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43分钟
播放:
7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当变革已成常态,企业如何在新赛道上疾驰而不失稳健?2025上海车展期间,恩坦华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杰德先生(Gerard Roose)与恩坦华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郑欣先生向盖世汽车分享了他们的答案:在机遇勃发与挑战交织的背景下,一切行动始于客户,归于价值创造。无论是“客户需求驱动”下的资源灵活调配,还是前瞻探索与即时满足并行的创新双轨制,抑或是依托中国速度反哺全球的协同研发网络,恩坦华正以其独特的“全球化思维,本地化卓越” 实践,在全球竞争高地淬炼实力。
[C Talk | 恩坦华:客户需求驱动的全域创新与全球化协同之道]
从左至右:恩坦华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郑欣先生,恩坦华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杰德先生,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恩坦华,这家在全球18个国家拥有九千多名员工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始终专注于为汽车行业提供高度工程化的产品与系统级解决方案,其业务范围涵盖车窗系统、车门系统、内饰部件以及电机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罗杰德先生指出:“我们对所服务的汽车行业和供应的产品始终满怀热忱,而以高工程标准和顶级质量交付产品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也高度契合当下汽车行业的需求。”
[C Talk | 恩坦华:客户需求驱动的全域创新与全球化协同之道]
恩坦华2025上海车展展台;图片来源:恩坦华
与这种对产品品质和工程标准的专注相辅相成的是,恩坦华在协调其广泛业务板块资源分配上的独特策略。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多元产品线的资源投入时,罗杰德先生明确指出,恩坦华“并不需要在这方面过多纠结”。他强调,公司多年来在所有核心领域均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与市场经验,各业务板块对公司和客户同等重要。恩坦华资源配置的核心逻辑始终清晰且坚定:即完全围绕“客户期待”展开,这是驱动公司资源分配的唯一准则。“无论是哪类产品线或客户群体,均以同等专业度对待。毕竟从行业长期发展来看,任何厚此薄彼的策略都难以持续。”因此,恩坦华在实践中高度灵活,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动态调整优先级。这种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均衡发展各业务能力并灵活响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正是其能够持续交付“高工程标准和顶级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关键支撑。
这一客户导向的资源分配逻辑,在恩坦华应对新能源汽车浪潮时亦展现出强大的战略适配性与执行张力。罗杰德直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为企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而在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更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我们目前在华业务约85% 来自纯电动汽车领域,新增订单中更有 95% 源于此。” 这组数据不仅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电动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更印证了恩坦华对纯电技术创新与需求响应的高度聚焦。通过上海车展等全球性平台,公司得以实时捕捉前沿需求动态,持续优化产品与技术路线。
然而罗杰德先生强调,恩坦华并未因电动化浪潮而边缘化传统燃油车业务。其产品体系(如门锁系统、内饰部件及车窗升降装置)凭借极强的平台适配性,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均能发挥卓越性能。尽管两类车型存在技术差异,但恩坦华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工程通用性,确保核心部件可无缝适配不同动力平台。这种 “新旧兼容” 的产品逻辑,不仅分散了市场风险,更让企业在行业转型期保持灵活身段。
[C Talk | 恩坦华:客户需求驱动的全域创新与全球化协同之道]
电动滑移门系统;图片来源:恩坦华
这种兼容性优势的构建,离不开恩坦华与客户建立的深度协同研发机制。面对行业变革中主机厂日益强化的联合开发需求,罗杰德先生透露,恩坦华已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其核心路径在于:首先通过现有量产项目展现卓越的质量管控与交付能力,赢得客户信任,进而成为受邀提前介入研发流程的战略伙伴。这种深度协同模式——“通过共同挖掘需求痛点、共创解决方案”——不仅精准响应了市场需求,更成为恩坦华自身技术迭代的重要驱动力。
在构建全产业链能力的同时,恩坦华持续深化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布局。郑欣先生指出,目前公司已在中国形成 "三技术中心 + 五生产基地" 的立体化网络,覆盖闭锁系统、车窗升降器、电机电子设备等核心产品线的研发制造全链条。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内饰业务当前占比尚小,但配套的 TPO(热塑性聚烯烃) 材料本土化生产能力已完成布局,为满足客户多元化供应链需求提供了柔性支撑。
这种全链条布局的背后,是恩坦华对客户结构风险的前瞻性管控。罗杰德强调,通过 "单一客户业务占比不超过 25%" 的政策,公司构建了健康的客户生态 —— 既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也契合多数车企 "不希望供应商过度依附" 的合作偏好。
为保证单一客户的业务量占比低于该预警线,恩坦华着力于主动拓展新客户、扩大整体业务规模,通过增量业务的自然增长稀释单一客户占比权重。这种策略既保障了现有合作的稳定性,又持续驱动团队开拓更多客户源,形成了良性的客户结构优化机制。
聚焦中国市场,恩坦华的客户结构呈现 “传统车企基盘稳固、新势力快速渗透” 的特征。郑欣先生透露,现阶段 80% 营收仍来自传统车企,但合作重心已全面向电动汽车业务转移;剩余 20% 来自造车新势力的业务板块,形成了传统市场与新势力赛道协同发展的格局。这种既扎根主流市场、又积极拥抱产业变革的策略,正是其全链条布局与客户多元化战略在中国市场的具象化表达。
谈及中国市场的价值,罗杰德表示,中国市场在恩坦华全球业务版图中占据 “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他强调道,中国市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持续增长的规模,更在于其在全球化运营体系中发挥的协同作用。以采购领域为例,恩坦华构建了 “既支持全球化架构、又兼顾区域灵活运营” 的采购体系,通过协同决策机制动态评估中国和其他地区的采购优势,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优解。
在汹涌的产业变革浪潮中,恩坦华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定力与强大的模式韧性。它不追逐单一风口,而是深耕核心能力:以客户需求锚定方向,以工程卓越筑牢根基,以兼容性技术拓宽赛道,以多元化生态分散风险。这种“不偏废、不冒进、强协同”的独特模式,构筑了其穿越技术代际更迭、市场格局重塑的“护城河”,为企业在不确定时代实现稳健增长提供了可鉴范式。
此外,罗杰德先生和郑欣先生还就未来的技术创新方向、可持续发展举措、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助力中国车企出海等多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更多详细内容请见音频实录。
[C Talk | 恩坦华:客户需求驱动的全域创新与全球化协同之道]
从左至右:恩坦华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郑欣先生,恩坦华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杰德先生,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恩坦华,这家在全球18个国家拥有九千多名员工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始终专注于为汽车行业提供高度工程化的产品与系统级解决方案,其业务范围涵盖车窗系统、车门系统、内饰部件以及电机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罗杰德先生指出:“我们对所服务的汽车行业和供应的产品始终满怀热忱,而以高工程标准和顶级质量交付产品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也高度契合当下汽车行业的需求。”
[C Talk | 恩坦华:客户需求驱动的全域创新与全球化协同之道]
恩坦华2025上海车展展台;图片来源:恩坦华
与这种对产品品质和工程标准的专注相辅相成的是,恩坦华在协调其广泛业务板块资源分配上的独特策略。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多元产品线的资源投入时,罗杰德先生明确指出,恩坦华“并不需要在这方面过多纠结”。他强调,公司多年来在所有核心领域均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与市场经验,各业务板块对公司和客户同等重要。恩坦华资源配置的核心逻辑始终清晰且坚定:即完全围绕“客户期待”展开,这是驱动公司资源分配的唯一准则。“无论是哪类产品线或客户群体,均以同等专业度对待。毕竟从行业长期发展来看,任何厚此薄彼的策略都难以持续。”因此,恩坦华在实践中高度灵活,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动态调整优先级。这种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均衡发展各业务能力并灵活响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正是其能够持续交付“高工程标准和顶级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关键支撑。
这一客户导向的资源分配逻辑,在恩坦华应对新能源汽车浪潮时亦展现出强大的战略适配性与执行张力。罗杰德直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为企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而在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更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我们目前在华业务约85% 来自纯电动汽车领域,新增订单中更有 95% 源于此。” 这组数据不仅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电动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更印证了恩坦华对纯电技术创新与需求响应的高度聚焦。通过上海车展等全球性平台,公司得以实时捕捉前沿需求动态,持续优化产品与技术路线。
然而罗杰德先生强调,恩坦华并未因电动化浪潮而边缘化传统燃油车业务。其产品体系(如门锁系统、内饰部件及车窗升降装置)凭借极强的平台适配性,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均能发挥卓越性能。尽管两类车型存在技术差异,但恩坦华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工程通用性,确保核心部件可无缝适配不同动力平台。这种 “新旧兼容” 的产品逻辑,不仅分散了市场风险,更让企业在行业转型期保持灵活身段。
[C Talk | 恩坦华:客户需求驱动的全域创新与全球化协同之道]
电动滑移门系统;图片来源:恩坦华
这种兼容性优势的构建,离不开恩坦华与客户建立的深度协同研发机制。面对行业变革中主机厂日益强化的联合开发需求,罗杰德先生透露,恩坦华已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其核心路径在于:首先通过现有量产项目展现卓越的质量管控与交付能力,赢得客户信任,进而成为受邀提前介入研发流程的战略伙伴。这种深度协同模式——“通过共同挖掘需求痛点、共创解决方案”——不仅精准响应了市场需求,更成为恩坦华自身技术迭代的重要驱动力。
在构建全产业链能力的同时,恩坦华持续深化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布局。郑欣先生指出,目前公司已在中国形成 "三技术中心 + 五生产基地" 的立体化网络,覆盖闭锁系统、车窗升降器、电机电子设备等核心产品线的研发制造全链条。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内饰业务当前占比尚小,但配套的 TPO(热塑性聚烯烃) 材料本土化生产能力已完成布局,为满足客户多元化供应链需求提供了柔性支撑。
这种全链条布局的背后,是恩坦华对客户结构风险的前瞻性管控。罗杰德强调,通过 "单一客户业务占比不超过 25%" 的政策,公司构建了健康的客户生态 —— 既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也契合多数车企 "不希望供应商过度依附" 的合作偏好。
为保证单一客户的业务量占比低于该预警线,恩坦华着力于主动拓展新客户、扩大整体业务规模,通过增量业务的自然增长稀释单一客户占比权重。这种策略既保障了现有合作的稳定性,又持续驱动团队开拓更多客户源,形成了良性的客户结构优化机制。
聚焦中国市场,恩坦华的客户结构呈现 “传统车企基盘稳固、新势力快速渗透” 的特征。郑欣先生透露,现阶段 80% 营收仍来自传统车企,但合作重心已全面向电动汽车业务转移;剩余 20% 来自造车新势力的业务板块,形成了传统市场与新势力赛道协同发展的格局。这种既扎根主流市场、又积极拥抱产业变革的策略,正是其全链条布局与客户多元化战略在中国市场的具象化表达。
谈及中国市场的价值,罗杰德表示,中国市场在恩坦华全球业务版图中占据 “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他强调道,中国市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持续增长的规模,更在于其在全球化运营体系中发挥的协同作用。以采购领域为例,恩坦华构建了 “既支持全球化架构、又兼顾区域灵活运营” 的采购体系,通过协同决策机制动态评估中国和其他地区的采购优势,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优解。
在汹涌的产业变革浪潮中,恩坦华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定力与强大的模式韧性。它不追逐单一风口,而是深耕核心能力:以客户需求锚定方向,以工程卓越筑牢根基,以兼容性技术拓宽赛道,以多元化生态分散风险。这种“不偏废、不冒进、强协同”的独特模式,构筑了其穿越技术代际更迭、市场格局重塑的“护城河”,为企业在不确定时代实现稳健增长提供了可鉴范式。
此外,罗杰德先生和郑欣先生还就未来的技术创新方向、可持续发展举措、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助力中国车企出海等多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更多详细内容请见音频实录。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