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8分钟
播放:
178
发布:
1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学术伦理 / 咖啡馆的空间属性 / 咖啡主理人身份认同 / 空间运营 /“惊奇时刻”/ 八角杯社区服务 / 阶层区隔 / 项飚 “浙江村” 研究 / 礼物流动理论 / 经济基础与文化自觉
前情:
* 这期节目,源于前段时间,我接受一位社会学学生丽雅的访谈录音。最近剪辑回听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因为不是面对面交流,或者因为我现在的状态和思考,跟丽雅所问的问题所发生的时间有些久远,而当时的我,尚没有关于“社区”、“附近”等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考和学习,回听录音,我发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可能是表达不够精准,甚至有些地方感觉有点答非所问。
* 但正是这种‘错位’,让我觉得它值得拿出来分享。社会学本身不就在研究人如何理解世界、如何交流、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叙述吗?这段录音就像一个小小的田野样本,它真实地记录了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一个人是如何回忆、组织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这种表达与‘理想状态’下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观察的社会现象。
* 过去,我习惯了播客里剪辑精良、逻辑严密的对话。但思想本身、记忆本身、即兴的对话本身,往往就是流动的、不完美的。这段录音提供了一种“正在进行时”的思考切片,真实地展现了一次探索性的对话是如何展开的,以及我们(我和那位学生)是如何在交流中摸索的。这种‘原始感’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价值。”
所以,我决定保留这些对话的部分原貌。在收听时,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些我刚刚提到“错位”瞬间。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个小小的社会学观察练习:当你听到这些地方时,不妨思考一下:
*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理解或表达的偏差?
* 是问题本身模糊了?是记忆随时间褪色了?是线上沟通缺少了某些线索?还是我的观点确实在后续有了发展?
* 这种‘错位’反映了沟通或认知中的哪些普遍现象?
访谈者:丽雅
受访者:刘大侠
时间轴:
00:11-01:50 独白开篇:跨界身份与乡村实践
* 刘大侠分享从云南咖啡产区归来后的三重生活 —— 转律师证到东北、自学咖啡烘焙、筹备 2025 年江西罗塘 “带你回老家” 乡村教育活动,引出对乡村价值与土地关系的探索。
01:50-04:59 田野调查伦理争议:一场 “打扰式” 访谈的反思
* 云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在咖啡产季对咖农进行 “边劳动边采访”,导致被访者负荷加重;刘大侠发小红书引发讨论,网友指出其违反田野调查伦理,涉事学校主动介入教育。
05:06-16:54 城市研究对话:社区咖啡馆作为 “附近” 的可能性
* 观点:丽雅(社会学研究生)从城市研究理论出发,探讨咖啡馆如何打破城市原子化关系;
刘大侠以 “张家口不苦咖啡” 为例,提出社区咖啡馆是 “城市虫洞”,能重塑时空秩序,催生非功利社交;
对比咖啡馆与菜市场、公园的区别:前者吸引中产阶级,兼具 “半公共空间” 的私密性与社交性。
16:54-29:26 主理人角色与社群构建:从商业到文化的渗透
主理人需具备社区文化自觉性,而非单纯商人
咖啡馆里的 “惊奇时刻”,意外连接,形成非预设的情感共鸣。
29:26-59:02 案例:社区咖啡馆的边界
* 争议点:八角杯通过代收快递、带看宠物等服务,实践 “日常生活互助主义”,呼应简・雅各布斯 “街道眼” 理论;
某些咖啡馆以影视剧文化形成封闭圈层,社区咖啡馆在跨越阶层时的局限性。
59:02-01:08:54 耐心与共同体 —— 社区营造的核心
延伸推荐: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王笛)
* 《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王笛)
* 《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飚)
* 《兰屿观点》(纪录片:台湾导演胡台丽)
“田野调查伦理争议”小红书 原帖:向人类学、社会学相关的发问
主播反思:
在节目中,我提到“有社区观念并且愿意主动打破咖啡馆阶层区隔的人很少”
1.这是一种道德要求吗?谁有权利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说咖啡馆经营者是否有这种道德义务?
2.如果这不是一种道德要求和批评,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期待呢?
留言分享
可以聊聊你所在城市的社区咖啡馆故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