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27分钟
播放:
5,853
发布:
1个月前
主播...
简介...
刘汶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现在大家对原生家庭的讨论那么多,也是因为大家对父母的期待非常高。很多人会把自己的问题放大地归责于父母,认为如果父母好一点,我就会好一点。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太少了,能够投放情感和需求的地方好像只有家庭,只有父母。这其实反映了青年人社会网络和社会发展空间的一种逼仄。
“妈宝”“全职儿女”“不婚不育保平安”等等,年轻人们或主动或被动贴上的标签越来越多。流行的话语,某种程度上也遮蔽了真实的生活。青年人到底在面对着怎样的生活?家庭在他们的生活中又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刘汶蓉从不认为年轻人在各项人生选择上的状态是消极被动的。她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代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婚恋与否的抉择,年轻人除了情感维度的衡量,还会进行理性的计算。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年轻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中国的家庭主义传统也使得他们缺少除了家庭以外的社会正式支持资源,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真正的“避风港”。与之相对的,婚姻成为一项风险投资,他们谨慎地计算着成本和可能的回报,不敢轻易投身其中。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仍旧紧密的代际纽带影响着青年生活的不同侧面。随着研究的展开,刘汶蓉也开始好奇,青年人的婚恋趋势又将给中国的代际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
【时间轴】
00:09 把婚姻关系放在家庭的场域中,重新看待青年人结婚难、结婚焦虑和晚婚不婚等现象。
00:51 中国人结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是在2010年后。结婚年龄的推迟,是导致终身不婚率上升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05:15 “如果对方符合您的择偶要求,但您还没有爱上他,您是否会和他结婚?”
06:50 “新包办婚姻”——中国9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青年人的婚恋自主,但21世纪,父母的介入似乎又在上升。
11:53 “以前是一个人过日子难,现在是一家子过日子难。”
16:41 隐秘的爱的操控,让孩子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没有动力走出家庭。
19:52 当无条件接纳的爱在婚恋关系中得不到的时候,青年人似乎把对这份爱的期待又转向了父母。
23:24 中国的家庭主义传统提供了紧密的代际支持,但青年人也因此面临更严峻的“关系贫困”。
👇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都上涨了近4岁,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上扬。
👇二孩政策的三次调整都伴随着后一年生育率的上扬,但2021年三孩政策出台的时候,生育率不仅没有上扬,反而一直下滑。
👇2023年,男女都有超出两成的人明确表示他们会和不爱但符合标准的人结婚,远远高于2001年的数据。
👇2023年,认同“谈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这个观点的比例已经上扬到了40%以上,女性达到了46.5%。
👇“新包办婚姻”
👇2023年在上海的调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下的未婚青年,特别是未婚女性,有五成左右都没有信心能自己找到满意的结婚对象。
现在大家对原生家庭的讨论那么多,也是因为大家对父母的期待非常高。很多人会把自己的问题放大地归责于父母,认为如果父母好一点,我就会好一点。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太少了,能够投放情感和需求的地方好像只有家庭,只有父母。这其实反映了青年人社会网络和社会发展空间的一种逼仄。
“妈宝”“全职儿女”“不婚不育保平安”等等,年轻人们或主动或被动贴上的标签越来越多。流行的话语,某种程度上也遮蔽了真实的生活。青年人到底在面对着怎样的生活?家庭在他们的生活中又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刘汶蓉从不认为年轻人在各项人生选择上的状态是消极被动的。她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代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婚恋与否的抉择,年轻人除了情感维度的衡量,还会进行理性的计算。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年轻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中国的家庭主义传统也使得他们缺少除了家庭以外的社会正式支持资源,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真正的“避风港”。与之相对的,婚姻成为一项风险投资,他们谨慎地计算着成本和可能的回报,不敢轻易投身其中。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仍旧紧密的代际纽带影响着青年生活的不同侧面。随着研究的展开,刘汶蓉也开始好奇,青年人的婚恋趋势又将给中国的代际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
【时间轴】
00:09 把婚姻关系放在家庭的场域中,重新看待青年人结婚难、结婚焦虑和晚婚不婚等现象。
00:51 中国人结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是在2010年后。结婚年龄的推迟,是导致终身不婚率上升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05:15 “如果对方符合您的择偶要求,但您还没有爱上他,您是否会和他结婚?”
06:50 “新包办婚姻”——中国9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青年人的婚恋自主,但21世纪,父母的介入似乎又在上升。
11:53 “以前是一个人过日子难,现在是一家子过日子难。”
16:41 隐秘的爱的操控,让孩子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没有动力走出家庭。
19:52 当无条件接纳的爱在婚恋关系中得不到的时候,青年人似乎把对这份爱的期待又转向了父母。
23:24 中国的家庭主义传统提供了紧密的代际支持,但青年人也因此面临更严峻的“关系贫困”。
👇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都上涨了近4岁,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上扬。
👇二孩政策的三次调整都伴随着后一年生育率的上扬,但2021年三孩政策出台的时候,生育率不仅没有上扬,反而一直下滑。
👇2023年,男女都有超出两成的人明确表示他们会和不爱但符合标准的人结婚,远远高于2001年的数据。
👇2023年,认同“谈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这个观点的比例已经上扬到了40%以上,女性达到了46.5%。
👇“新包办婚姻”
👇2023年在上海的调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下的未婚青年,特别是未婚女性,有五成左右都没有信心能自己找到满意的结婚对象。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男性如何学习性别平等
1个月前
江苏
24
从小没有正经的情感教育、x 教育,母父老师等上一辈天天盯着孩子防早恋,好像恋爱技能是到年龄就会似的,一毕业开始催婚,都没学过这门课,怎么参加考试,怎么毕业呢🤔

HD591240z
1个月前
泰国
12
感觉现在绝大部分的人总是被逼完成别人,特别是家人预设目标,一直滞后的探索自己,把自己当个人来对待,当然也没人教过我们怎么探索自己,毕竟,探索就意味着犯错意味着不可控,家长,老师,是害怕有自我的孩子的——不好管
未成年之前,目标是考好大学,高考分数下来,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选什么专业,就随家长去选,选自己的未来
毕业之后,被指派的目标是挣钱,是结婚,走到婚姻登记处那天,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清楚什么是婚姻,甚至婚姻法里明确规定的责任义务有哪些,更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就随家长去选,选自己的伴侣

火火火培
1个月前
美国
10
我看了最近一期夏河的视频,我认为他说的特别有道理:90后(26-35)是婚恋观极其虚荣功利的一代,造成现状的因素很多,其中就离不开2个坐标:往最上面看60-70后父母因时代红利下取得的所谓成功,再往上看一点则是看见80后哥哥姐姐们身上因为产业优势红利才获得的荣耀(比如曾经的互联网)。90后曾以为一切会越来越好,结果现实是环境越来越,但是90后已经习惯了用房、学历、工作、用钱衡量一切,变得焦虑浮躁。90后本身就是极其虚妄和虚荣的一代,即依然渴望走进传统婚姻又渴望无杂质的爱情,但是手机上能有无数的p友,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相爱的人

乌拉呀哈氏乌萨奇
1个月前
山东
5
我是焦虑和害怕,我本身是一个平庸的人,从本科到博士都是苦读,没有考上top大学,也没有取得任何创新型成果,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想到结婚生孩子就怕生出一个和我一样痛苦的孩子,仍然记得考研时每天背500个单词,背大小作文那种无力感,为什么自己这么笨,我这样垃圾的基因就该灭绝。我害怕孩子和我一样没有主观能动性,碌碌无为,对世界的贡献就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MaxD
1个月前
加拿大
4
不要小孩的朋友说的,“不想小孩长大了,看到坐着的还是他”
QING_5In5
1个月前
上海
2
本期还不敢剖析更深一层的结构性因素,不过从代际角度讲讲也ok了
青霉素_DL
1个月前
辽宁
2
讲的真好,学习了。社会经济现实的变化,观念的转变,婚姻制度本身已经不适应新的现实正在走向消亡。但在这些大势之下呢,年轻人的懒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比如说,你可以不婚,不恋爱,不生育,没关系,但你为啥生活要那么依赖父母?甚至又开始欢迎父母包办一切了?这不是懒是什么呢?你拒绝的不光是腐朽的婚姻制度,同时被拒绝的还有独立自我的成长探索。

不爱吃面爱吃卤煮
1个月前
海南
2
来了
夢似飞花自在輕
1个月前
安徽
1
感觉和《不谈恋爱的年轻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白水
1个月前
北京
1
推荐一篇文章《没有爱情,你会结婚吗?选「会」的人比20年前更多了 》https://mp.weixin.qq.com/s/gsnLDKoYVnHfS3T3Hi0wPA

冈波斯日记
1个月前
福建
1
沃趣,刘老师真的把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社会结构研究得十分精准,这期内容值得反复回味!

Ander_dawn
1个月前
北京
0
04:14 确实,就是懒,但懒有什么问题吗?

尼亚
1个月前
湖北
0
这个好,我放着自己听结果娃听着睡了😂
Wandering8741
1个月前
江苏
0
09:51 真可悲啊

甜筒fans
1个月前
上海
0
15:24 协商的困难,更像是说 不得不尊重女性的意见了。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