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88分钟
播放:
8,645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这期播客讨论“我们到底能不能不上班?” 录制灵感来自一本今年出版的新书《对工作说不》(大卫· 弗雷恩著)。如果简单介绍,此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工作批判的理论集,更是一份“我有多受不了上班”和“我能不能裸辞”自测手册。
作者在一开始就指出,本书的目的是“挑战现代社会以工作为中心的属性”,因为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高度自然化的、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日常生活的代表特征”,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工作教条本身的荒诞之处。
1930年,凯恩斯在《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一文中预测,到2030年,全人类的平均工作时间将减至每周15个小时。他认为那时人类将有幸面临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在摆脱紧迫的经济忧虑后,人该如何使用他的自由,在科学和复利为人类赢得闲暇之后,应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去更明智、更惬意、更好地生活。”
《对工作说不》这本书写于2014年,作者判断,凯恩斯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因为“任何因生产力增长而赢得的潜在自由时间的收益,将被资本主义重新吸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仅没有越来越闲,反而越来越忙了——8小时内忙着工作,8小时外忙着消费。
现在是2025年,距离凯恩斯预测的时间还有5年。按照现在的形势,我们有可能在5年后过上每周工作15小时的生活吗?每天上班5小时,每周上班3天?
除了批判工作,作者还看透了打工人的心理活动,知道我们常常想逃避,又想理直气壮地逃避:
“在工作的世界中,我们惭愧地共享同一个秘密——我们常常渴望无法胜任的时刻,从而快乐地逃避责任,得到宝贵的喘息时间。”
出于对这本书内容的兴趣,以及对于不上班的生活的好奇,我们邀请这本书的翻译团队“重命名小组”的三位成员一起录制了这期播客,他们不仅翻译关于工作批判的书,也在实际生活中抵抗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日常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他们还是要赚钱,有人做线上家教,有人接网络零工,有人自由撰稿。他们必须保持低消费水平,实在没钱的时候,甚至需要“赛博乞讨”。小五经常在各地“出差”,做调研,写文章;挺挺在网上接活儿,也需要连续几天赶DDL;北豹在游民社区生活,除了做家教赚钱,还经常发起一些活动,用来减免房租。如果说这种生活与上班有什么本质区别,那就是他们的行动总是基于强烈的自主意愿,而非被任何系统推动。这当然是自由,但有时也会成为负担。
除此之外,他们也要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寻找同盟,发明新的社群组织形式,同时接受外界的审视。 可以说,他们正在过的是一种低消费成本、高解释成本的生活。
《对工作说不》中有这样一句话:本书的词汇不是责任和义务的词汇,而是自由的词汇。作者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赞美人类的自主能力,而不是首先将自己捆绑于种种社会强加的责任义务之中。这在书中与我们播客的讨论中,隐隐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大家都认同人的权利不应用任何牺牲去交换,而是自然应该拥有的。
归根结底,不工作只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就像《对工作说不》里写到的,这种生活有其甜蜜之处,也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且常常蕴含着一种会被批评为特权的危险:“在如今以工作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公平地说,对工作的任何实质性抵抗仍然只能是来自那些勇敢者、意志坚定者、有应急收入来源的人或因健康和个人原因而无法工作且没有太多选择的人。”
作者坦诚地写到,“本书绝不是又一枚糖衣炮弹,告诉读者只要做某些事情和不做某些事情就可以过上更丰富、更自由的生活……如果后面的讨论能让读者对自身的工作安排有所反思,我会感到十分欣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所见到的人们都已经发现了幸福的秘诀。”
但我仍然很高兴录了这期播客,听三位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在第二次可能要补录时,北豹说,“录这个播客真是我近期体验里最像上班的事情了。” 我失笑,赶快记录这个细节,准备加进稿子里。虽然总是忘不了工作,做这个选题对我来说是近期体验里最不像上班的事情了。我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到一种新的可能性带来的自由,似乎我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路口,而选择的权利回到了我的手中。
本期嘉宾
重命名小组成员:小五、挺挺、北豹
shownotes
00:02:37 人为什么不能脱离工作而存在?
00:06:08 北豹:从一个准博士生变成“街溜子”的故事
00:27:39 什么才是真正的闲暇?
00:32:57 你只要在呼吸,你的剩余价值就在被提取
00:41:55 彻底脱离城市和消费的田园群居生活行得通吗?
00:52:20 当我没工作,我该如何定义我?
00:56:26 在当代像第欧根尼一样生活,一共分几步
01:14:15 “活下去之家”里的不劳而获手册
01:17:57 被误解的松本哉
推荐书单:
《不消费的一年》(凯特·弗兰德斯)
《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后工作”理论》(徐志伟 王行坤 主编)
《基本收入》(盖伊·斯坦丁)
《劳动与垄断资本》(哈里·布雷弗曼)
《垄断资本》(保罗·巴兰 保罗·斯威齐)
《美国人谈工作》(斯塔兹·特克尔)
《星期五不上班》(威尔·斯特朗 凯尔·刘易斯)
《Reclaiming Work》(Andre Gorz)
《The Problem with Work》(Kathi Weeks )
作者在一开始就指出,本书的目的是“挑战现代社会以工作为中心的属性”,因为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高度自然化的、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日常生活的代表特征”,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工作教条本身的荒诞之处。
1930年,凯恩斯在《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一文中预测,到2030年,全人类的平均工作时间将减至每周15个小时。他认为那时人类将有幸面临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在摆脱紧迫的经济忧虑后,人该如何使用他的自由,在科学和复利为人类赢得闲暇之后,应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去更明智、更惬意、更好地生活。”
《对工作说不》这本书写于2014年,作者判断,凯恩斯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因为“任何因生产力增长而赢得的潜在自由时间的收益,将被资本主义重新吸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仅没有越来越闲,反而越来越忙了——8小时内忙着工作,8小时外忙着消费。
现在是2025年,距离凯恩斯预测的时间还有5年。按照现在的形势,我们有可能在5年后过上每周工作15小时的生活吗?每天上班5小时,每周上班3天?
除了批判工作,作者还看透了打工人的心理活动,知道我们常常想逃避,又想理直气壮地逃避:
“在工作的世界中,我们惭愧地共享同一个秘密——我们常常渴望无法胜任的时刻,从而快乐地逃避责任,得到宝贵的喘息时间。”
出于对这本书内容的兴趣,以及对于不上班的生活的好奇,我们邀请这本书的翻译团队“重命名小组”的三位成员一起录制了这期播客,他们不仅翻译关于工作批判的书,也在实际生活中抵抗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日常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他们还是要赚钱,有人做线上家教,有人接网络零工,有人自由撰稿。他们必须保持低消费水平,实在没钱的时候,甚至需要“赛博乞讨”。小五经常在各地“出差”,做调研,写文章;挺挺在网上接活儿,也需要连续几天赶DDL;北豹在游民社区生活,除了做家教赚钱,还经常发起一些活动,用来减免房租。如果说这种生活与上班有什么本质区别,那就是他们的行动总是基于强烈的自主意愿,而非被任何系统推动。这当然是自由,但有时也会成为负担。
除此之外,他们也要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寻找同盟,发明新的社群组织形式,同时接受外界的审视。 可以说,他们正在过的是一种低消费成本、高解释成本的生活。
《对工作说不》中有这样一句话:本书的词汇不是责任和义务的词汇,而是自由的词汇。作者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赞美人类的自主能力,而不是首先将自己捆绑于种种社会强加的责任义务之中。这在书中与我们播客的讨论中,隐隐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大家都认同人的权利不应用任何牺牲去交换,而是自然应该拥有的。
归根结底,不工作只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就像《对工作说不》里写到的,这种生活有其甜蜜之处,也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且常常蕴含着一种会被批评为特权的危险:“在如今以工作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公平地说,对工作的任何实质性抵抗仍然只能是来自那些勇敢者、意志坚定者、有应急收入来源的人或因健康和个人原因而无法工作且没有太多选择的人。”
作者坦诚地写到,“本书绝不是又一枚糖衣炮弹,告诉读者只要做某些事情和不做某些事情就可以过上更丰富、更自由的生活……如果后面的讨论能让读者对自身的工作安排有所反思,我会感到十分欣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所见到的人们都已经发现了幸福的秘诀。”
但我仍然很高兴录了这期播客,听三位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在第二次可能要补录时,北豹说,“录这个播客真是我近期体验里最像上班的事情了。” 我失笑,赶快记录这个细节,准备加进稿子里。虽然总是忘不了工作,做这个选题对我来说是近期体验里最不像上班的事情了。我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到一种新的可能性带来的自由,似乎我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路口,而选择的权利回到了我的手中。
本期嘉宾
重命名小组成员:小五、挺挺、北豹
shownotes
00:02:37 人为什么不能脱离工作而存在?
00:06:08 北豹:从一个准博士生变成“街溜子”的故事
00:27:39 什么才是真正的闲暇?
00:32:57 你只要在呼吸,你的剩余价值就在被提取
00:41:55 彻底脱离城市和消费的田园群居生活行得通吗?
00:52:20 当我没工作,我该如何定义我?
00:56:26 在当代像第欧根尼一样生活,一共分几步
01:14:15 “活下去之家”里的不劳而获手册
01:17:57 被误解的松本哉
推荐书单:
《不消费的一年》(凯特·弗兰德斯)
《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后工作”理论》(徐志伟 王行坤 主编)
《基本收入》(盖伊·斯坦丁)
《劳动与垄断资本》(哈里·布雷弗曼)
《垄断资本》(保罗·巴兰 保罗·斯威齐)
《美国人谈工作》(斯塔兹·特克尔)
《星期五不上班》(威尔·斯特朗 凯尔·刘易斯)
《Reclaiming Work》(Andre Gorz)
《The Problem with Work》(Kathi Weeks )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苹果伤心苹果
3个月前
北京
13
06:02 对身份认同这一点很有共鸣,最近和新认识的朋友玩一个游戏,如果我们在自我介绍时不说自己的职业,上学学的专业,mbti ,星座,该怎么向新朋友介绍自己?我到底是谁?

苹果伤心苹果
3个月前
北京
6
46:14 40:26 昨天刚看了翻山alex 写,当女性因为生活方式改变开始做减法,消费模式也开始改变,女性到底需要什么?是健康的食品还是奢侈品?可以从这里开启思考…这些话简直拯救了我的618

苹果伤心苹果
3个月前
北京
4
34:10 “社会价值的提取已经从工厂蔓延开来到整个社会,甚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成为了剩余价值提取的场所。”
遥远的途
3个月前
广东
4
我也是经常换工作选手,关键在于公司和工作内容带来的负反馈太多,没法儿结社,社会化失败,不断受挫,也像个浮萍似的到处漂泊。

苹果伤心苹果
3个月前
北京
3
1:10:00 从父母的角度,自己辛苦赚的钱自己退休后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把全部的积蓄花光甚至贷款给孩子在大城市买房,继续照顾孩子的下一代,他们也会更轻松吧。
娉娉葭月
3个月前
陕西
3
看得出来,几个主播都认真地讲了自己的思考,收获很大,感谢。目前刚离职,在考虑转向不工作生活。想问问怎样找到这些不工作小组线下社群,有推荐的方式吗

一片快乐的吐司
3个月前
广东
2
1:02:59 狠狠点了 是这个社会结构的.......

苹果伤心苹果
3个月前
北京
2
05:17 工作为什么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苹果伤心苹果
3个月前
北京
2
27:22 “非消费情况下进行技能的交换和共学”,确实,青春期时候总是会羡慕有条件学习钢琴和其他乐器的人(虽然他们大多数都学得很痛苦)。长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认识了很多玩儿音乐的朋友,也开始尝试用别人的琴玩一玩儿,朋友会把我随机乱弹的音符做成歌,从没有接触过音乐教育的我,生活也充满了音乐了~

芒小菓
3个月前
北京
2
37:51 哈哈,有的固定岗位固定地点的工作也是会在离开办公室之后随时随地开启工作模式的。只要手机有电有网络,就会变成把我们绑在工作上的狗链子。有的同事还会随身背着电脑,逛着街随时就蹲路边开工,周末半夜也会随时被一通电话叫醒🫠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哪有身心不崩溃的。
松鼠小面条
3个月前
北京
2
59:55 公共开支依赖税收 都不工作税收从哪来?
神经蛙_sBDA
3个月前
北京
1
大学毕业近13年,只干过11个月的坐班工作,其他时间都是干着不坐班的工作或者自我探索(休息)
快乐吗播放器
3个月前
广东
1
1:05:32 挺挺这里叠甲 其实有点大可不必,个人和集体的调配 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能这样类比
谢辉明
3个月前
广东
1
这一期很差
松鼠小面条
3个月前
北京
0
想知道被采访对象目前都是什么人生状态 大家不工作 维系生活的方式是降低生活欲望 但如果生活刚需在不断攀升的时候 比如成家生子 负担着养育下一代的责任 这类方式是否还能支撑 大家是否还能觉得不太费力的满足需求?

Monday_Lisa
3个月前
北京
0
14:54 意识到拥有巨大选择权,反而因责任重大而感到无所适从和焦虑(萨特的“人是被判自由的”)
change_N04G
3个月前
贵州
0
更愿意相信生活及工作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bjyx夜间部肄业生
3个月前
广东
0
12:41 哇 完全是《岛屿协奏曲》剧情

中书君icon
3个月前
北京
0
你们的这种实践,有点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村主义」。

方圆播客_邱芙方
3个月前
新加坡
0
只工作 不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