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本期演讲👏,送给每一个想去延边的你。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与西流的鸭绿江共同构成中朝陆上边界。尽管它作为界江几百年来未曾改变,但对这条边界的理解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却发生过巨大变化。
清朝末年,连年遭遇灾荒的朝鲜农民跨过图们江,来到今天的吉林延边垦荒,民国初年时人数达到近30万。如何对待越江定居的朝鲜边民,如何界定他们的身份,成为清政府、民国政府甚至是新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20年前,宋念申第一次来到边界采访,隐约意识到分隔三国的图们江并未真正阻隔人们的流动,后来便选择将围绕图们江的边界争端历史作为研究题目。
图们江逐渐从一条模糊边界变为绝对边界,我们得以通过地图想像国家的形状;朝鲜垦民从“天朝赤子”变为“入籍外国人”,最终成为“中国朝鲜族”。由此观之,现代国家和民族恰恰是在边疆生发成形。
宋念申,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
珲春,“一眼望三国”👇


延边龙井市开山屯镇,朝鲜人最早越江开垦的落脚点👇

“牲畜越境,请勿擅自处理”👇

开山屯镇国境线👇

完整图文视频演讲👉宋念申:在边界理解中国
延伸阅读:宋念申《发现东亚》
宋念申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1881-1919
【时间轴】
01:20 在吉林珲春,一眼望三国
03:00 清末,朝鲜灾民越界偷垦延边荒地
06:30 官方要实边,灾民要种地——近30万朝鲜人留下来
07:40 “牲畜越境,请勿擅自处理”
09:20 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图们江搅动的东亚
14:45 1945年后中国朝鲜族的最终形成
18:40 沈阳西塔朝鲜族聚居区:车奶奶的跨界家庭
23:20 蹚过鸭绿江,从长白偷渡回来的丈夫反而比她先到家
24:50 中国是什么形状的?
27:15 国家以外的跨界经验与跨界日常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