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光伏组件价格不断爆出新低,风电整机价格也持续下探,激烈的“价格战”给新能源行业的未来蒙上一层阴云。下半年,价格战似更趋白热化。10月21日,光伏组件中标再现超低价,华润电力沂源西里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中标公示显示,第一中标候选公司为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投标价格11016万元,单价0.612元/瓦,如果扣除运费,设备单价跌破0.6元。回顾往昔,光伏风电企业曾靠着不服输的“野性”精神支撑起行业的快速崛起,但在进入平价时代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背景下,曾经的野蛮生长逐渐演变为“内卷”式竞争,制约着光伏风电行业前进的脚步。
顽症——恶性竞争引发大面积亏损
国家能源局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2.1亿千瓦,同比增长21%,其中,风电新增3912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更是达到1.61亿千瓦,光伏风电产业大规模扩产势头凸显。然而扩产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患?业内对此不无担忧。今年7月,金风科技集团金风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晋在北大国发院EMBA论坛分享了一组数据:2012年,光伏组件价格高达9元/瓦,逆变器价格约为2元/千瓦;而时至今日,光伏组件价格已降至约0.7元/瓦,逆变器更是低至0.15元/千瓦左右,价格降低了约90%。不仅是光伏,从公开的招标信息中不难发现,过去几年间,陆上风机平均招标价格从约3000元/千瓦腰斩至约1500元/千瓦,海上风机价格从约7000元/千瓦降至约3000元/千瓦。当前,风电与光伏设备的价格下滑趋势仍在延续,这种下降幅度已远远超越了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成本降低范畴,恶性竞争已广泛蔓延并成为常态。“由于今年行业的发展增量和前两年速度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是生产的规模仍然明显上升,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供需的错配,价格自然而然就下去了;下去之后由于内卷程度的加剧,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亏损。”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道出了当前光伏企业普遍面临的价格困境。有分析指出,当下光伏产能出清慢于预期,许多光伏企业在亏损、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生产,是基于景气度短期内有望反转的判断。不具备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的部分二三线企业面临淘汰压力。“更激烈的竞争环境,是今年光伏行业面临的难题之一。”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预测。近期大部分光伏企业披露了三季报,从盈利情况来看,第三季度不少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走低,甚至同比盈转亏。在已经发布了三季报的88家上市公司中,虽有57家企业实现了盈利,然而,也有31家企业出现了亏损,而利润同比出现负增长的企业比例更是超过了七成。亏损的不止于上述光伏上市公司。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2024年第三季度,光伏全产业链的降价趋势依然持续。其中,硅料由于前期价格已经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并且已经跌破成本线,因此其价格在本季度内变动相对较小,甚至呈现出“跌无可跌”的状态。与此同时,P型硅片也因前期价格的大幅下滑,在第三季度价格触底。相比之下,N型硅片价格则继续呈现下跌趋势,特别是210毫米/130微米规格的单晶N型硅片,其价格自今年以来已经减半,成为今年跌幅最为显著的产品。再来看一组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全国光伏行业总产值(不包括逆变器)超过1.75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料、硅片价格下跌幅度超过40%,电池片、组件价格下跌超15%。放眼海外市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今年7月份,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数量同比增长了30%左右,但以美元计价的金额来算,下降了31.2%,我们多卖了东西,反而少收了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指出,“太阳能电池产业曾经是一个盈利很好的产业,业内说全行业年盈利大概是3000亿人民币,但到今年全行业亏损大概是1000亿人民币,短短一段时间就有这么巨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产品项目建得越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杀价”的并非只有“卖方市场”,处于业主地位的新能源电站电场运营商也应为如今大面积亏损的风电光伏现状“埋单”。作为甲方,运营商为缓解新能源电站收益率持续下滑的情况,在招投标过程中,通过较高的价格权重等方式过分追求低价,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
自救——“反卷”能不能靠“计划”
面对愈演愈烈的竞价风波,一场回归理性的反内卷行业“保卫战”已悄然打响。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从光伏企业的股价角度来看,目前价格已接近底部。而对于产能问题,这取决于光伏企业的团结方式,会有一轮限产和淘汰,见底应该不会太久。上述的“团结方式”,当前正在光伏风电业内不断“发酵”。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举行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16家企业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达成共识;无独有偶,10月16日,在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12家整机企业共同签署了《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公开承诺要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无正当理由不得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产品。“持续的低价恶性竞争不断侵蚀着风电产业发展根基,阻碍风电高质量开发,对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介绍,协会确立了公约订立的原则,制定有效的程序和细则,成立公约执行管理委员会和纪律监督委员会,依法制定低价恶性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及罚则,依现行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竞争中的各类行为,重点解决低价恶性竞争、对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明显有失公平的合同条款等问题。何为自律?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认为,自律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企业需自我约束,合理控制扩张速度与定价,避免“价格战”导致的亏损加剧;二是行业包括协会与主管部门等,进一步推动组织产能布局与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引导性方案,以加速行业穿越当前严峻周期。除了行业自律共识之外,一些光伏龙头正在酝酿涨价策略。据悉,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光伏企业天合光能自10月24日起对其部分组件价格进行上调,涨价幅度为0.03元/瓦。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也紧随其后,组件出货价格纷纷向上微调0.01元/瓦至0.03元/瓦不等。“各家企业最近都在小幅提价,基本要求就是不能低于成本销售,第一步先做到不亏钱,后续能否大幅提价取决于供需关系。一些厂商正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其内部小容量采购合同的单价也已上调约0.01元/瓦。基于行业‘反内卷’会议所达成的共识,各企业正共同努力促进产业链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此前发布通告称,组件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测算出0.68元/瓦的成本是当前行业优秀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光伏装机保持稳健增长,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开发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光伏组件是需要稳定运行20—25年的产品,相比价格,质量才是最关键的考量因素。简言之,光伏行业未来应走的是优质发展之路而绝非杀价竞争之路。记者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相关规定发现,中标合同必须高于成本。协会规定的不低于0.68元/瓦标准虽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但可作为企业和招标方在制定投标报价和招标方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引导光伏市场走向良性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最低成本”的得出方式,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解释,考虑当前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企业为消化库存正在极限经营,上述成本测算并未将折旧纳入,因此实际上是低于真实生产成本的,更低于包含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全成本。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最低成本”价格之后,市场开始关注0.68元/瓦限价倡议的实施效果。据记者了解,中节能、国家电投等大项目的组件投标价格已反弹至0.68元/瓦以上。10月22日,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协议采购开标,13家参投企业综合报价均价0.694元/瓦,不低于0.68元/瓦标准。但接下来对于0.68元/瓦的限价“红线”各家企业能否不越雷池,现在定论为时尚早,行业内部还须持续关注,共同发力。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涨价策略不同的是,近期国内部分多晶硅项目开始减产。对此,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吕锦标表示,由于硅料项目分布全国各地,部分项目面临枯水期电价上升的压力。在全行业亏现金流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的确会调整负荷,减少供应,平衡供需,推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良药——政策引领下的向“新”而行
政策引领,精准发力。自今年初以来,多项旨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明确表明了我国支持行业朝着高效、环保及可持续路径迈进的决心。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修订后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开发建设提供完整、系统的管理框架,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规定的出台明确了行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光伏系统优化产能配置,有效助力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准确有力的引导。政策对产业进行统筹性的规划及引导,加快产业集聚,积极引导行业更好整合,才能让行业尽快走向一个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对此,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国家与行业结合起来,可以改变现有局面,扭转乾坤,再为光伏产业构建新的十年黄金期。”陆川也认为,光伏发电需求上升,但碰到了电网消纳等问题,除了光伏企业自身加强自律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和宏观引导,才能让行业更快地走出低谷。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及“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既有建筑屋顶加装光伏系统,推动有条件的新建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应装尽装光伏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有业内专家判断政策转向迹象已逐渐清晰,各地区政府、央企积极响应,随着各地区政策细则落地、各能源集团风光大基地项目规划出台,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需求有望两旺。行业发展,技术先行。要带动整个光伏、风电新能源行业完全走出内卷困境,以技术创新突破产品局限性,不断释放市场潜能仍是根本解决之道。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王世江就光伏行业当前形势给出多条建议,其中一条便是“要苦练内功,越是行业低谷期,越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注重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标准水平,提升竞争力”。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指出:“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是因为我们这20年,产品同质化、模式同质化、制造同质化、知识产权不受保护,进的门槛比较低。”过去两年间,光伏行业发展在技术上遭遇了产品路线选择的分歧与挑战。尽管传统的PERC(钝化发射极与背面接触)技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但诸如HJT(异质结电池)及钙钛矿电池等新兴技术已开始逐步渗透市场。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