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道阅读理解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在那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我一直都在等着妈妈带我出去玩。买菜,收拾,午睡,洗衣服,直到黄昏来临,母亲才惊惶地发现男孩儿蹲在角落里哭,在不住地流泪。母亲惊惶地甩了甩受伤的水,把男孩儿一把拥进怀里,一边亲吻一边不停地:“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在最后一道 7 分的主观题上,许多同学都只得了1-2分,甚至0分。
题目聚焦于这样一段描写:“整个上午我就在母亲腿底下:去吗 ?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老师在讲解这道题目时即无奈又感慨,大部分同学的答案都指向 “妈妈不信守承诺,妈妈忽略了我的感受”。感谢我从小的高敏感和高共情,我当时的答案是,“体会到了妈妈的忙碌与辛苦,以及她无法满足儿子期待的自责与无助”。当时的我只有拿高分的满心欢喜与骄傲,现在想想内心全是悲哀。
这或许就是许许多多东亚母亲的真实写照,忙碌却又不被理解,爱自己的子女却又不善言辞。
又是一年母亲节,让我们重新拥抱那个曾经不被理解的妈妈,也温柔拥抱那个有时会被忽略的自己。
或许你也和我一样,练习了千百遍“妈妈我爱你”,最后却只憋出一句“给你转了红包记得收”;
或许你的记忆里,母爱的温度总是掺杂着些许凉意;
又或许你看着妈妈的白发,既想紧紧拥抱她,又害怕重复她的人生...
没关系的,都没关系,我们永远都还有机会去改变这一切,从现在开始,就从今天开始。
本期你可以听到🎧:
02:20 坚韧勤劳的闽南妈妈,从全职妈妈到火锅店老板娘
06:57 典型又不典型的东北妈妈,技能点满的“全能战士”
10:48 男性将女性“更年期”污名化为“情绪借口”
13:58 东亚家庭子女与妈妈的相处模式:报喜不报忧,不愿妈妈作为第一紧急联系人
17:05 女儿的“偶像包袱”,追求“完美女儿”或许只是一种虚无的自尊心
20:11 当妈妈对女儿的理想开启“勿扰模式”,逃避式沟通成为女儿保护自己的无奈选择
25:56 在妈妈无意识的牺牲式付出背后,是女儿无数个夜晚的内耗与自省
28:53 女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反抗母亲所承载的‘母职惩罚’:那些被社会规训为‘母亲该做之事’的束缚
31:44 妈妈“养猪式”道歉方式:来吃饭吧;女儿道歉方式:吭哧吭哧把饭吃了
38:51 距离产生美,离开妈妈后开始更加珍惜母女间的温情时刻
48:30 妈妈的爱总是藏在送行转身后的悄悄抹泪
49:30 最感谢妈妈的是她永远会无条件支持自己的每一个“违背常态”的决定
51:59 妈妈帮我打开规训闽南女性的门,放我自由追求自己想过的人生
52:17 “亲爱的孩子,你的生命属于你自己,你不必满足我的期待”
57:00 30年前的女儿和30年后的女儿,教育观、生育观和当妈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1:03:10 现在的小孩可以更幼稚,因为现在的家长可以更宠溺
1:10:19 妈妈我很爱你,希望你今后有更多自己的人生,更自私,更松弛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