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40分钟
播放:
7,605
发布:
7个月前
主播...
简介...
【主播】来野
【嘉宾】Rohini、东东
【内容概览】
你还记得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吗?你为什么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是因为想要分享的东西越来越少,可以无所顾忌分享的圈子越来越小吗?还是微信里的好友分组太多,发朋友圈前的顾虑太多?
的确,有的时候我们不发朋友圈并不是因为不想发,而是发朋友圈前后我们总是会担心内容是不是合适,担心别人理解不了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思索太多,顾虑太多,全然忘记了分享的初衷。
你呢,又是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了?欢迎来本期节目的评论区跟我们聊一聊吧!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0:55发朋友圈被删好友,我开始怀疑自己。
04:05被妈妈控制的朋友圈。
06:25与朋友圈相比,QQ空间让我们感受到表达的自由与关系的链接。
11:25发朋友圈的不良体验:
(1)景观社会的虚假:我们的生活被朋友圈压缩成了一个个广告牌,充斥着表演的意味。
(2)赛博自体(假自体):朋友圈是我们为了迎合外部需要和评价体系,而打造出来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
(3)社会比较:得不到期待中的回应而自我怀疑,影响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4)凝视与客体化: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思想,放在公众平台时,是在主动进行“被看见”或者说是被凝视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一个人的主体性丧失,变成被其他人评判的客体,客体化的过程会给人带来压力。
(5)累觉不爱:通讯录上的联系人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的规范,发朋友圈时需要额外考量很多因素,极大耗费认知资源。
28:40发朋友圈,我们在期待什么:
(1)被镜映:被看见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镜映去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必须且非常美妙的体验。
(2)从孤独里拯救自己:当我们想要一个人缩回到自己的壳里,孤独地去面对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留下一点痕迹,这个时候,或许会有人出现,把我们从孤独里拉出来,给我们力量。
(3)创建自己的能量空间站:有的时候发朋友圈不是为了寻求共鸣和理解,而是为自己创设一个空间,像是一个能量储备站。当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沉浸式地来到这个空间给自己充能。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10 版)阿伦森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 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吴海婷
《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探析》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来野
音乐:As One - Better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嘉宾】Rohini、东东
【内容概览】
你还记得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吗?你为什么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是因为想要分享的东西越来越少,可以无所顾忌分享的圈子越来越小吗?还是微信里的好友分组太多,发朋友圈前的顾虑太多?
的确,有的时候我们不发朋友圈并不是因为不想发,而是发朋友圈前后我们总是会担心内容是不是合适,担心别人理解不了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思索太多,顾虑太多,全然忘记了分享的初衷。
你呢,又是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了?欢迎来本期节目的评论区跟我们聊一聊吧!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0:55发朋友圈被删好友,我开始怀疑自己。
04:05被妈妈控制的朋友圈。
06:25与朋友圈相比,QQ空间让我们感受到表达的自由与关系的链接。
11:25发朋友圈的不良体验:
(1)景观社会的虚假:我们的生活被朋友圈压缩成了一个个广告牌,充斥着表演的意味。
(2)赛博自体(假自体):朋友圈是我们为了迎合外部需要和评价体系,而打造出来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
(3)社会比较:得不到期待中的回应而自我怀疑,影响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4)凝视与客体化: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思想,放在公众平台时,是在主动进行“被看见”或者说是被凝视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一个人的主体性丧失,变成被其他人评判的客体,客体化的过程会给人带来压力。
(5)累觉不爱:通讯录上的联系人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的规范,发朋友圈时需要额外考量很多因素,极大耗费认知资源。
28:40发朋友圈,我们在期待什么:
(1)被镜映:被看见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镜映去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必须且非常美妙的体验。
(2)从孤独里拯救自己:当我们想要一个人缩回到自己的壳里,孤独地去面对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留下一点痕迹,这个时候,或许会有人出现,把我们从孤独里拉出来,给我们力量。
(3)创建自己的能量空间站:有的时候发朋友圈不是为了寻求共鸣和理解,而是为自己创设一个空间,像是一个能量储备站。当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沉浸式地来到这个空间给自己充能。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10 版)阿伦森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 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吴海婷
《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探析》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来野
音乐:As One - Better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梁小JO
7个月前
广东
10
我的朋友圈,主打一个只发不看

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7个月前
四川
6
但是我却开始积极的在微博上更新自己的各种碎碎念(没有人知道我的微博) 结果发现好几年前的记忆会被微博提醒 真好 记录真好!迸发的输出欲望也很好

Tuffy小灰鼠
7个月前
美国
6
读完《人生十年:不可辜负的20到30岁》后就决定不再发朋友圈,也把过往了帖子都设置为仅自己可见,以前跟前任一起时,我发朋友圈她会干涉,她觉得你不要发这些会打扰到别人之类的话,所以现在索性就不发了,感觉没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别人看,想知道我最近干嘛的,直接发个短息问候就好了,或者约着哪天一起出去吃个饭见个面啥的。自从不发朋友圈之后,人也轻松很多,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自己,更专注现实生活。

无肾洛Viola
7个月前
上海
5
朋友圈早就变味儿了,加了很多领导、同事、工作合作伙伴等等,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广告和不关心的人。很多心里话不好在朋友圈发出来,也懒得设置分组,一般把xhs当朋友圈发,认识的人比较少
Sissi-na
7个月前
北京
4
10:10 哈哈哈哈,你的确是不一样的烟火,我看到你了😃

李沐钰
7个月前
河南
4
个人感觉,不发朋友圈或者去其他平台匿名发观点,都不是平台设置的问题,而是现在人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似乎包容性和接纳度都没有以前那么友好,导致个人发朋友圈或是记录生活感想,都会收到或多或少的打击和轻蔑。

不理不理1996
6个月前
湖北
4
我决定对这期的主题实现超越:分享到朋友圈😌

嘉北北
7个月前
湖南
3
很多共鸣感超强的故事细节,发朋友圈的过程,充满了很多自我试探的失败心路,分组可见也是自己最常使用的功能
睡不醒L
7个月前
河北
2
我现在发朋友圈都是仅自己可见或者一两个人可见,但最后的归宿都是仅自己可见,想发啥发啥
睡不醒L
7个月前
河北
2
很早之前我发过一条,对我自己来说很有成就感的东西,没别的想法就是单纯的开心,但最后却被别人说小话,所以就再也没发过啦

唐田Erika
7个月前
广东
2
我甚至微信从一开始就直接用了自己的名字做昵称,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工作用的工具,就像在单位里不会啥都说。
queentsang
7个月前
广东
2
这期内容简直都说到心趴上了。所以去年中,我就关闭朋友圈。其实朋友们也压根感觉不到:哎,怎么最近没看到你发⭕了?根本没有。网络海海,如果只是单想记录生活,也确实没必要把记录展现在有着各路人的平台上。
DumbDumbBear
5个月前
湖北
2
可是我真的很不喜欢老在朋友圈抱怨的人🥹特别是一点小事每天都发的人,感觉每天看会很消耗人能量和心情

哄哄_gm3S
5个月前
广东
1
发朋友圈的心理历程太真实了,有时候真的只是想发就发,但发了之后他人的目光和评判却容易给人压力,久而久之就不想发了

L1NK
5个月前
浙江
1
朋友圈仅自己可见很久了,其实就是当做日记本,朋友圈发上去的东西不容易丢
宜悦_nlzg
6个月前
安徽
1
QQ学生期间用的多

oh油炸绿番茄
4个月前
辽宁
1
我超级爱发朋友圈,我发我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哈哈哈
yyyyyyf_gZxA
6个月前
北京
0
有没有可能觉得qq空间氛围好只是因为玩qq空间的时候大家年龄都很小,每个人都很真实,而不像现在这样
柚见每天说哈喽版
4个月前
江苏
0
好喜欢这一期的音乐,让人心情好棒!

oh油炸绿番茄
4个月前
辽宁
0
03:35 我删除别人从来不通知对方,我每天都在删人,哈哈哈,完全随机的,所以我也完全不在意被删,我发我的不爱看就把我删了就好,我完全不在意他们。工作的或者不得不加的家人,我直接设置成只聊天。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