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嘉宾:大深,FOF基金经理,家族办公室OCIO。
长期从事资产配置和基金投研工作,累计调研1000位基金经理,曾任职于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和某大型港股上市公司家族办公室等。
主持人:老陈本陈,深聊投资人创始人,前公募资管合伙人,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全文概要(辅助AI):

大深,在金融行业深耕十几年的资深人士。

本期播客录制于春节前,她分享了泰国之行的所见所闻,也分享了从金融机构到上市公司,再到创业的心路历程。

通过不断从风控、资产管理到公募基金的职位转变,体现了大深对职业探索和未知的好奇。

时代滚滚向前,大深强调了“拥有多个社会身份”,对于增强面对职业不确定性的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挑战,保持了对金融行业的热爱和生活的热情。

未来,大深计划在金融领域深化发展,同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发展持有积极展望。

欢迎入群交流——
附:本期播客梗概(AI生成+人工整理):

问:在泰国回来之后有什么感受,尤其是在海关入境时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

答:回来时在过中国海关时,他们要求查看回程机票、酒店预订单,并询问了我的去泰国的目的、同行人情况等,这让我感受到一种紧张的安全隐患。

问:到达泰国后,你有什么熟悉的感觉?泰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到达曼谷后,我立刻找回了熟悉的感觉,因为之前在2019年底至2020年初曾在那里跨年,对当地的基础设施、环境等印象深刻,落地那一刻看到熟悉的道路和711便利店,心里感到放松。泰国的基建确实有显著提升,比如公交车站点的电子显示屏能实时显示公交车到达时间,以及许多店面开始懂得利用网络进行经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提供丰富详尽的旅游信息和推荐,这些都促进了旅游的便利化。

问:这次泰国之行有没有感受到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

答:这次出行发现亚洲同胞及欧美人群的旅游和商务出行依然强劲,这与中国的情况形成反差。看到多元化的国际人群在泰国活动,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世界的欲望。

问:疫情期间以及疫情后,对于出行和工作生活有什么感触?

答:疫情后,虽然社会和行业环境更加内卷,效率要求提高,但作为金融和媒体行业从业者,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国际航线和海外游客数量相较于疫情前大幅度减少。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远行放松的机会变得奢侈,而疫情后的时间流逝也令人感叹,社会节奏加快,出行频率下降.问:对于在特殊时期能有这次旅行机会有何看法?答:我觉得能在疫情风口浪尖的时候拥有这次特殊经历很珍贵,即使未来回想起来也是一次历险且难忘的经历。

问:您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初始认知是怎样的?实际工作中的风险管理部门与您之前的认知有何不同?

答:我的风险管理初始认知来源于华尔街电影,比如《大空头》,这类电影描绘了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风险模型如何揭示并利用隐藏的危机进行预警和盈利。实际工作中的风险管理更像是一个走流程化的部门,不允许太多个人表达和发挥空间。工作中更多是按照流程执行,而非像电影中那样能迅速发现并解决风险。

问:在风险管理岗位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您从风险管理转到资产管理的原因是什么?

答:风险管理从业者首先必须严谨谨慎,因为在与业务部门的决策者打交道时,需要站在收入对立面,评估并控制风险,这往往导致风险管理角色在公司内部不太受人欢迎。在风险管理岗位上工作两年后,感觉所做的事情缺乏实质落脚点。转行至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后,开始接触并深入理解如何通过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实现资金保值增值,从而更接近真实的投融资业务。

问:您在金融机构工作时的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深刻体会?

答:在金融机构中,风控合规部和法务部等部门需要严格走流程审核,且不同部门间可能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让我认识到即使具备良好的职场习惯,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理解和把握业务真实风险的挑战。

问:对于金融行业新人而言,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答:最大的阻力并非强烈的表达欲或能否得罪人,而是在于缺乏实际业务经验和对金融行业在真实社会运作逻辑的理解,导致难以找准业务风险点并有效把控。

问:您如何理解金融行业是一个“伪装成行业的全社会”?

答:金融并非一个独立、实体可见的行业,而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在认识金融行业时,必须找到自身能力与金融业务结合的点,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定位自己在其中的角色。

问:保险资管行业的工作给您带来了哪些具体收获?

答:在保险资管工作中,我了解到险资运作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全过程,并参与撰写行业白皮书,对保险资金运作有了深刻理解,这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在保险资管和券商资管的工作经历中,你们公司的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如何?

答:当时确实存在一定的通道业务,主动管理规模与通道业务规模差异较大。很多资管公司,包括保险资管和券商资管,在早期阶段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并不高,主要以通道业务为主。但各公司也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尝试向主动管理转型,然而真正实现从通道业务到主动管理的转变存在很大挑战。

问:当时为何会涉足通道业务,以及这个业务在当时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当时我们涉足通道业务是因为市场需求较大,许多保险资管公司也有此类业务,市场较为活跃且金融创新较多。作为资产管理公司,我们扮演第三方角色,对业务进行风控。我在的那两年内,该业务迅速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但在2014或2015年时,行业内出现了一起风险事件,即B银行开假存单的风险事件。

问:为什么从券商资管行业转到非金融领域,选择进入甲方工作?

答:在2019年时,我觉得在金融行业工作时间较长,想要尝试新的挑战,因此决定转向甲方工作。考虑到新经济的发展和富豪群体的出现,我选择了火锅界的龙头上市公司作为新工作地点,进行跨界转型。

问:家族办公室业务是如何结合金融与实业的?

答:在这家上市公司担任家族办公室相关职务的经历中,我看到金融不仅仅是资金管理,还包括教育、健康医疗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家族办公室更像是家族的守门员,围绕家族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而家族信托只是其中一种工具。通过这段经历,我体验到了如何将金融与实业更好地结合。

问:从纯金融行业转到上市公司家族办公室后,是否遭遇了不适应的问题?

答:转行后初期确实有很多新鲜感,但五个月左右的蜜月期后,当我原先的上级领导被解雇时,感受到了工作中没有安全感的压力。这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职场中不确定性的一面,虽然当时面临困难和不安需要自己处理,但也成为了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

问:在2021年,公募基金领域有什么特点吗?疫情后公募基金的调研方式有何变化?

答:2021年,公募基金这个细分领域成长最为迅速。公募基金调研与私募基金不同,私募基金可以提供一对一的线下交流时间,而公募基金主要是线上调研,并且面对的是多个投资者同时提问,时间较为紧张。疫情之后,更多人倾向于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公募基金的调研。

问:你为何选择加入一家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

答:虽然最终选择了腰部的中小型公募,但该公司的五脏俱全以及其与卖方互动和投研的经历对我了解公募基金行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问:对于职场人保持好奇心有何看法?

答:职场人能够保持好奇心非常难得,尤其是在金融行业面对周期性影响时,许多中年金融从业者会变得不愿接受新事物,而我仍能保持年轻的好奇心并积极投入不同行业进行体验。

问:在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金融机构(国企、民企或上市公司)工作的差异很大,尤其是在民企环境中,人员背景、理念价值观方差较大,甚至可能出现文化冲突。

问:对于未来几年有什么计划或展望?

答:未来计划是寻找一个比较稳定的精神内核,以应对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希望拥有多元的社会身份以增强生活的从容度和安全感。

问:如何通过增加社会身份来提升安全感?

答:通过获取多元的社会身份,如成为讲师、社群联合发起人等,不仅可以增加生活中的安全感,还能增强自我认知和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自信心。

主播...
陈俊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