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93分钟
播放:
147
发布:
3个月前
简介...
【本期音乐】
Gymnopédie No. 1, Composed by Erik Satie, Performed by Jesse Myer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另外一场大屠杀
01:09 反转与铺垫:这本书的开篇两章堪称疯狂,但正是这种疯狂,为后续的反转埋下了伏笔。回过头看,这种疯狂背后蕴含着极致的浪漫。
06:32 精神分析作为线索:虽然弗洛伊德在故事中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虚构人物,但精神分析疗法却如同一根无形的线,贯穿了整个故事。从一首长诗,到一本私密的日记,再到丽莎(aka.安娜女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书信往来,故事的视角从极度主观逐渐走向客观。尤其是第三章,详细记叙了精神分析的开始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让丽莎那些非理性的冲动逐渐进入理性分析的范畴,最终揭开了巴比亚尔大屠杀的真相。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地方
全书由引子和六个章节组成,分别是第一章《唐璜》、第二章《盖斯坦日记》、第三章《安娜女士》、第四章《疗养胜地》、第五章《卧铺车厢》和第六章《营地》。
18:00 第116页,选自第三章《安娜女士》:
“她的快乐是士兵们在战壕里开玩笑时表现出的绝望的幽默。她为了使讨论得以继续而付出的努力,渐渐转变成梦呓般的独白,恍恍惚惚几近催眠状态。以前的她,痛苦而理智尚存;现在的她,开心却精神错乱。”
安娜女士一直处在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不断调和之中。从“痛苦而理智尚存”到“开心却精神错乱”,她的内心世界经历了剧烈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情绪上的起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在痛苦中,她还能依靠理智来支撑自己,但当她试图通过幽默和轻松的方式来面对生活时,却陷入了另一种无法自拔的精神错乱之中。这种错乱并非简单的疯狂,而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一种在极端压力下自我保护的机制。
28:57 第148页,选自第三章《安娜女士》中的原注部分:
“虽然安娜女士的日记杂乱无章、感情丰沛,但我相信歌德本人从中读到的纯美一定多于粗鄙。他也不会惊诧于力比多的国土里最高尚的和最卑微的紧紧连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它们还彼此依存:‘来自天堂,穿越尘世,进入地狱。’”
最高尚的情感,或许恰恰来自最悲伤的人生体验。安娜女士的日记中,高尚与卑微交织在一起,它们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这种依存关系正如歌德所言:“来自天堂,穿越尘世,进入地狱。”让歌德作衬,安娜女士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性,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情感依然可以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
36:15 第204页,选自第四章《疗养胜地》:
“令我困惑的是人生究竟是善还是恶……听来或许疯狂,但我觉得乱伦的念头不只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它更像一个符号,深深地困扰着我。善与恶难分难解,构成整个世界。不,原谅我,离题远矣。”
丽莎(安娜女士)逐渐意识到,善与恶的撕裂并非仅存在于她身边的女性,比如母亲和姨母身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她自己内心深处。她在混乱的情感与道德的困境中苦苦探寻答案,却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并非隐藏在理性的逻辑之中,而是深植于人性的复杂本质里。而当她用“离题远矣”来形容自己的话时,这或许正是一种暗示:那些看似疯狂、甚至荒诞不经的想法,反而更贴近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51:08 第231页,选自第四章《疗养胜地》:
“她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不过是个幽灵。她本身就是不真实的,这个小男孩也是不真实的存在。她的过去被斩断了,因此不可能活在当下。当她站在一棵松树边,吸进浓烈刺鼻的气味时,童年的记忆豁然开朗,就像刮来一阵海风,吹散了迷雾。那不是来自过去的记忆,而是过去本身,栩栩如生,真真切切。她明白了,她和四十年前的那个孩子是同一个人。”
这一刻,丽莎不再只是回忆过去,而是真正地回到了过去,感受到了那个四十年前的自己的存在。终于,丽莎似乎突破了自己在流亡和成长过程中结出的厚厚外壳。她不再被过去的创伤所束缚,也不再依赖他人给予的安全感。她决定成为自己的养育者,重新认领自己的童年,在内心深处给予自己关怀和支持,并承担起养育柯利亚这个重大责任。
1:01:19 第260页,选自第五章《卧铺车厢》:
“德国人会让大伙排好队,站在深谷边,一边朝天上开枪一边因为这个玩笑而哈哈大笑,然后让人们穿上新衣服,坐到火车上去。这样很疯狂,但还不像另一种可能那样疯狂。”
这是对一个残忍场景的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德国人的行为充满了残忍和嘲讽,他们把犹太人的痛苦当作一场恶作剧,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疯狂。这一整章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犹太人被迫主动走向死亡,并且被羞辱、被暴力对待,始终无法确定自己的命运。
1:13:20 第267页,选自第五章《卧铺车厢》:
“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亦无从探访。大部分死者,穷困潦倒,目不识丁。但其中每一个人都做过梦,见过虚幻的想象,也有过惊心动魄的经历,连他们怀里的婴儿也不例外(或许怀里的婴儿尤其如此)。”
这段文字如同一份温柔的悼词,更是一份对人性深处的致敬,同时也是一种对人类精神的深刻反思。即使是最精准的精神分析工具,也无法完全解释人的精神、痛苦和一生。人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复杂而多变,它包含了无法认知的部分,变化无常的部分,以及永远错开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也让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无常和苦难时,同时展现脆弱和坚韧。
第三部分:“白色旅馆”的象征意义
1:29:06 书中多次提及“白色旅馆”,这一意象贯穿全书。
“旅馆”这一概念,可以被拆解为一种关于空间的隐喻。它代表着我们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母亲子宫中那个温暖而安全的居所;也象征着我们在世间停留时,世界为我们提供的栖息之地;甚至在我们死后,灵魂依然需要一个安放的空间。“旅馆”是一个过渡性的场所,连接着生命的起点、过程与终点,见证从诞生到消逝的整个旅程。
而“白色”本身,更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色彩。它包含万物,同时又吸纳万物。白色是最纯洁的开始,象征着生命的初始状态,纯净而无瑕,一切皆有可能;它也是最多彩的结束,代表着生命的终结,却并非一片虚无,而是包含了过往所有的经历与色彩。“白色”既是一种空白,等待着被填满;也是一种满溢,承载着无尽的意义。
“白色旅馆”将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容器。它包容着一切不同的人,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如何,都能在这个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作品】
* 电影《The Zone of Interest 利益区域》(2023),Jonathan Glazer 执导
Gymnopédie No. 1, Composed by Erik Satie, Performed by Jesse Myer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另外一场大屠杀
01:09 反转与铺垫:这本书的开篇两章堪称疯狂,但正是这种疯狂,为后续的反转埋下了伏笔。回过头看,这种疯狂背后蕴含着极致的浪漫。
06:32 精神分析作为线索:虽然弗洛伊德在故事中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虚构人物,但精神分析疗法却如同一根无形的线,贯穿了整个故事。从一首长诗,到一本私密的日记,再到丽莎(aka.安娜女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书信往来,故事的视角从极度主观逐渐走向客观。尤其是第三章,详细记叙了精神分析的开始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让丽莎那些非理性的冲动逐渐进入理性分析的范畴,最终揭开了巴比亚尔大屠杀的真相。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地方
全书由引子和六个章节组成,分别是第一章《唐璜》、第二章《盖斯坦日记》、第三章《安娜女士》、第四章《疗养胜地》、第五章《卧铺车厢》和第六章《营地》。
18:00 第116页,选自第三章《安娜女士》:
“她的快乐是士兵们在战壕里开玩笑时表现出的绝望的幽默。她为了使讨论得以继续而付出的努力,渐渐转变成梦呓般的独白,恍恍惚惚几近催眠状态。以前的她,痛苦而理智尚存;现在的她,开心却精神错乱。”
安娜女士一直处在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不断调和之中。从“痛苦而理智尚存”到“开心却精神错乱”,她的内心世界经历了剧烈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情绪上的起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在痛苦中,她还能依靠理智来支撑自己,但当她试图通过幽默和轻松的方式来面对生活时,却陷入了另一种无法自拔的精神错乱之中。这种错乱并非简单的疯狂,而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一种在极端压力下自我保护的机制。
28:57 第148页,选自第三章《安娜女士》中的原注部分:
“虽然安娜女士的日记杂乱无章、感情丰沛,但我相信歌德本人从中读到的纯美一定多于粗鄙。他也不会惊诧于力比多的国土里最高尚的和最卑微的紧紧连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它们还彼此依存:‘来自天堂,穿越尘世,进入地狱。’”
最高尚的情感,或许恰恰来自最悲伤的人生体验。安娜女士的日记中,高尚与卑微交织在一起,它们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这种依存关系正如歌德所言:“来自天堂,穿越尘世,进入地狱。”让歌德作衬,安娜女士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性,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情感依然可以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
36:15 第204页,选自第四章《疗养胜地》:
“令我困惑的是人生究竟是善还是恶……听来或许疯狂,但我觉得乱伦的念头不只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它更像一个符号,深深地困扰着我。善与恶难分难解,构成整个世界。不,原谅我,离题远矣。”
丽莎(安娜女士)逐渐意识到,善与恶的撕裂并非仅存在于她身边的女性,比如母亲和姨母身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她自己内心深处。她在混乱的情感与道德的困境中苦苦探寻答案,却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并非隐藏在理性的逻辑之中,而是深植于人性的复杂本质里。而当她用“离题远矣”来形容自己的话时,这或许正是一种暗示:那些看似疯狂、甚至荒诞不经的想法,反而更贴近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51:08 第231页,选自第四章《疗养胜地》:
“她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不过是个幽灵。她本身就是不真实的,这个小男孩也是不真实的存在。她的过去被斩断了,因此不可能活在当下。当她站在一棵松树边,吸进浓烈刺鼻的气味时,童年的记忆豁然开朗,就像刮来一阵海风,吹散了迷雾。那不是来自过去的记忆,而是过去本身,栩栩如生,真真切切。她明白了,她和四十年前的那个孩子是同一个人。”
这一刻,丽莎不再只是回忆过去,而是真正地回到了过去,感受到了那个四十年前的自己的存在。终于,丽莎似乎突破了自己在流亡和成长过程中结出的厚厚外壳。她不再被过去的创伤所束缚,也不再依赖他人给予的安全感。她决定成为自己的养育者,重新认领自己的童年,在内心深处给予自己关怀和支持,并承担起养育柯利亚这个重大责任。
1:01:19 第260页,选自第五章《卧铺车厢》:
“德国人会让大伙排好队,站在深谷边,一边朝天上开枪一边因为这个玩笑而哈哈大笑,然后让人们穿上新衣服,坐到火车上去。这样很疯狂,但还不像另一种可能那样疯狂。”
这是对一个残忍场景的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德国人的行为充满了残忍和嘲讽,他们把犹太人的痛苦当作一场恶作剧,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疯狂。这一整章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犹太人被迫主动走向死亡,并且被羞辱、被暴力对待,始终无法确定自己的命运。
1:13:20 第267页,选自第五章《卧铺车厢》:
“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亦无从探访。大部分死者,穷困潦倒,目不识丁。但其中每一个人都做过梦,见过虚幻的想象,也有过惊心动魄的经历,连他们怀里的婴儿也不例外(或许怀里的婴儿尤其如此)。”
这段文字如同一份温柔的悼词,更是一份对人性深处的致敬,同时也是一种对人类精神的深刻反思。即使是最精准的精神分析工具,也无法完全解释人的精神、痛苦和一生。人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复杂而多变,它包含了无法认知的部分,变化无常的部分,以及永远错开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也让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无常和苦难时,同时展现脆弱和坚韧。
第三部分:“白色旅馆”的象征意义
1:29:06 书中多次提及“白色旅馆”,这一意象贯穿全书。
“旅馆”这一概念,可以被拆解为一种关于空间的隐喻。它代表着我们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母亲子宫中那个温暖而安全的居所;也象征着我们在世间停留时,世界为我们提供的栖息之地;甚至在我们死后,灵魂依然需要一个安放的空间。“旅馆”是一个过渡性的场所,连接着生命的起点、过程与终点,见证从诞生到消逝的整个旅程。
而“白色”本身,更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色彩。它包含万物,同时又吸纳万物。白色是最纯洁的开始,象征着生命的初始状态,纯净而无瑕,一切皆有可能;它也是最多彩的结束,代表着生命的终结,却并非一片虚无,而是包含了过往所有的经历与色彩。“白色”既是一种空白,等待着被填满;也是一种满溢,承载着无尽的意义。
“白色旅馆”将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容器。它包容着一切不同的人,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如何,都能在这个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作品】
* 电影《The Zone of Interest 利益区域》(2023),Jonathan Glazer 执导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