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来自3月9日上海誌屋的对谈录制现场。
邹波携带新书《陈词滥调的背后》回到《生活月刊》杂志,这个他称为非虚构写作摇篮的地方。活动现场,资深媒体人佟鑫、《生活月刊》编辑陈爽围绕非虚构写作、文字责任和媒体变迁展开精彩对谈, 共同探讨陈词滥调背后的社会心理与表达困境。如何去理解生活?如何探索并呈现生活的多面性,传递如何理解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对话由此展开。
01
作为参与创刊《生活》的杂志记者,邹波分享了采访与写作的坚持。享受采访与写作的过程和追求专业与美学,即便需要冒险与挑战。尤其是在《生活》杂志初创时,许多人将其误解为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杂志,但《生活》实际记录了更贴近真实的接地气文化和事件。
“真诚地记录这个时代”,是《生活》创刊的口号。呼唤一种纪实的写作态度,一种对生活多元的深度探索,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文化中,找到新的话语力量和思想突破。
在分享会上,佟鑫提到,杂志作为媒介具有强大的承载力,可以表达复杂而深刻的内容,是一个有耐心的媒介。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就是复杂性,而杂志所追求的正是对本质真实性的全景式记录与呈现。
02
关于迁徙与生命的接纳,当John Berger在电视采访中谈到全球的人口迁徙和流动和移民的观点时提到的“好客”——世界的接纳性让不同生命在交汇中获得滋养。旅居加拿大多年,阔别十二年回到《生活》,邹波谈到,作为故土的异乡人,他感受到了世界的好客,像博尔赫斯曾说:“游牧人进城”。大地上的真实的声音带来了陌生新奇,也带来了文化间的对话碰撞。
对于邹波而言,采访就像破案,记者就像田野里的福尔摩斯。不仅要抽丝剥茧地揭开事实真相,还要在细节中寻找温暖与共鸣。
他曾在一个在版纳的一个拉祜族的山寨里面,寻找基督教赞美诗的来源,最终落笔到人的信仰。他在文章里写道:”它至少继续鼓舞人们歌唱,无论唱的是啥,他们的乐趣似乎更在于歌唱与和声本身,他们都能唱好听了,这种热情反过来,或许多少已在反哺他们和声的源泉——信仰。“采访就像一种与大地的互动,这篇田野调查不仅揭示了拉祜族文化的丰富性,还构建了一个边境镜像。
03
加纳河的故事,夜宿水电站……邹波善于迅速掌握受访者生活的技能,那些采访经历中寻常人心中的理想与坚韧,也让他坚持在文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他看来,非虚构写作的核心就在于这种“与他者共鸣”的能力。
邹波说,非虚构写作是对现实的一种偏移。他的非虚构写作之路,是在时代洪流中跋涉前行。非虚构写作并不是冰冷的事实堆积,而是用心去体会生活的厚重。只有将个人感受与社会变迁相结合,才能让文字具有思想的穿透力。他表示,在一个既非历史、又非现实的过渡时期,非虚构写作往往处于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难以被归类或定义。
04
非虚构不是为了简单记录事实,而是在生活的张力中寻找意义,用有温度的笔触去对抗时代的寒冷。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用写作去划破冰封的时代。
回首这段积累与冒险的旅程,“享受过程,享受文字的过程。”无论身份如何,生活的旋律都在心中回响。对人性与文化的敏感体悟,文字才会充满温度与真实感。八年的非虚构写作经验——“生活是爱,是包容,是理想,也是理解”。
在活动的最后,回应邹波的老同事许知远埋下的彩蛋,“他会唱歌,”从加拿大的教堂到上海都市中心“知识教的教堂”,从长江头到上海,以记录的眼光看待世界,我在长江头,而故事在长江尾。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