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22分钟
播放:
15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虚拟电厂的核心定义与技术本质
虚拟电厂的概念解析:虚拟电厂(VPP)是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分布式电源(如光伏、风电)、可控负荷(如工业设备、充电桩)、储能系统(如电池、抽水蓄能)聚合为统一整体的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电厂的物理边界,以 “虚拟聚合” 方式参与电网调度与电力市场交易,兼具 “正电厂” 供电调峰与 “负电厂” 负荷消纳能力,是破解新能源间歇性难题、提升电网灵活性的关键技术路径。
技术支撑与核心功能:依托智能计量、5G 通信、区块链等技术,虚拟电厂实现对分布式资源的实时监测、协同优化与精准控制。核心功能包括:动态平衡供需关系,缓解电网峰谷压力;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降低分布式能源并网成本;通过市场化交易机制,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为用户与电网创造双向价值。
虚拟电厂的多种类型
电源型虚拟电厂:电源型虚拟电厂以分布式电源为核心聚合对象,如广泛分布的光伏电站、风电设施以及小水电等。这类虚拟电厂具备稳定且持续的电能输出能力,可直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与中长期交易,成为电力供应体系中的新兴力量。在北方新能源富集地区,大型光伏电站与分散式风电资源丰富,通过虚拟电厂平台将这些分布式电源聚合,能形成规模化的供电主体,有效提升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份额 ,增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其资源构成以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为主,这些设备利用自然资源转化为电能,是绿色电力的重要来源。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少量储能设备被引入以平滑输出波动。当光照或风力条件变化导致发电功率波动时,储能系统可及时充放电,确保整体供电的稳定性,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电源型虚拟电厂通过集中优化调度,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最大限度地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减少弃电现象的发生。同时,借助市场化售电机制,将生产的电力投放市场,获取经济收益,实现能源价值的最大化。
负荷型虚拟电厂:负荷型虚拟电厂的核心在于聚合各类可控负荷资源,涵盖工业领域的可中断负荷、商业楼宇的空调系统、居民小区的充电桩等。这些负荷资源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根据电网需求进行实时调整,以 “功率调节” 为核心能力,主要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与需求侧响应,成为电网灵活调节的关键力量。在南方负荷密集区域,大量零散的负荷资源分布广泛,通过虚拟电厂平台将其汇聚成 “虚拟负荷池”,可实现毫秒级的削峰填谷响应。当电网负荷高峰时,削减部分可控负荷的用电量;在负荷低谷时,增加负荷用电,有效缓解电网峰谷压力,保障电网稳定运行。这类虚拟电厂主要以用电设备的实时功率调整为手段,无需大规模的物理储能设施。它依赖于用户负荷的弹性调节潜力,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向用户发送负荷调整指令,用户根据指令调整用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对电网负荷的精准调控,具有响应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负荷型虚拟电厂能够低成本、快速地响应电网需求,在高峰时段有效缓解供电压力,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凭借参与需求侧响应,可获取相应的补贴与容量补偿,为运营主体带来经济回报,激励更多负荷资源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
储能型虚拟电厂:储能型虚拟电厂以储能系统为核心载体,涵盖锂离子电池、飞轮储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储能技术。通过 “充电 - 放电” 循环操作,储能型虚拟电厂可在不同时段灵活调节电力输出,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及备用服务,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与用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问题。在电价低谷期,利用低价电力进行储能;当电价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实现电力的时空转移,赚取峰谷电价差。同时,凭借快速的充放电响应能力,参与电网的辅助服务,如提供调频、调峰服务,保障电网频率和电压的稳定,还可参与电力现货交易,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储能设备的充放电功率与容量是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关键要素,需结合分布式电源的发电预测和负荷需求预测,制定优化的调度策略。通过精准的预测和智能控制,实现储能设备的高效利用,提高虚拟电厂的整体运行效益,确保在满足电网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与用电的时空不匹配难题,显著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参与峰谷电价差套利和提供辅助服务获取费用,实现商业盈利,推动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混合型虚拟电厂:混合型虚拟电厂整合了电源、负荷、储能三类资源,构建起 “发 - 用 - 储” 闭环生态系统,具备多维度的调节能力,是虚拟电厂发展的高级形态。以园区级虚拟电厂为例,其中既包含分布式光伏等电源设施,为园区供电;又涵盖工商业负荷,可根据电网需求进行负荷调节;同时配置储能系统,用于平衡电力供需。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使混合型虚拟电厂可同时参与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与容量市场交易,发挥综合优势。混合型虚拟电厂拥有全品类的分布式能源与负荷资源,借助先进的智能算法和高效的管理系统,实现各类资源的协同优化。根据不同的电网需求和市场情况,灵活调配电源发电、负荷调节和储能充放电,满足多样化的电网运行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混合型虚拟电厂能够适应复杂场景下的多目标调度需求,如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盈利等。通过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是未来虚拟电厂发展的主流方向,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虚拟电厂发展阶段和多种赚钱方式
邀约型虚拟电厂:政策引导下的试点探索(初级阶段)
在虚拟电厂发展的初级阶段,邀约型虚拟电厂成为行业探索的先锋。这一阶段,主要由政府或电网企业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行政邀约或补贴机制,将分散的可控资源聚合起来,参与电网应急调峰。其调控范围相对有限,多集中于本地小规模负荷与储能,尚未全面接入电力市场,更多是作为电网应急的补充力量。上海在 2017 年启动的商业建筑虚拟电厂项目便是早期区域试点的典型代表。该项目聚焦商业建筑领域,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众多商业建筑内的空调负荷进行整合。当电网面临用电高峰压力时,虚拟电厂平台向这些商业建筑发送指令,调整空调的运行功率或暂停部分非关键区域的制冷,实现削峰填谷。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电网在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参与项目的商业建筑,则通过这种负荷调整,获得了来自电网专项补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后续虚拟电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证明了虚拟电厂在需求侧响应方面的巨大潜力 。
市场型虚拟电厂: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参与者(中级阶段)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型虚拟电厂应运而生,标志着虚拟电厂发展进入中级阶段。此时,虚拟电厂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深度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交易。在辅助服务市场,虚拟电厂可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关键服务。以储能充放电为例,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储能设备充电储存能量;当负荷高峰时,储能系统放电,为电网补充电力,实现精准调峰。调频服务则要求虚拟电厂具备快速功率调整能力,实时跟踪电网频率变化,确保电力系统频率稳定。
在现货市场,虚拟电厂利用峰谷电价差进行套利。通过精准的负荷预测与发电预测,在电价低谷期增加用电或储能充电,在电价高峰期减少用电或释放储能电力,实现低储高放,赚取差价收益。在容量市场,部分试点地区为保障电力供应的长期稳定性,会对虚拟电厂储备的可调资源给予容量补偿,进一步拓宽了虚拟电厂的盈利渠道。
江苏的 “源网荷” 虚拟电厂项目在参与华东辅助服务市场中表现出色。该项目聚合了分布式电源、储能与多元负荷,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对各类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度。在参与调峰服务时,能够快速响应电网需求,调整发电与用电计划,有效提升了电网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同时也为项目运营主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市场型虚拟电厂的成功范例。
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生态(高级阶段)
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代表着虚拟电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生态。依托物联网、AI 算法与区块链技术,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打破了地域与资源品类的限制,实现跨区域、跨品类资源的实时自治调度,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 “虚拟电力系统”。
在这个阶段,虚拟电厂的多元化市场参与特征显著。除了传统的辅助服务与现货交易,还积极拓展至容量市场、碳交易市场等新兴领域。随着全球对碳减排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消纳带来的碳减排收益成为虚拟电厂新的盈利增长点。虚拟电厂通过优化能源调度,提高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减少碳排放,将碳减排量作为 “碳资产” 在碳交易市场出售,获取经济回报。
在需求侧响应套餐定制方面,虚拟电厂根据工商业用户的不同用能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节能方案。通过智能分析用户的用电数据,为用户制定合理的用电计划,如调整设备运行时间、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等,帮助用户降低用能成本,同时虚拟电厂也可通过与用户的收益分成机制获得经济收益。
德国的 Next Kraftwerke 公司是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的国际典范。该公司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聚合了 6800 多个分布式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的市场交易。其运营模式高度依赖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气象数据、市场价格数据等,运用 AI 算法进行深度分析,制定最优的资源调度策略。在 2020 年,该公司营收高达 5.95 亿欧元,充分展示了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在商业运营上的巨大潜力与成功可能性 。
虚拟电厂关键的盈利模式
需求侧响应:需求侧响应是虚拟电厂最基础且关键的盈利模式之一,其核心在于挖掘用户侧可调节负荷的潜力,将负荷的弹性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虚拟电厂能够精准识别并聚合各类可调节负荷资源。在工业领域,许多高耗能企业的生产设备具有一定的可中断或可调整运行时间的特性。虚拟电厂可与这些企业合作,在电网高峰时段,通过提供经济激励,引导企业暂时停产或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用电负荷。而在居民生活场景中,充电桩的有序充电也成为重要的可调节负荷资源。虚拟电厂可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在用电低谷期鼓励居民为电动汽车充电,在高峰时段则适当延缓充电,实现负荷的削峰填谷。此外,商业楼宇中的空调系统也是重要的调控对象,通过适度调整空调温度设定,可有效减少用电负荷。这种负荷调节行为并非无偿,政府和电网企业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会对参与需求侧响应的虚拟电厂提供阶梯式补贴。补贴标准通常根据响应的负荷量、响应时间以及响应的及时性等因素综合确定。以厦门虚拟电厂为例,其成功聚合了 42 万千瓦的可调负荷,这一规模相当于 8
万户居民的用电容量。通过参与需求侧响应,厦门虚拟电厂在高峰时段实现了负荷削减,为电网减轻了供电压力,单小时可节约 42 万千瓦时电量,相当于减少了同等电量的发电需求,实现了 “零新增投资” 的等效发电能力。而虚拟电厂运营主体也凭借这一调峰贡献,获得了相应的补贴收益,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循环。
辅助服务交易: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电网的稳定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负荷的快速变化等,这使得辅助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虚拟电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保障电网稳定性的重要力量。在调频市场中,储能型虚拟电厂凭借其毫秒级的快速功率调整能力,成为电网频率稳定的 “守护者”。当电网频率出现波动时,储能型虚拟电厂能够迅速响应,通过快速充放电操作,调整输出功率,使电网频率恢复稳定。这种精准而快速的调节能力,为电网提供了高效的调频服务。电网通常会根据调频的里程(即调节的功率总量)以及调频的精度(调节的准确性)给予相应奖励。调频里程越长、精度越高,虚拟电厂获得的收益也就越高。
而在调峰市场,负荷型虚拟电厂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用电高峰时段,负荷型虚拟电厂通过控制聚合的各类可控负荷,如工业可中断负荷、商业楼宇的空调系统等,削减用电负荷,降低电网的供电压力;在用电低谷时段,引导这些负荷增加用电,填补电力需求的低谷,实现削峰填谷。调峰服务的计费方式一般按照调节容量与时长进行计算。调节容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虚拟电厂获得的调峰收益也就越高。
虚拟电厂的概念解析:虚拟电厂(VPP)是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分布式电源(如光伏、风电)、可控负荷(如工业设备、充电桩)、储能系统(如电池、抽水蓄能)聚合为统一整体的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电厂的物理边界,以 “虚拟聚合” 方式参与电网调度与电力市场交易,兼具 “正电厂” 供电调峰与 “负电厂” 负荷消纳能力,是破解新能源间歇性难题、提升电网灵活性的关键技术路径。
技术支撑与核心功能:依托智能计量、5G 通信、区块链等技术,虚拟电厂实现对分布式资源的实时监测、协同优化与精准控制。核心功能包括:动态平衡供需关系,缓解电网峰谷压力;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降低分布式能源并网成本;通过市场化交易机制,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为用户与电网创造双向价值。
虚拟电厂的多种类型
电源型虚拟电厂:电源型虚拟电厂以分布式电源为核心聚合对象,如广泛分布的光伏电站、风电设施以及小水电等。这类虚拟电厂具备稳定且持续的电能输出能力,可直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与中长期交易,成为电力供应体系中的新兴力量。在北方新能源富集地区,大型光伏电站与分散式风电资源丰富,通过虚拟电厂平台将这些分布式电源聚合,能形成规模化的供电主体,有效提升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份额 ,增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其资源构成以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为主,这些设备利用自然资源转化为电能,是绿色电力的重要来源。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少量储能设备被引入以平滑输出波动。当光照或风力条件变化导致发电功率波动时,储能系统可及时充放电,确保整体供电的稳定性,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电源型虚拟电厂通过集中优化调度,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最大限度地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减少弃电现象的发生。同时,借助市场化售电机制,将生产的电力投放市场,获取经济收益,实现能源价值的最大化。
负荷型虚拟电厂:负荷型虚拟电厂的核心在于聚合各类可控负荷资源,涵盖工业领域的可中断负荷、商业楼宇的空调系统、居民小区的充电桩等。这些负荷资源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根据电网需求进行实时调整,以 “功率调节” 为核心能力,主要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与需求侧响应,成为电网灵活调节的关键力量。在南方负荷密集区域,大量零散的负荷资源分布广泛,通过虚拟电厂平台将其汇聚成 “虚拟负荷池”,可实现毫秒级的削峰填谷响应。当电网负荷高峰时,削减部分可控负荷的用电量;在负荷低谷时,增加负荷用电,有效缓解电网峰谷压力,保障电网稳定运行。这类虚拟电厂主要以用电设备的实时功率调整为手段,无需大规模的物理储能设施。它依赖于用户负荷的弹性调节潜力,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向用户发送负荷调整指令,用户根据指令调整用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对电网负荷的精准调控,具有响应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负荷型虚拟电厂能够低成本、快速地响应电网需求,在高峰时段有效缓解供电压力,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凭借参与需求侧响应,可获取相应的补贴与容量补偿,为运营主体带来经济回报,激励更多负荷资源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
储能型虚拟电厂:储能型虚拟电厂以储能系统为核心载体,涵盖锂离子电池、飞轮储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储能技术。通过 “充电 - 放电” 循环操作,储能型虚拟电厂可在不同时段灵活调节电力输出,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及备用服务,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与用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问题。在电价低谷期,利用低价电力进行储能;当电价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实现电力的时空转移,赚取峰谷电价差。同时,凭借快速的充放电响应能力,参与电网的辅助服务,如提供调频、调峰服务,保障电网频率和电压的稳定,还可参与电力现货交易,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储能设备的充放电功率与容量是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关键要素,需结合分布式电源的发电预测和负荷需求预测,制定优化的调度策略。通过精准的预测和智能控制,实现储能设备的高效利用,提高虚拟电厂的整体运行效益,确保在满足电网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与用电的时空不匹配难题,显著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参与峰谷电价差套利和提供辅助服务获取费用,实现商业盈利,推动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混合型虚拟电厂:混合型虚拟电厂整合了电源、负荷、储能三类资源,构建起 “发 - 用 - 储” 闭环生态系统,具备多维度的调节能力,是虚拟电厂发展的高级形态。以园区级虚拟电厂为例,其中既包含分布式光伏等电源设施,为园区供电;又涵盖工商业负荷,可根据电网需求进行负荷调节;同时配置储能系统,用于平衡电力供需。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使混合型虚拟电厂可同时参与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与容量市场交易,发挥综合优势。混合型虚拟电厂拥有全品类的分布式能源与负荷资源,借助先进的智能算法和高效的管理系统,实现各类资源的协同优化。根据不同的电网需求和市场情况,灵活调配电源发电、负荷调节和储能充放电,满足多样化的电网运行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混合型虚拟电厂能够适应复杂场景下的多目标调度需求,如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盈利等。通过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是未来虚拟电厂发展的主流方向,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虚拟电厂发展阶段和多种赚钱方式
邀约型虚拟电厂:政策引导下的试点探索(初级阶段)
在虚拟电厂发展的初级阶段,邀约型虚拟电厂成为行业探索的先锋。这一阶段,主要由政府或电网企业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行政邀约或补贴机制,将分散的可控资源聚合起来,参与电网应急调峰。其调控范围相对有限,多集中于本地小规模负荷与储能,尚未全面接入电力市场,更多是作为电网应急的补充力量。上海在 2017 年启动的商业建筑虚拟电厂项目便是早期区域试点的典型代表。该项目聚焦商业建筑领域,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众多商业建筑内的空调负荷进行整合。当电网面临用电高峰压力时,虚拟电厂平台向这些商业建筑发送指令,调整空调的运行功率或暂停部分非关键区域的制冷,实现削峰填谷。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电网在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参与项目的商业建筑,则通过这种负荷调整,获得了来自电网专项补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后续虚拟电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证明了虚拟电厂在需求侧响应方面的巨大潜力 。
市场型虚拟电厂: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参与者(中级阶段)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型虚拟电厂应运而生,标志着虚拟电厂发展进入中级阶段。此时,虚拟电厂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深度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交易。在辅助服务市场,虚拟电厂可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关键服务。以储能充放电为例,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储能设备充电储存能量;当负荷高峰时,储能系统放电,为电网补充电力,实现精准调峰。调频服务则要求虚拟电厂具备快速功率调整能力,实时跟踪电网频率变化,确保电力系统频率稳定。
在现货市场,虚拟电厂利用峰谷电价差进行套利。通过精准的负荷预测与发电预测,在电价低谷期增加用电或储能充电,在电价高峰期减少用电或释放储能电力,实现低储高放,赚取差价收益。在容量市场,部分试点地区为保障电力供应的长期稳定性,会对虚拟电厂储备的可调资源给予容量补偿,进一步拓宽了虚拟电厂的盈利渠道。
江苏的 “源网荷” 虚拟电厂项目在参与华东辅助服务市场中表现出色。该项目聚合了分布式电源、储能与多元负荷,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对各类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度。在参与调峰服务时,能够快速响应电网需求,调整发电与用电计划,有效提升了电网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同时也为项目运营主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市场型虚拟电厂的成功范例。
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生态(高级阶段)
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代表着虚拟电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生态。依托物联网、AI 算法与区块链技术,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打破了地域与资源品类的限制,实现跨区域、跨品类资源的实时自治调度,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 “虚拟电力系统”。
在这个阶段,虚拟电厂的多元化市场参与特征显著。除了传统的辅助服务与现货交易,还积极拓展至容量市场、碳交易市场等新兴领域。随着全球对碳减排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消纳带来的碳减排收益成为虚拟电厂新的盈利增长点。虚拟电厂通过优化能源调度,提高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减少碳排放,将碳减排量作为 “碳资产” 在碳交易市场出售,获取经济回报。
在需求侧响应套餐定制方面,虚拟电厂根据工商业用户的不同用能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节能方案。通过智能分析用户的用电数据,为用户制定合理的用电计划,如调整设备运行时间、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等,帮助用户降低用能成本,同时虚拟电厂也可通过与用户的收益分成机制获得经济收益。
德国的 Next Kraftwerke 公司是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的国际典范。该公司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聚合了 6800 多个分布式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的市场交易。其运营模式高度依赖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气象数据、市场价格数据等,运用 AI 算法进行深度分析,制定最优的资源调度策略。在 2020 年,该公司营收高达 5.95 亿欧元,充分展示了自主调度型虚拟电厂在商业运营上的巨大潜力与成功可能性 。
虚拟电厂关键的盈利模式
需求侧响应:需求侧响应是虚拟电厂最基础且关键的盈利模式之一,其核心在于挖掘用户侧可调节负荷的潜力,将负荷的弹性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虚拟电厂能够精准识别并聚合各类可调节负荷资源。在工业领域,许多高耗能企业的生产设备具有一定的可中断或可调整运行时间的特性。虚拟电厂可与这些企业合作,在电网高峰时段,通过提供经济激励,引导企业暂时停产或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用电负荷。而在居民生活场景中,充电桩的有序充电也成为重要的可调节负荷资源。虚拟电厂可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在用电低谷期鼓励居民为电动汽车充电,在高峰时段则适当延缓充电,实现负荷的削峰填谷。此外,商业楼宇中的空调系统也是重要的调控对象,通过适度调整空调温度设定,可有效减少用电负荷。这种负荷调节行为并非无偿,政府和电网企业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会对参与需求侧响应的虚拟电厂提供阶梯式补贴。补贴标准通常根据响应的负荷量、响应时间以及响应的及时性等因素综合确定。以厦门虚拟电厂为例,其成功聚合了 42 万千瓦的可调负荷,这一规模相当于 8
万户居民的用电容量。通过参与需求侧响应,厦门虚拟电厂在高峰时段实现了负荷削减,为电网减轻了供电压力,单小时可节约 42 万千瓦时电量,相当于减少了同等电量的发电需求,实现了 “零新增投资” 的等效发电能力。而虚拟电厂运营主体也凭借这一调峰贡献,获得了相应的补贴收益,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循环。
辅助服务交易: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电网的稳定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负荷的快速变化等,这使得辅助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虚拟电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保障电网稳定性的重要力量。在调频市场中,储能型虚拟电厂凭借其毫秒级的快速功率调整能力,成为电网频率稳定的 “守护者”。当电网频率出现波动时,储能型虚拟电厂能够迅速响应,通过快速充放电操作,调整输出功率,使电网频率恢复稳定。这种精准而快速的调节能力,为电网提供了高效的调频服务。电网通常会根据调频的里程(即调节的功率总量)以及调频的精度(调节的准确性)给予相应奖励。调频里程越长、精度越高,虚拟电厂获得的收益也就越高。
而在调峰市场,负荷型虚拟电厂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用电高峰时段,负荷型虚拟电厂通过控制聚合的各类可控负荷,如工业可中断负荷、商业楼宇的空调系统等,削减用电负荷,降低电网的供电压力;在用电低谷时段,引导这些负荷增加用电,填补电力需求的低谷,实现削峰填谷。调峰服务的计费方式一般按照调节容量与时长进行计算。调节容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虚拟电厂获得的调峰收益也就越高。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