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第二集来了,聊香港电影。
如果说香港电影公认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止),那这一集我们聊的是香港「非黄金时期」的电影,也就是97之后的香港电影。
命名为「香港特区电影」,不算我们的发明,不过这个术语,的确能够表达一些微言大义。香港电影1997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它的生态,它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都是在「特区」这个独特的政治环境下发生的。
强调这一点,也是想提醒我们自己,这期节目不是纯粹聊香港电影的艺术和文化层面。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1:11 什么是香港特区电影
* 呼应上一集的「改开」
* 香港的电影传统比上海更完整
* 新本土电影
* 华人电影和移民电影
* 跳出精英模式的电影史叙事
* 定义和身份
* 港片输给荷里活的转折点
* 本土情绪与逆全球化
* 五重属性:香港、广东、中国、亚洲、世界
* 广东话「洛杉矶」怎么念?
* 香港精神就是三种磨合
* 警匪片这最后一根支柱垮塌了
* 谢霆锋可惜了
42:44 过渡期1997-2003
* 特区电影的初级阶段
* 香港电影之死与香港之死
* 王应祥和蔡松林
* 为影碟而拍片
* 嘉禾、中国星和年代
* 寰宇和美亚
* 安乐和江志强
* VOD和有线电视台
* 东方魅力网站
* 陈可辛的Applause
* 许秦豪、金知云、朴赞郁、三池崇史、赵良骏和泰国人
* 艺术恐怖片和泛亚市场
* 英皇模式
* 星皓一姐林嘉欣
* 叶伟信的怀念
* 杜琪峰和周星驰
* 陈果是97的必然产物
* 画公仔画出肠
* 王家卫的电影节路线
* 《无间道》是黄金时期的升华和绝唱
1:33:33 CEPA给了香港电影两条路
* 吴思远和董建华把电影塞了进去
* 纯港片的引进,一纸空文?
* 纯港片和合拍片的规则有玄机
* 合拍片成为新的「埠片」
* 新自由主义和逃避主义娱乐
* 《悟空传》的小秘密
* 合拍片比纯港片多审一道,为什么反而吃香?
* 一片两版
2:01:23 北上先行者
* 周星驰
* 陈可辛
* 徐克
* 刘伟强
* 陈木胜
* 合拍片时代的新星:余文乐
* 女明星之难与演艺圈性别权力结构
* 「港女」的污名化
* 杨受成、古天乐和洗米华
2:26:46 本土电影二十年(上)
* 尔冬升和香港电影剧作模式的改变
* 阿吴高度评价《旺角黑夜》
* 补谈麦庄、陈嘉上、林超贤的合拍片创作
* 继续消费《无间道》的遗产
* 王晶用赌片撑场面
* 三级情色片死灰复燃
* 性喜剧
* 鬼片和灵异题材
* 曾志伟和黄百鸣的贺岁片
* 自由行和文化保育运动
* 郭子健的《打擂台》激活了新一代影迷
* 许鞍华的《天水围》系列和《桃姐》
* 社会学家邱礼涛
* 三版叶问
* 嘴替彭浩翔
* 《低俗喜剧》是真的「反扮嘢」?
* 《香港仔》价值观老掉牙
* 《维多利亚一号》和《夺命金》
* 杨凡的影楼美学
* 昙花一现黎妙雪
4:07:08 本土电影二十年(下)
* 回顾:新自由主义与香港电影的崛起
* 香港电影的核心价值
* 陈冠中、游静、许子东的观点
* 刘嘉玲和吴君如为何被批评
* 特区政府在行动
* 董曾梁林搞电影
* 电影学生太多了……
* 鲜浪潮停发补助为哪般?
* 许鞍华的《诗》
* 王晶的民族主义黑帮片
* 《狂舞派》与「去到尽」的新香港精神
* 狮子山下精神的迭代
* 年轻学院派导演与社会问题电影
* 本土B级片水准崩盘
* 《僵尸》的强烈反讽
* 《风林火山》的难产
* 《一念无明》和《踏血寻梅》代表最高水平
* 《正义回廊》是奇案片的新高度
* 《金都》和《填词L》
* 港式情绪电影:《毒舌大状》和《饭戏攻心》
* 剧本医生陈咏燊
* 一大波非血缘共同体电影
* 打破血缘神话
* 港式族裔题材电影
* 黎明和郑伊健的消失
* 郑秀文、杨千嬅、余文乐、邓丽欣、张继聪、袁富华……
* 黄子华的强项和短板
* 港台比较
6:56:48 结束语
* 警匪片与匪警片
* 香港电影并未躺平,它还在和这座城市互动
* 东南亚市场和海外市场,何不再试?
* 爱香港电影,也拒绝自恋式感动
* 萧若元和游学修之争
* 东亚五大城市的现代性竞争
*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对抗与融合
* 香港的特殊性
* 强调本土意识,是把路走宽,还是走窄?
* 下期预告:杨德昌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伯樵
9个月前 美国
101
下期预告:杨德昌
ballbal
9个月前 江苏
57
谢谢巨辩,给假期续了七个小时。
越向书
9个月前 美国
40
老板:放完假刚上班,听听播客摸摸鱼,我懂,Wait, Hold on! 什么巨型播客7个小时,你这不是摸鱼,是要竭泽而渔啊!
赵小白_YcEl
9个月前 四川
28
贡嘎徒步的路上把第一期节目又听了遍,solo路上有两位的声音陪伴不孤单。今天出山就赶上更新了!
梁哪吒
9个月前 未知
28
6:57:09 “上期节目你连对大陆电影都很乐观”啊哈哈哈哈笑死
flytoufu
9个月前 云南
25
听完竟非常感动,产业属性弱化之后,本土电影洗尽铅华,越来越与这座城市的感受共鸣,反观北上去拍合拍片的大牌导演和明星们,吃了二十年老本,这两年看是基本已经吃尽,两边比较真是让人唏嘘,本土港片接下来能否走出地域局限,有更开放的胸襟和更宏大的野心,我们从小看港片长大的一代唯有祝福[合十]
bigbao235
9个月前 江苏
18
国庆结束,巨辩开始!
越向书
9个月前 美国
16
07:07 真正伟大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除了本土之外,都会有几个海外中心或副中心——我记得这是杨小凯的观点。
关之荷
9个月前 英国
16
没有巨辩更新的日子,我把之前的节目反复轮播了四五次
JF_0gBk
9个月前 广东
14
对10月8号仅有的期待:听电影巨辩
EthanM
9个月前 广东
10
1:07:25 那可太好了,就想听你们聊银河,聊透聊干净!(不是催更,只是太兴奋太喜欢银河了!
Izna
9个月前 瑞典
10
听了三天,还没听完 先留言夸一下老马阿吴做节目的认真和资料准备得充分,观点输出密集,原来短短三十年不到的时间就有那么多变化。 印象深刻的点是: - 如今华人在世界各地离散,落地生根,所以中华文化可以与世界文明对话拥抱,进化成为更开放更自由的文化,中华文明需要有中心化吗?需要有一个中心点吗?不必啊,所以华人电影不必拘泥于以中国大陆为中心。其实这话之前讲金马奖时就说了,而且也可以用到很多领域里,不独电影 - 当香港变得跟大陆城市一样的那一天,就是香港电影真正死亡消失的时刻 - 老马阿吴的女性主义观念在男性中应该算是很不错的,在谈到香港新生代女演员时,指出香港社会以及电影界的厌女倾向
Izna
9个月前 瑞典
9
听一半的时候留了个言,现在听完再接着写两条节目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 4. 很喜欢老马和阿吴对“原生家庭”这一特别有东亚特色的家庭文化的批评 6:31:34 两位狠狠地批评这种建立在强调血缘、祖先崇拜式的家庭文化,更不用说延伸建立在这种父权家长制之上的社会制度,东亚各国到今天都不同程度深受其害。 5. 最后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展望,感觉香港新一代电影人如果立足本土,但胸怀世界,可以用香港这种很独特的视角—东西文化交融,不同制度的冲撞,产生既香港又普世的电影。 祝福香港电影🙏
Cassian
9个月前 广东
9
5:10:56 说到麦浚龙,他的风林火山终于要在釜山电影节亮相了,实在是等了太久🥲
Ultra21
9个月前 湖北
8
听完了,很感慨,情怀真的是会耗尽的。如今的部分香港影人,给我一种“抹不开面”的感觉。曾经的香港电影与电影人的关系我觉得大致有三种:相互成就;影人成就电影;电影成就演员。其实9成的关系都是第三种,但由于香港电影的辉煌,使得很多人(观众也好,创作者本身也好)都觉得是前两者。一些好的电影将一群普通的演员捧到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地位,在经过时间的渲染,就造成这种“面”。但当香港与大陆的产业此消彼长后,他们没法面对曾经“高高在上”现实,就只能躺在功劳簿上吃灰,或者直接嘴硬。老的太老,新的太新,25到40这个段的演员能叫上名的几乎没有,也不知道怪谁。TVB是个山头文化严重怪地方,你说那些演员演得好是好,但感觉他们的演技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下限不低于6分,但上线也高不过8分(网上一堆吹TVB演员演技的,我也不是知道在吹什么),类型剧很多,但大多是行活,且太粗糙,不过它的辉煌还是比香港电影多那么十年(2011左右)。两位老师提了一嘴新加坡,我记得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左右,是有一部分合拍剧的(东游记,情丝万缕),我还看过不少李铭顺范文芳夫妇,李南星,郑斌辉的剧,最近在国内有点小热的还是2021年《过江新娘》,不过也就那样。看看大陆,再看看其他华语地区,真想替他们说一句:想当年……。不过大陆的决策层再不大改关于影视的规划,就怕再也没有投资人对电影感兴趣了,毕竟产品得有多样性啊。
马春涛Albert
9个月前 天津
7
299买不了狂跌的港股,神经震荡的A股,却可以买电影播客中唯一的涨停板——永不亏待散户的电影巨辩!
得闲饮啡
9个月前 广东
6
27:00 粤语区长大的广东人表示发音挺对的哈哈哈
Chad
9个月前 加拿大
6
5:36:15 陈可辛最大的问题就是投机,早就看穿他了,中国合伙人出来就是这个感觉,到后来还用iphone拍了个短片,春节回家,再后来拍夺冠,netflix火了之后又说要拍剧集。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HD111528z
9个月前 北京
6
7:05:05 97后出生的人或许有一点不同看法。小时候家长喜欢看江苏台周末放的香港电影,我看着八九十年代功夫片其实无感,反倒对宝贝计划这种新片有点兴趣。直到后来接触一部分电影后反而迷恋香港功夫片。一部分也是受开寅虹膜上的评论(也是二位功劳哈哈哈),论文,还有波德维尔的影响。我这两年的想法,港片动作场面受大片的冲击的一个原因是,数字合成技术制造大量虚拟景观,严重削弱武师片真实搏命场景带来的震撼感(武师电影这种往往都是单镜头远景,后面还要各种角度重复表现很多回),这其实是数字技术对电影物质再现的削弱导致的,而不(完全)是香港电影制作本身的原因。香港动作电影的价值也不算是被高估。多感慨句,二位主播这个标题真是又幽默又精准。不过今时今日特区电影即便是聚焦本土性,一些情绪难以直接表达,甚至对外人而言有些晦涩,但香港自身从中心走向边缘的身份,在强势政体下难以维系自身主体性的弱弱势情境,并没有离世界在文化政治上重视边缘的倾向相违背,恰恰这种艰难处境可能成为香港电影重新走向世界的契机
Asra
9个月前 北京
5
上回听的时候好像是阿吴提到影片为何取名小团圆,还提到张爱玲的《小团圆》,当时手边没书怕回忆不准确,现在又找不到那个时间点了😂 就发在这里吧供参考:冯睎乾在《在加多利山寻找张爱玲》中尝试考证「小团圆」题目意涵。(大意如下)「小团圆」是民间戏《目连救母记》的一个出目,(前情略)目连途径劫难才安全抵家与母团圆,这一幕母子重逢就是所谓「小团圆」了。但众所周知,这里才到整出戏的三分之一,之后母亲下地狱、目连历劫朝佛、巡行十殿……一路到盂兰大会,最后才演到骨肉夫妻团聚的「大团圆」。因此,作者将张爱玲的「小团圆」分三层表述:一,字面上,狭义是专指母子重逢(对应小说中九莉与母亲的四度小团圆),广义而言就泛指重聚(即小说中与姑姑及之雍等人的离合)。二,以戏剧结构来说,「小团圆」是指一出戏中间的小收煞,戏肉未出,大团圆还要更后,所以观众还要耐心「等待」。三,用来比拟人生,小团圆指短暂的安稳,然而在那小聚和结局之间,还有更大的磨难将要降临,而这过渡期能做的,也不外乎「等待」那一连串恐怖的「考验」而已。(另,虽然张爱玲没有明确解释过这一题目,但观其手稿中相关描述似乎符合冯的考证)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