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96分钟
播放:
1,397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本期节目是【云中电波·韩江文学系列】的第一期。
我们将以韩江在简中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黑夜的狂欢》为核心,回到韩江的文学原点,重新审视她在创作之路上的复杂身影。
节目上半场,我们整理了关于韩江及其作品的几种典型偏见与误解,我们尝试以理性、开放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声音,探讨这些误读是如何形成的?它们遮蔽了怎样的文本与思考?下半场,我们从她早期短篇小说出发,走入写作现场,重新看见一个复杂而坚定、持续追问与思索的韩江。我们认为,理解一位作家,应该从认真阅读她最初的文字开始。
韩江是韩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同时也是亚洲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她1970年出生于全罗南道光州的一个文学家庭——父亲韩胜源、哥哥韩东林(笔名)皆为文坛正统出身,弟弟韩江仁则是漫画家。父亲曾荣获韩国文学的重要奖项李箱文学奖,韩江便是在这种文学气息下成长。
韩江曾在专访中回忆自己从青春期时开始产生疑问:“我是谁?人为什么要出生,又为什么会死?痛苦为什么存在?我能做什么?人类究竟是什么?”她说:“这些问题让我痛苦不堪,而我提问的方式,就是写作。尤其是在写长篇小说时,我会努力把此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那个问题,尽可能完整地写出来。”
她的作品中,也确实不断回响着这些沉重而持续的提问。1979年,年仅9岁的韩江随父亲搬到首尔水逾洞,不久后,故乡光州爆发了民主化运动。她后来回忆说,虽然家人躲过了死亡,但一直怀有某种深刻的愧疚感。多年后,这份记忆化为《少年来了》的创作动因。而“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的创作,也正是她在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黑夜的狂欢》最初发表于1995年夏天,讲述三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也曾对城市与未来满怀憧憬,但命运长着血盆大口,或早或晚、或部分或整体地将他们吞入黑暗。就像牯岭街的少年们,站在20世纪的尾声,拼尽全力想要踏过燥热的夏日,披上凉爽的秋风,却终究迎来一场拥抱过后的毁灭。
然而,命运的不公并未彻底抹去人性的光芒。三个跌入不同黑暗的年轻人,却用尽办法,把一束光打在彼此的身上。小说中已可见韩江一贯的对人性与死亡、对存在与伦理的复杂而多层的凝视。“人可以善良地活着吗?”这不是一个轻易能回答的问题,甚至连提出本身都已充满犹疑与痛楚。韩江将这个问题写入角色的命运,也写进一幕幕沉默却决绝的选择之中。如同我们自身在现实中的提问,终究绕不开拉扯、矛盾与挣扎。
“黑夜既是他们每天每一天晚上熬过的真实夜晚,也是他们黑暗人生的一种比喻。而狂欢能够摧毁他们希望的一切东西,让他们在绝望与死亡中不断地去衍生,去肆虐。但是无论如何,黑夜里面总是会有灯光存在,而那些灯光可能会成为残留的一些希望,去映照人们的内心。”(沈颖)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希望与你一起回到韩江最初的写作现场,在这篇沉静而刺痛的短篇小说中,再一次问出那个问题:人可以善良地活着吗?也许,阅读《黑夜的狂欢》,正是一个从“提问”重新认识韩江的起点。
「🎉 本期福利 🎉」
本期节目,我们发起了一个评论区活动。欢迎大家评论分享阅读韩江文学或收听本期节目的感受。截至北京时间4月23日(星期三)晚24点,我们将挑选评论点赞最多的一位听众赠送韩江的《黑夜的狂欢》,期待大家多多参与~
【本期Timeline】
关于韩江
5:02 韩江是韩国文学和挑选机制之下严格挑选出的作家
13:43 再次站在历史现场的韩江
回应偏见,打开理解通道
28:52 韩国文学的特色,及如何读出韩国文学的特色
35:23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穿透语言的局限,给读者以心灵的冲击
40:50 关于韩江文学的性别议题与角色的争议
48:09 韩江作品的一贯性:对生命与死亡的关注与追问
走进《黑夜的狂欢》
53:10 那些在都市奋斗的年轻人,看不到的何止落日的余晖
57:39 韩江与金爱烂笔下少年成长的异同
68:36 韩江早期的文字风格,及对人物命运的隐喻
75:36 人可以善良地活着吗?
82:42 这个世界当然是不公平的:富人间的联盟与穷人间的互害
88:50 即使我身处黑暗,也想要照一束光在你的身上
90:54 黑夜里面总会有残存的灯光存在,去映照人们的内心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基础讨论书籍
[韩]韩江,崔有学 译,《黑夜的狂欢》,收录于《黑夜的狂欢》
其他提到的书籍
[韩]韩江,胡椒筒 译,《白》
[韩]韩江,胡椒筒 译,《素食者》
[韩]韩江,尹嘉玄 译,《少年来了》
[韩]金爱烂,徐丽红 译,《滔滔生活》,收录于《滔滔生活》
[韩]金爱烂,徐丽红 译,《纸鱼》,收录于《奔跑吧,爸爸》
【参考资料】
韩国文学界414位重量级作家集体发声:“请即刻罢免总统!”
在这次文学界的集体发声中,我们记住了这些作家:金惠顺,殷熙耕,金爱烂、赵南柱,金草叶、金衍洙、白希那、李秀智、宋熙智、罗熙德、吴成恩、申炯哲等作家、诗人以及评论家。
【本期音乐】
王柏森,《WHY》(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题曲)
本期节目的片头与片尾曲,选自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下简称《牯岭街》)。这部电影的创作时间,正与《黑夜的狂欢》相近,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
《牯岭街》中,少年被困于结构性的现实夹缝;而《黑夜的狂欢》里,年轻人被命运扼住咽喉。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语境,却都描绘了同一种无法逃离的困境。
但我想,对《牯岭街》中的少年而言,那个夏天或许不是黑夜中的狂欢,而是狂欢之下的黑夜。
风来水面时,动静未现,波澜已生。
就像那个燥热的夏天,看似宁静的树荫下、校园里,少年已悄然踏入一场无声的崩塌。
(注:“风来水面时”引自北宋诗人邵雍的《清夜吟》。)
我们将以韩江在简中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黑夜的狂欢》为核心,回到韩江的文学原点,重新审视她在创作之路上的复杂身影。
节目上半场,我们整理了关于韩江及其作品的几种典型偏见与误解,我们尝试以理性、开放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声音,探讨这些误读是如何形成的?它们遮蔽了怎样的文本与思考?下半场,我们从她早期短篇小说出发,走入写作现场,重新看见一个复杂而坚定、持续追问与思索的韩江。我们认为,理解一位作家,应该从认真阅读她最初的文字开始。
韩江是韩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同时也是亚洲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她1970年出生于全罗南道光州的一个文学家庭——父亲韩胜源、哥哥韩东林(笔名)皆为文坛正统出身,弟弟韩江仁则是漫画家。父亲曾荣获韩国文学的重要奖项李箱文学奖,韩江便是在这种文学气息下成长。
韩江曾在专访中回忆自己从青春期时开始产生疑问:“我是谁?人为什么要出生,又为什么会死?痛苦为什么存在?我能做什么?人类究竟是什么?”她说:“这些问题让我痛苦不堪,而我提问的方式,就是写作。尤其是在写长篇小说时,我会努力把此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那个问题,尽可能完整地写出来。”
她的作品中,也确实不断回响着这些沉重而持续的提问。1979年,年仅9岁的韩江随父亲搬到首尔水逾洞,不久后,故乡光州爆发了民主化运动。她后来回忆说,虽然家人躲过了死亡,但一直怀有某种深刻的愧疚感。多年后,这份记忆化为《少年来了》的创作动因。而“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的创作,也正是她在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黑夜的狂欢》最初发表于1995年夏天,讲述三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也曾对城市与未来满怀憧憬,但命运长着血盆大口,或早或晚、或部分或整体地将他们吞入黑暗。就像牯岭街的少年们,站在20世纪的尾声,拼尽全力想要踏过燥热的夏日,披上凉爽的秋风,却终究迎来一场拥抱过后的毁灭。
然而,命运的不公并未彻底抹去人性的光芒。三个跌入不同黑暗的年轻人,却用尽办法,把一束光打在彼此的身上。小说中已可见韩江一贯的对人性与死亡、对存在与伦理的复杂而多层的凝视。“人可以善良地活着吗?”这不是一个轻易能回答的问题,甚至连提出本身都已充满犹疑与痛楚。韩江将这个问题写入角色的命运,也写进一幕幕沉默却决绝的选择之中。如同我们自身在现实中的提问,终究绕不开拉扯、矛盾与挣扎。
“黑夜既是他们每天每一天晚上熬过的真实夜晚,也是他们黑暗人生的一种比喻。而狂欢能够摧毁他们希望的一切东西,让他们在绝望与死亡中不断地去衍生,去肆虐。但是无论如何,黑夜里面总是会有灯光存在,而那些灯光可能会成为残留的一些希望,去映照人们的内心。”(沈颖)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希望与你一起回到韩江最初的写作现场,在这篇沉静而刺痛的短篇小说中,再一次问出那个问题:人可以善良地活着吗?也许,阅读《黑夜的狂欢》,正是一个从“提问”重新认识韩江的起点。
「🎉 本期福利 🎉」
本期节目,我们发起了一个评论区活动。欢迎大家评论分享阅读韩江文学或收听本期节目的感受。截至北京时间4月23日(星期三)晚24点,我们将挑选评论点赞最多的一位听众赠送韩江的《黑夜的狂欢》,期待大家多多参与~
【本期Timeline】
关于韩江
5:02 韩江是韩国文学和挑选机制之下严格挑选出的作家
13:43 再次站在历史现场的韩江
回应偏见,打开理解通道
28:52 韩国文学的特色,及如何读出韩国文学的特色
35:23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穿透语言的局限,给读者以心灵的冲击
40:50 关于韩江文学的性别议题与角色的争议
48:09 韩江作品的一贯性:对生命与死亡的关注与追问
走进《黑夜的狂欢》
53:10 那些在都市奋斗的年轻人,看不到的何止落日的余晖
57:39 韩江与金爱烂笔下少年成长的异同
68:36 韩江早期的文字风格,及对人物命运的隐喻
75:36 人可以善良地活着吗?
82:42 这个世界当然是不公平的:富人间的联盟与穷人间的互害
88:50 即使我身处黑暗,也想要照一束光在你的身上
90:54 黑夜里面总会有残存的灯光存在,去映照人们的内心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基础讨论书籍
[韩]韩江,崔有学 译,《黑夜的狂欢》,收录于《黑夜的狂欢》
其他提到的书籍
[韩]韩江,胡椒筒 译,《白》
[韩]韩江,胡椒筒 译,《素食者》
[韩]韩江,尹嘉玄 译,《少年来了》
[韩]金爱烂,徐丽红 译,《滔滔生活》,收录于《滔滔生活》
[韩]金爱烂,徐丽红 译,《纸鱼》,收录于《奔跑吧,爸爸》
【参考资料】
韩国文学界414位重量级作家集体发声:“请即刻罢免总统!”
在这次文学界的集体发声中,我们记住了这些作家:金惠顺,殷熙耕,金爱烂、赵南柱,金草叶、金衍洙、白希那、李秀智、宋熙智、罗熙德、吴成恩、申炯哲等作家、诗人以及评论家。
【本期音乐】
王柏森,《WHY》(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题曲)
本期节目的片头与片尾曲,选自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下简称《牯岭街》)。这部电影的创作时间,正与《黑夜的狂欢》相近,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
《牯岭街》中,少年被困于结构性的现实夹缝;而《黑夜的狂欢》里,年轻人被命运扼住咽喉。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语境,却都描绘了同一种无法逃离的困境。
但我想,对《牯岭街》中的少年而言,那个夏天或许不是黑夜中的狂欢,而是狂欢之下的黑夜。
风来水面时,动静未现,波澜已生。
就像那个燥热的夏天,看似宁静的树荫下、校园里,少年已悄然踏入一场无声的崩塌。
(注:“风来水面时”引自北宋诗人邵雍的《清夜吟》。)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freedo_m
4个月前
甘肃
9
22:50 金爱烂写的书也特别好看!还有崔恩荣🥹🥹🥹

freedo_m
4个月前
甘肃
8
感觉韩江拿诺奖就是韩女文学迈出的超级大一步,韩女不管是在写作还是争取个人权利上,在东亚一直都处于一种前端带点敏感的位置,而韩江拿诺奖我觉得这就是韩女文学走向了世界,世界倾听到了女性声音,看到到了女性困境,真的是超级大的一步。

freedo_m
4个月前
甘肃
7
韩女真的很会用历史背景写故事,韩江的《少年来了》,崔恩荣的《明亮的夜晚》……都是很好的作品

Alistair
4个月前
天津
7
一直很喜欢金草叶和崔恩荣的小说作品,但对于韩江以前却了解的很少,直到她获诺奖后才第一次去读她的作品。还记得刚读完《素食者》的深夜,合上书页,手指尖残留着纸张的粗粝,仿佛触摸到英惠皮肤下生长的树皮纹路。是很锋利深刻但又有诗意的一个故事。虽然只读过她这一个作品,但依然能感觉韩江作家本人大概是一个很敏感,清醒,共情能力强的人。敏感的人可能更能感受到痛苦,而苦难一定程度上或许是创作的养料吧~

谬见之明
4个月前
北京
5
46:03 我觉得是因为韩江不希望女性成为「加害者」,或者说,她不希望任何人成为对他人施暴的人。从《素食者》到《少年来了》,韩江一直以诗意的笔触追问人类对同类究竟能残忍到何种地步,也始终在追寻于暴力的世界中保持纯真的可能。她对「人类的本质」有一种执着的痴迷,她反复强调人类所有的暴行不是仅由加害者完成的,其后果也不是只由受害者承担的,这些都是「全体人类」共同造成的悲剧,当悲剧一再上演时,即便只是「旁观者」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自我净化的难题。而这种「自我净化」可能比彻底反抗更为艰难,因为它挑战的不是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而是要颠覆自身存在的根本:即人类身份认同的合理性。如果一定要有受害者或加害者的区分,那么至少不要对他人施以暴力——如果身为人类必然意味着暴力,那么就抛弃人类的身躯。
就像她在受奖演说里讲的「我们原本相信人性,只是当这份信任动摇时,我们会感到自我也被摧毁了吗?我们原本热爱人类,只是当这份热爱破碎时,我们会感到痛苦吗?痛苦源于爱,什么样的痛苦又能作为爱的证据?我们可以爱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极限又在哪里?应该爱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最终成为人?」
韩江是我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那时候韩国文学在国内还没有这么多的读者,我也根本想不到韩江会在两三年后获得诺奖——不是因为她不值得,而是我觉得她不需要,我也不希望她陷入随着这个奖项而来的许多争议和质疑,让这一切搅乱她的写作状态。且不说诺奖错过了多少「伟大」的作家,何况韩江不是「以伟大取胜」的作者。
但我也很高兴她获得了与她的文学质量相匹配的奖项,尽管她获得诺奖也很有可能无法脱离“东亚文学”乃至“亚洲文学”的语境来解读。这既说明了世界文学仍然依循某种政治逻辑来分配读者注意力,也说明“弱势”正在“慕强”的内部孕育着某些革命性的力量。身为“minor”是“小”“少数““次要“,但我们不必以伟大取胜。我们爱一个弱者,所以我们才能成为人。
另外真的非常感谢云中电波这么用心的节目,每次都能收获很多!❤️❤️❤️

freedo_m
4个月前
甘肃
4
看了好几本韩江的书都没了解过她家里,就知道她爸以前也写作

_两个恰恰好
4个月前
贵州
4
着迷于韩江文字里那份冷感 克制又细腻

我要吃冰激凌
4个月前
内蒙古
2
这期好棒,有很多不了解的纪录片播客采访,谢谢!

Eva_
4个月前
广东
1
这本刚看完不久!

freedo_m
4个月前
甘肃
1
哇,《黑夜的狂欢》一直都没看,看了《失语者》《素食者》《植物妻子》还有《少年来了》,听完这期播客,今晚就去wx读书看《黑夜的狂欢》!!!

Eva_
4个月前
广东
0
04:37 什么时候都不晚的

aweigh
4个月前
芬兰
0
哇 好用心的系列🥺
三个头的路威
4个月前
天津
0
14:41 还不敢读《少年来了》,读《不做告别》的时候室内还没有供暖,越读越觉得文字也充满了寒气。

freedo_m
4个月前
甘肃
0
突然又想到一本书,千先兰《一千种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