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8月24日。34年前的明天,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天空飘着细雨。最高苏维埃大楼的穹顶下,200多名议员神情肃穆,面前摆着一份改变国家命运的文件——《白俄罗斯共和国独立宣言》。当议长弗拉基米尔·奇什凯维奇宣布“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时,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天,这个曾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存在了69年的国家,终于撕掉了“苏联地方政权”的标签,以“白俄罗斯共和国”的身份,正式站在了国际社会的舞台上。
要理解这场“独立”的分量,我们需要先回到1991年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那时的白俄罗斯,是苏联庞大机器中一枚特殊的“螺丝钉”。

白俄罗斯的土地上,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9世纪,这里出现了早期的斯拉夫部落;13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将其纳入版图;18世纪,随着波兰被俄罗斯帝国瓜分,白俄罗斯又成为沙俄的一部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罗斯短暂独立,成立了“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但仅存活了不到一年,便被苏俄红军占领。1922年,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共和国共同签署《苏联成立条约》,正式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
在苏联的体制下,白俄罗斯的角色清晰而明确:它是苏联的“西部工业屏障”和“农业粮仓”。明斯克作为白俄罗斯的首都,被定位为“苏联西部工业中心”——这里有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明斯克拖拉机厂,简称“明拖”),生产的T-34坦克在二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先进的电子工业基地,为苏联的航天和军事工业提供零部件;还有发达的化工产业,生产化肥、塑料等基础工业原料。
而白俄罗斯的农村,则是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典型样板。广袤的黑土地上,集体农庄的拖拉机轰鸣,种植着马铃薯、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这些农产品被统一调配至苏联各地,成为支撑苏联城市人口的重要粮食来源。
但这种“分工明确”的体制,也埋下了隐患。白俄罗斯的经济高度依赖苏联中央计划:原材料由莫斯科调配,产品由中央定价,地方企业的利润几乎全部上缴,连地方官员的任命都要经过莫斯科的批准。一位白俄罗斯老工人回忆:“那时候,我们厂的厂长是莫斯科派来的,他根本不了解我们的生产需求。我们生产的拖拉机零件,明明质量更好,却因为不符合中央标准被退货;我们需要的高级钢材,却要等上三个月才能从乌克兰运过来。”
更关键的是,白俄罗斯的民族认同长期被“苏联公民”的身份掩盖。在苏联的教育体系中,俄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学校里几乎不教授白俄罗斯语;历史课本中,白俄罗斯的古代文明被简化为“东斯拉夫文化的分支”,而更多强调“与俄罗斯的历史联系”;甚至连“白俄罗斯人”这一概念,都被视为“俄罗斯族的地域变体”。一位白俄罗斯学者曾写道:“在苏联时期,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性’感到困惑——我们说俄语,用俄文字母,甚至连节日都和俄罗斯人一起过。我们是谁?是俄罗斯人,还是白俄罗斯人?”
这种“身份模糊”的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改革的浪潮中被彻底打破。
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推出了“公开性”(гласность)和“改革”(перестройка)政策。他希望通过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挽救苏联日益衰败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然而,改革的效果却与预期背道而驰——经济改革导致物价飞涨、物资短缺;政治开放则让长期被压制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觉醒。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率先行动。1988年,立陶宛成立了“萨尤季斯”(争取改革运动),要求扩大自治权;1990年3月,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恢复立陶宛国家独立法案》,宣布脱离苏联。紧接着,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相继跟进。苏联的“联邦”根基开始动摇。
白俄罗斯的独立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萌芽的。
1988年,白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开始组织小规模的集会。他们在明斯克的街头举着标语:“我们要自己的议会!”“白俄罗斯的语言和文化应该被尊重!”;工厂的工人们在车间里讨论:“为什么我们的工资比俄罗斯工人低?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要卖给苏联其他共和国?”;农村的集体农庄庄员们则在村口的公告栏上贴出请愿书:“我们需要自己决定种什么、卖什么!”
1990年7月27日,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上,来自各地的代表提交了《白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草案。这份宣言提出:“白俄罗斯是具有主权的民主国家,拥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宪法和法律;苏联的法律在白俄罗斯境内不具有最高效力;白俄罗斯有权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投票结果令人震惊:200多名议员中,198人投了赞成票,2人弃权,0人反对。宣言通过的那天,明斯克的街头挤满了欢呼的人群。一位参加游行的老人回忆:“我记得当时的口号是‘白俄罗斯属于白俄罗斯人!’,大家都在喊,眼泪止不住地流。我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70年!”
但这只是第一步。苏联中央政府并未承认这份宣言的合法性。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警告:“任何分裂苏联的行为都是违法的!”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则回应:“我们不是分裂,而是在恢复被苏联剥夺的主权!”
1991年8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命运,也让白俄罗斯的独立进程加速。
当天凌晨,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联合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等保守派官员,宣布“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并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逮捕戈尔巴乔夫,阻止苏联解体。
政变初期,军队和警察迅速控制了莫斯科的街道,切断了通讯线路。但很快,莫斯科市民和部分军队官兵发起了反抗。他们用卡车堵住军队装甲车的去路,用石块和燃烧瓶攻击克格勃总部;叶利钦总统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大楼的阳台上发表演讲,号召“俄罗斯公民起来捍卫自由”;白俄罗斯的最高苏维埃也紧急召开会议,宣布“不承认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合法性”。

这场政变仅持续了72小时便宣告失败。8月21日,戈尔巴乔夫返回莫斯科,但苏联的“联邦”已经名存实亡。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意识到:莫斯科已无力维持对全国的掌控,独立已是大势所趋。
8月24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率先通过《乌克兰独立宣言》;25日,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白俄罗斯共和国独立宣言》。这一次,宣言的内容更加明确:“白俄罗斯共和国是主权国家,拥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宪法和法律;与苏联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统一由国际法准则调节;苏联在白俄罗斯境内的军事基地和机构必须撤离。”
投票结束后,议员们走出会场,明斯克的街头已经聚集了上万名民众。他们挥舞着白俄罗斯国旗(红绿两色,中间有白色条纹和金色十字),高呼“独立!独立!”;有人唱起了白俄罗斯传统歌曲《我们白俄罗斯人》,有人举着标语牌:“感谢戈尔巴乔夫,让我们获得了自由!”;甚至有老人跪在地上,亲吻着地面,喃喃自语:“终于,我们的国家有自己的名字了……”
独立后的白俄罗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转型的压力。苏联时期,白俄罗斯的工业体系完全服务于苏联的整体需求,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则依赖集体农庄制度,效率低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独立后,白俄罗斯需要重构经济体系:一方面,要吸引外资,发展私营经济;另一方面,要改革集体农庄,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994年7月,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当选白俄罗斯总统。他推出了“市场社会主义”政策:允许私营企业存在,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保持对关键产业(如机械制造、核能)的国家控制。这些政策逐渐见效:1995年,白俄罗斯的GDP增长率达到2.9%;1996年,通货膨胀率从1992年的2000%降至10%;到2000年,人均GDP恢复到1991年独立前的水平。
其次是国际地位的确立。独立初期,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保持着“特殊关系”——两国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约定在安全、经济、文化等领域密切合作;俄罗斯向白俄罗斯提供能源补贴(如低价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白俄罗斯则允许俄罗斯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但随着俄罗斯自身面临经济困境(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白俄罗斯开始寻求多元化外交。
2009年,白俄罗斯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后发展为欧亚经济联盟),同时保持与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2010年,白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2015年,白俄罗斯成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在国际舞台上,白俄罗斯逐渐从“苏联的附属国”转变为“东欧地区的重要参与者”。
最关键的是国家身份的认同。独立前,白俄罗斯的语言、文化长期受到俄罗斯的影响:俄语是官方语言,学校里主要教授俄语,甚至许多白俄罗斯人对自己的“民族性”都缺乏清晰认知。独立后,白俄罗斯政府大力推广白俄罗斯语(属东斯拉夫语支,与俄语相近但有独立的语法和词汇),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民族文化教育:
- •2002年,白俄罗斯语被确立为“国家语言”,与俄语并列使用;
- •明斯克的街头逐渐出现了白俄罗斯语的路标、商店招牌和公共设施标识;
- •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白俄罗斯历史、文学、音乐等内容,传统节日“送冬节”(Дзяды,类似俄罗斯的“谢肉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 •政府资助修复了中世纪的米尔城堡、涅斯维日城堡等历史遗迹,并将其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一位白俄罗斯青年在采访中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文化和俄罗斯没什么区别。但现在,我会说白俄罗斯语,会唱白俄罗斯民歌,知道了我们的祖先曾建立过自己的国家。这种感觉,很踏实。”
1991年8月25日的独立宣言,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一个国家重获新生的起点。
今天的白俄罗斯,虽然面积只有20.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陕西省的大小),人口约930万(2023年数据),但已成为东欧地区不可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 •工业:明斯克拖拉机厂生产的拖拉机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占全球拖拉机市场份额的15%;白俄罗斯的电子工业(如“Integral”公司生产的半导体)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 •农业: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亚麻纤维出口国之一,马铃薯产量居欧洲前列,牛奶和乳制品出口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 •科技:白俄罗斯在核能领域与俄罗斯合作建设了“白俄罗斯核电站”(1号机组于2020年投入运营),在激光技术、机器人制造等领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 •文化:白俄罗斯的电影、文学、音乐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作家阿列克谢·耶戈罗维奇的小说《暗店街》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导演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引起轰动。
更重要的是,白俄罗斯的独立证明了:即使在苏联这样庞大的联邦体系中,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未来。它的故事,也是20世纪末全球“去殖民化”“民族自决”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当旧的秩序无法满足人民对自由和发展的渴望时,独立便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1991年8月25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独立,更是一段关于“自我认同”与“自由选择”的历史。白俄罗斯的独立,让我们明白:国家的边界或许会变化,但一个民族对尊严、自由和发展的追求,永远不会褪色。
正如白俄罗斯前总统卢卡申科所说:“独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需要用智慧和努力,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强大、更幸福。”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91年8月25日的明斯克晨钟,不仅敲响了一个国家的新生,更唤醒了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愿我们铭记历史的每一步,珍惜当下的和平与自由。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