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藏在抽屉里的大陆学历,为何成了今天的“湾区敲门砖”?为何60年代的香港人会放弃中环,选择武汉的算盘声?
当香港医学生挤破头报考内地医学院,教育鄙视链真的逆转了吗?
从殖民时期的英文书院到国安法后的普通话课堂,香港教育史暗藏着一部的“身份漂流记”。
当暨南大学的华侨生代码撞上港岛DSE的“低分上清北”潜规则,你会发现教育选择背后藏着比维多利亚港更深的经济暗涌——那些曾因大陆学历被职场排挤的港漂一代,正在用大湾区校友会的人脉网重构规则。点击收听前,请备好你的双语思维:这可能是你第一次听到香港茶餐厅里的教育论战。
🔎从学校和地域这些精神原点出发,聊聊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文化体验与彩蛋
🧐主播:
莫名:00后up主,个人播客【莫名奇妙:)】(b站/即刻:莫名-橙子球)
如果想和我们联系 / 加入听友群,欢迎添加莫名的微信【MomingCzq】,备注【象牙塔边】,期待和你产生连接!
😎嘉宾:Fanny
ESTJ,香港大学历史学硕士毕业生,现从事教育行业,熟悉中国大陆高考、中国香港及英联邦教育体系。爱好历史文化、看展、旅行、访谈、理财等,擅长“口述史研究”。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时间戳:
01:35 精英制、中文教育边缘化…殖民后的香港教育是什么样?
11:45 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时,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来大陆求学?
21:24 多元文化交融:新老香港人,身份认同有什么变化?
26:25 香港人来大陆学汉语言,回港后却掩盖自己的学习经历?
36:43 暨南大学文化交融的统战目的,达到了吗?
46:52 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倾向互相交融:改开后,经济、文化、国力认知是怎么一起变化的?
53:00 盛大校友会的背后,是文化联结
🌟往期节目:
BGM:MOVIE -JUNNY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