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沉迷于BE美学、追妻火葬场文学?为故事里求而不得的遗憾辗转反侧,为迟来的深情与痛彻心扉的悔恨泪流满面。
或许你也曾为悲剧电影痛哭流涕过?明明平日里拼尽全力追求快乐,却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悲伤的故事牢牢攫住目光。
可是,如果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为什么还主动去看让自己更难过的内容呢?
这期播客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一起挖掘隐含在“虐”里的秘密:
- 为什么悲伤的故事反而能调节情绪?是眼泪的宣泄魔力,还是反转带来的极致爽感?
- 为什么痛苦比快乐更能让我们感到 “活着”?为什么我们未曾畏惧体验悲伤?
- 被主人公哭得揪心的我们究竟在共情什么?又为何能在别人的悲剧里找到安全感?
听完这期节目,或许你会明白——
那些让你又痛又爱的故事,从来不是“自虐”,而是一场关于情感、存在与自我认知的深度对话。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01:28 看“追妻火葬场文学”的心态变化:讨好型人格渴望被认可的临终幻想 → 建立主体性偏爱BE和配角上位
04:13 温柔BE美学的情感升华 —— 不顾一切用尽全力去探索、去爱、去失去、去心碎
“Oliver,你为什么选择在春天结婚?” — “因为夏天属于我们。” ——《Call me by your name》 十二强力推荐👍
07:39 “悲剧悖论(drama paradox)”:如果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为什么还主动去看让自己更难过的内容?
Point1|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Mood Management)
08:32 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娱内容?—— 调节自己的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s)
09:36 为什么本应追求幸福快乐的我们会选择悲伤的故事进行调节?—— 大反转的力量可以振奋人心
10:30 追妻火葬场文学的雷点:为了虐而虐,太过煎熬 & 追妻比例不足,奖励不够
Point2|为了体验情感(Feeling Deeply)
11:15 为什么悲伤比快乐更能打动我们?—— 人们喜欢“深深被触动”的感觉,而我们对负面情绪(如恐惧、悲伤)更敏感
12:02 为什么人们并不畏惧体验悲伤?—— 主人公的悲剧 ≠ 我们的悲剧,“心理距离”给予的安全感
13:04 “心理距离”拉远了审美对象与自我切身利益的关系,此时读者的审美态度向着康德所提出的“超功利”一面靠拢
13:46 “既心疼又清醒” 的观剧体验|共情华妃感情的破碎与绝望,却又难以忽视她自身的些许偏执与残忍
14:31 悲剧更具故事性&审美价值,读者通常会认可叙事情绪与审美情绪,认为它们有助于提升阅读体验的价值
Point3|为了与自己或他人比较(Social Comparison)
16:37 “向下社会比较”理论|当人们将自己与处境更糟的人(不论是虚构人物还是现实个体)进行比较时,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更加满意
17:22 悲伤叙事为宿命相同的同胞们提供一种“有人懂我”的连接感,是比较好坏,而是共享痛苦的共鸣感
17:36 在文学作品的掩盖下,情绪得以宣泄,为主人公痛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为自己而落泪
18:23 悲伤叙事促使我们沉思死亡、爱、失落、存在的意义,是一种哲学性的情感体验,帮助我们靠近真实的、复杂的人生经验,并因此更接近“完整的自我”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