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以全球化的视野讲述蒙古历史,如果要了解蒙古的管理方式,我们需要引入世界视角。比如,罗马的行省制度,伊斯兰的贸易文明,以及草原的继承秩序。行省制度的税收管理模式影响了华夏的郡县制;伊斯兰贸易规则和资本流入,影响了元末南方多政权的建立,还有草原的继承秩序可以帮助我们忽必烈在华夏属于创业,而不属于草原观念里的继承和治理。
现蒙古国的历史教科书说: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后来分别迁徙到各地,建立起很多国家;他们中间的忽必烈跑到中国,建立了元朝。可见元朝的疆域覆盖了今日中国和蒙古国。这是蒙古帝国留给元朝的历史遗产。
先要澄清几个概念,起码在与南宋政权的交替战中,蒙古没有屠城,甚至杭州城内老百姓都不知道更替了。为什么历史上有说蒙古军队恐怖的说法,这是因为游牧部族擅长舆论战,构建部落杀人如麻的形象和恐怖脸谱可以减少实战和损伤,游牧民族的人口和马匹都是极为珍贵的。这中习俗来被继承到军队中,一方面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蒙古军队的坏名声。
还有蒙古能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也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帝国”。即便蒙古军队再怎么强大,如果只是凭借武力征服,不尊重败者的话,掠地下来后很难进行统治。所以,蒙古帝国的策略就是尊重败者,使败者群体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伙伴”的同盟关系。在蒙古帝国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明显的种族歧视,只要是有能力、技术或文采的人,就会受到任用,南宋很多不受重用的人才在蒙古国得到了青睐和重用。比如教育家、物理学家吴澄。这些文人志士没有战场上选择以死明志,他们选择站在文明延续的层面,成为华夏民族与周边融合的火种。
蒙元帝国在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在位的时候,忽必烈直接统领的“大元兀鲁思”是宗主国,其他“汗”所在的疆域与“大元”共同构成了蒙古帝国这个复合体。
这一点很关键,即便历史叙述中会说,“后来几个汗国分裂出去了”。但是,在文明和国家统一层面 蒙古帝国与罗马帝国一样的,世界联邦。所以“分裂”二字用得并不恰当,因为那些“兀鲁思”本来就是独立运作的,它们分别拥有完整的管理系统。这种运作机制甚至贯穿整个明朝,建立两套班底的运作机制,因地制宜。同样罗马也会因为自己有两个、四个皇帝而觉得自己是分裂的。忽必烈继业和创业的过程我们在讲南宋历史的时候已经讲过。
从全球视角来看,罗马的Pax rome 和pax mongolian蒙古和平 这2种宽松秩序,是推动全球化关系的“大智慧”,蒙古世界的故事甚至激发了哥伦布寻找蒙古帮助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哥伦布看来,蒙古是可以结束欧洲动乱的外部力量,意志坚定的人其实是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也才会寻找外部力量。
由于蒙古帝国的存在,一度中断的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通过陆路将欧洲和亚洲各地连接起来。而大元也开始推动海上贸易的发展,控制着印度洋航线的交流。因此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贯通与体系化,绝大部分的欧亚地区都被拉入这个“新世界”中。这种将广大地域连为一体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展开,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大概忽必烈去世70年的1368年,他的后人曾一度失去大元的汗位,很多草原部落首领跃跃欲试,争夺最高统治权。但他们都默认一点,游牧世界的大汗的人必须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也就是所谓“黄金家族”的成员。
后金的崛起,以及清朝的建立同样是参与了这套游戏规则。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后,向西部草原扩张。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通过满蒙联合的策略,获得了大元的法统,他迎娶了一位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子为皇后,这位女子就是顺治帝的母亲,非常有名的孝庄皇太后。这对于草原部落来说也就继承了大元曾经保有的内陆亚洲与中华全境统治者的名分。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