
0
标题不通

黑白报Esta
3周前
浙江
0
听了开始那段,那时女权不仅是能那么说,关键是民众有票在手哈,只是女权上来就是暴力革命思维,作为现代女性不能苟同……再次此时非彼时,执政群体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美国的态度肯定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