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开端,我和爱豆一来到巴厘岛度了一周假,每天的生活都高度相似:早起瑜伽、吃饭、游泳、看书、晒太阳、马杀鸡…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却给了我们一个独立空间,帮我们关注身体和心理需要,然后我们都有了惊人的发现:
我突然发现我一直坚信不疑的理想生活,其实并不是我真的想要的;爱豆一也不再认为人生要被简单粗暴的割裂为40岁之前和40岁之后。我们决定从此刻开始改变,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我们已有的较为满意的生活中,生活从来都不在别处,生活一直都在此刻。
我们探讨了理想的生活方式、对个体而言到底什么算成功、我为什么每年的目标都超额实现,却仍然难说对生活是满意的,节目的最后我们两个无娃人士又简单探讨了对教育孩子的理解,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一切想法和感受都在流动,我们只需要对此刻保持关注。
很感谢这次巴厘岛的旅程,回国后爱豆一去美国出差,我一个人在上海生活,我们都尽可能践行了在巴厘岛学到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我的2025年会因此变得更为平静和幸福。
Part1 巴厘岛真是个有灵性的地方
3:16 6年后再来巴厘岛的奇妙感受
7:47只有到了40岁,才能过上另外一种生活吗?
10:03每天从关注身体开始,会发生什么变化?
Part2 做(好)喜欢的工作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吗?
13:47 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能解决80%的人生烦恼?
18:56 1000个人,有1000种「成功」的生活方式
20:52 每年超额完成目标,我却很难说对生活是满意的
23:42 恐惧焦虑的来源:只能接受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28:04 2024年身体健康继续滑坡,我却对自己挺满意的
28:46 调整了年度目标后,我竟然没那么害怕(短暂)异国恋了?
Part3 一些关于教育漫谈
29:40 四组关键能力:创造社会价值、和自己相处、会爱人、人际关系
30:42 为孩子创造一个关注自我需要的空间
31:32 比较和竞争让评价体系更为单一
35:20 未来20年,传统的主流叙事真的会被完全打破吗?
37:34 大学最重要的是氛围、思想和人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