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观消费:大口吃肉,肉价为何上不去?
双节行至中途,消费形势基本明朗。
对猪肉行业来说,这个双节过得似乎有些平淡。
据搜猪网数据,节前,在备货预期支撑下,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仍然一路下探。国庆前一周,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在12.5元/公斤之下震荡,一度探至12.28元/公斤。
在猪价持续下跌的态势中,下游贸易商囤货谨慎心态较高,双节前下游备货情况不及预期。供给端,集团场及普通散户猪场均表现出明显的认卖意愿,尤其是部分养殖企业月内出栏计划完成情况不佳,部分集团企业在月末仍有冲量出栏操作。
与肉价下跌相对应,仔猪市场也面临“有价无市”。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9月第4周全国仔猪平均价格29.07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3.2%,同比下跌26.2%。目前,仔猪价格已经跌破30元关口,这也是19个月以来的新低。
现在规模场15斤仔猪的实际成交价格已经跌至200元左右,而中小散户的仔猪报价更低,却依然难以卖出。很多地区的猪场都存在仔猪积压的现象。
仔猪市场“有价无市”的现象在不断加剧。今年仔猪价格下跌时间比往年有所提前,同时跌幅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亏损加剧,即便现在仔猪价格已远低于养殖成本,也无法刺激养殖户的补栏意愿。再者,资金压力导致许多中小养殖户已无力承担新一轮的养殖投入,同时也不愿赌市养殖。
短期内仔猪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扭转,仔猪价格或将继续寻底。
行业探底,政策托底
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中国每年消费的猪肉数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0%左右,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消费特征。每年进入9月份之后,随着学校开学、传统节日陆续来临,以及天气转冷,四季度往往成为猪肉的消费旺季,大多数时间内,四季度的猪肉价格呈现出上涨态势。
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国内猪肉消费都会从8月开始回暖,销量持续环比回升,环比涨幅的最高值出现在12月,可达30%-40%。
但今年市场价格从8月份开始就保持着持续下行的态势,为此,有关部门曾一度约谈牧原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要求有效降低市场供应,并重启猪肉收储工作。
8月25日收储1万吨,8月26日-8月29日,轮储1.9万吨,9月18日、19日轮储1.5万吨,9月23日收储1.5万吨,9月28日轮储1.5万吨。
中央之所以加大收储轮储冻猪肉的力度,与当前猪粮比不断收窄有很大关系。
猪粮比是衡量整个养猪业盈亏水平的指标。
根据《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过度下跌情形预警分级。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三级预警;当猪粮比价连续3周处于5:1~6∶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5%,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在 5%~10%时,发布二级预警;当猪粮比价低于5: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10%,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0%时,发布一级预警。
过度上涨情形预警分级。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三级预警;当猪粮比价连续2周处于10:1~12∶1,或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当周平均价同比涨幅在 30%~40%之间时,发布二级预警;当猪粮比价高于12∶1,或 36 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当周平均价同比涨幅超过 40%时,发布一级预警。
8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跌至6:1以下,触发三级预警,并表示将于近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
9月27日,广东省发改委消息称,根据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监测,9月23日全省平均猪粮比价为5.64∶1,连续三周处于5∶1~6∶1之间,进入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
调控为何常常不及预期
尽管有政策托底,但市场也并不应当将收储政策视为灵丹妙药。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00年来,我国至少进行过9次大的生猪过度下跌调控,主要手段均为收储。2020年前的收储,基本能实现托市稳价的目的,但2020年后,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收储,但效果并不明显,要么价格反弹力度不如以往,要么就是价格继续下探。
此番,稳价政策正处于落地阶段,尚不能判断最终效果,但从当前的行业格局来看,并不非常乐观。
此前,尤其是非洲猪瘟之前,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主力军是中小养殖户,某种意义上,没有非洲猪瘟,这样的行业格局或还将延续很久。
原因很简单,广袤的农村,有不少农户在自留地基础上开展养殖活动。其土地和养殖设施建设成本极低,相对应的是养殖技术不高、防疫能力薄弱,本质是农村人力和土地价值的变现。
但非洲猪瘟击穿了此类中小养殖户,大大加速了中小养殖户的退场。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从2000年的7.7%左右到2024年超过70%,20年增长了近9倍。在一次次大浪淘沙中,小散乱的农户自养模式渐渐被取代,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场逐渐兴起。
参照美国的养殖业规模化,1988年到1998年的十年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从开始的不到70%到最后突破90%,现今已突破95%。
现阶段,仍能留在养猪赛道的,要么就是大企业,要么就是“久经沙场”的职业养猪人,背后比拼的是养殖效能、成本管控、信贷获取等能力。
在规模化养殖浪潮中,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生猪养殖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每年出栏约7亿头猪,其中上市猪企出栏约2亿头,占比超过20%。
目前的情况就是,头部猪企已经将完全养殖成本打到12元以下。比如牧原股份的养殖成本已从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8月的11.7元/公斤。所以,当前的出栏价格大体维持在头部猪企的成本线之上,处于“有的赚但不多”的阶段。
行业头部企业在“闷声赚辛苦钱”,成本高于出栏价格的养殖企业持续失血,吃闷亏。
头部企业有利可图,对于减产自然就缺乏兴趣。
结语
历经 2018 年后的超级猪周期,猪企在盲目扩产的冒进行为中已吃尽苦头。如今身处微利区间,行业内企业既无主动扩产的意愿,也缺乏大幅减产的动力 —— 唯有全力以赴降本增效。
叠加监管部门的积极调控,当前市场对生猪行业的核心预期已转向 “平稳运行”。但需注意的是,这份平衡仍较为脆弱,更多依赖头部猪企之间的隐性默契与审慎克制,尚未形成行业层面的稳固共识。
在此背景下,猪肉企业是否还有其他破局路径?或许,从“重养殖端” 向 “养殖 + 终端品牌”延伸、打造自有食品品牌,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方向。
9 月 16 日,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便亲自携旗下猪肉产品亮相 “中国品质生活” 晚会,通过传递 “猪养得好,肉才会好” 的核心理念,主动向社会大众输出品牌价值,尝试拉近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
这种跳出 “单纯比拼养殖规模、成本” 的传统竞争逻辑,转向品牌化、市场化的探索,会成为猪企突破行业内卷的有效解法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