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你平时是从哪里获取知识的?播客,视频,还是书本?你真的觉得,你可以在铺天盖地地低质量内容里保全自己吗?
这期播客,我想和你来科普「科普」这件事,我想邀请你一起来看看,科研背后,数据背后,到底是什么。他们可不可信,而可信度又到底能有多少。我也想推心置腹地跟你聊聊,好的创作者,好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样,而作为听众,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可以肯定的是,这期内容里没有太多年末播客里应该有的喜气洋洋,但希望这期播客,能陪你解锁一个充实优质,收获满满的2025。
再次感谢长久以来大家的喜爱和支持,我们 2025 见!
❤️ 两个我特别喜欢的科普频道:Science VS(小宇宙,Apple 播客),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B 站)
【时间轴】
03:07 从「坚毅」看,网络上的深度知识,靠谱吗?
15:13 智力 vs 坚毅,到底谁能更准确地预测成功?
24:21 一个崇尚坚毅可以指导成功的社会,最坏的样子会是怎样
29:47 一篇再好的科研论文,至多就是一块“砖”
39:40 书店实录:现在的科普丛书,质量如何?
51:15 一本好的科普书,一定少不了两个字:可能
56:10 「可能」的背后有:我知道,但你不知道
66:55 「可能」的背后还有:我也不知道
74:47 谁是最适合做科普的人
81:56 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优质内容
87:18 重要的不是会不会犯错(一定会犯错),但犯了错后你如何面对
93:47 想与内容创作者们聊聊:千万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但也不要高估他们对一个领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
📃 本期播客提到的文献素材传送门:
* Angela 博士 2007 年关于坚毅的研究: pubmed.ncbi.nlm.nih.gov
* Angela 博士 2019 年关于坚毅的研究: www.pnas.org
* Angela 博士采访: www.thedp.com
* 中国偏远地区学生 IQ 和坚毅与学业成就相关性研究: www.sciencedirect.com
* 智力 vs 坚毅与学业和事业成就相关性研究: scottbarrykaufman.com
* 人格因素 vs 智力与人生成功相关性研究: www.sciencedirect.com
* 艾奥瓦州(地点在播客中有口误)立大学教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到坚毅: journals.sagepub.com
* 12600 人的睡前运动研究:www.frontiersin.org
* 睡前到底能不能运动?系统性综述研究: pubmed.ncbi.nlm.nih.gov
* 关于白藜芦醇作用机理研究的回顾: pmc.ncbi.nlm.nih.gov
* 白藜芦醇会削弱运动训练对老年男性心血管健康的积极作用 pubmed.ncbi.nlm.nih.gov
* 白藜芦醇并不能激活 SIRT1 通路,激活的是荧光剂,这与之前提出的白藜芦醇抗衰作用机理相悖: pmc.ncbi.nlm.nih.gov
封面设计特别鸣谢 💝: wow lab
本期音乐:Battles and Wastelands(大家是否也有自己心中的战役和想要守护的小岛呢)
小红书账号:碳基生物生存指南(ID:4196506308)
这期播客,我想和你来科普「科普」这件事,我想邀请你一起来看看,科研背后,数据背后,到底是什么。他们可不可信,而可信度又到底能有多少。我也想推心置腹地跟你聊聊,好的创作者,好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样,而作为听众,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可以肯定的是,这期内容里没有太多年末播客里应该有的喜气洋洋,但希望这期播客,能陪你解锁一个充实优质,收获满满的2025。
再次感谢长久以来大家的喜爱和支持,我们 2025 见!
❤️ 两个我特别喜欢的科普频道:Science VS(小宇宙,Apple 播客),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B 站)
【时间轴】
03:07 从「坚毅」看,网络上的深度知识,靠谱吗?
15:13 智力 vs 坚毅,到底谁能更准确地预测成功?
24:21 一个崇尚坚毅可以指导成功的社会,最坏的样子会是怎样
29:47 一篇再好的科研论文,至多就是一块“砖”
39:40 书店实录:现在的科普丛书,质量如何?
51:15 一本好的科普书,一定少不了两个字:可能
56:10 「可能」的背后有:我知道,但你不知道
66:55 「可能」的背后还有:我也不知道
74:47 谁是最适合做科普的人
81:56 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优质内容
87:18 重要的不是会不会犯错(一定会犯错),但犯了错后你如何面对
93:47 想与内容创作者们聊聊:千万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但也不要高估他们对一个领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
📃 本期播客提到的文献素材传送门:
* Angela 博士 2007 年关于坚毅的研究: pubmed.ncbi.nlm.nih.gov
* Angela 博士 2019 年关于坚毅的研究: www.pnas.org
* Angela 博士采访: www.thedp.com
* 中国偏远地区学生 IQ 和坚毅与学业成就相关性研究: www.sciencedirect.com
* 智力 vs 坚毅与学业和事业成就相关性研究: scottbarrykaufman.com
* 人格因素 vs 智力与人生成功相关性研究: www.sciencedirect.com
* 艾奥瓦州(地点在播客中有口误)立大学教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到坚毅: journals.sagepub.com
* 12600 人的睡前运动研究:www.frontiersin.org
* 睡前到底能不能运动?系统性综述研究: pubmed.ncbi.nlm.nih.gov
* 关于白藜芦醇作用机理研究的回顾: pmc.ncbi.nlm.nih.gov
* 白藜芦醇会削弱运动训练对老年男性心血管健康的积极作用 pubmed.ncbi.nlm.nih.gov
* 白藜芦醇并不能激活 SIRT1 通路,激活的是荧光剂,这与之前提出的白藜芦醇抗衰作用机理相悖: pmc.ncbi.nlm.nih.gov
封面设计特别鸣谢 💝: wow lab
本期音乐:Battles and Wastelands(大家是否也有自己心中的战役和想要守护的小岛呢)
小红书账号:碳基生物生存指南(ID:4196506308)
主播...

梦妮爱读文献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生而为猫奴
6个月前
广东
94
听完按捺住想马上转发给每一个朋友的冲动,先来说点真心话~
科普,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梦妮说的太对了,做科研几年几十年,一辈子的工作就是砌了一块砖,甚至就只是在已有的砖上抹了一点泥,在科学大厦当中或许不值一提,但是科研工作者是幸福的,Ta瞥见了复杂而神奇的宇宙。
可是科普就不同,绝大部分观众要的是墙,是屋,是广厦千万间。每一个“可能”“也许”“条件”都在考验我们的耐心,浇灭我们的热情。在这个多巴胺爆炸的年代,每一句真话、一丝严谨,都会被满屏幕的“震惊!”“致癌!”“排毒!”给吞没。之前看一个做科普的人说,每多一个老实科普的推文,就多上百个虚假夸大的营销号,而后者的数据、流量、广告收入又是前者的好多倍,这样的现实,难怪好的科研工作者会心灰意冷。
听完梦妮的自白,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西西弗斯,虽然山很高,巨石很沉,自己很无力,但却义无反顾,步履坚定。
此刻我终于理解了梦妮为什么要人文性,面对伪科学,科普工作者最大的武器,就是真诚和善良。
You'll never walk alone.

张红亮-玉米
6个月前
北京
79
“坚毅”,或者说“坚持”,是大多数人认为实操最容易的改变,而这也让那些善于传播的人抓住了“人性最大公约数”。但事实上坚持本身也是天赋的一部分,他不是脱离人本身的一种特质。强调坚毅就能成功,对于大多数人某种意义上是很残酷的。很感谢能在年末听到梦妮的思考,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共勉。
Caaaamelia
6个月前
湖南
49
这期播客真的开阔了我的眼界!面临工作和读研的抉择期,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做科研所带来的批判性思维究竟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借着这期播客,请问梦妮是否愿意再延伸一点,讲讲东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差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上)。最近刚刚读完《优秀的绵羊》,所以很好奇西方教育体系的优越性和不足在哪里,刚好梦妮有这样的教育背景。

生而为猫奴
6个月前
广东
43
推荐几个我觉得不错的生理医疗领域的科普播客:Y博的科普园,万物生长,宛平北路600号,菠萝因子。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推荐🤗
EL_xMkE
6个月前
北京
29
主旨很好,内容有些冗长了,干的东西兑得有一点儿稀。
题外话,现在大量论文篇幅也越来越长,怀念简洁的世界..
HD259209q
6个月前
美国
27
06:22 虽然还没有听后面的部分,但这里其实也算很典型吧,提问是唯一性,但回答却在讨论强相关性。这也算科普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之一吧,唯一性,强相关性,因果性,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这些概念稍稍混淆就会产生失之千里的错误结论。感觉现实就是我们知道的很少,只能在很多假设限制下得出一个谨慎的结论,但给大众却没办法完整的接收信息的全部。更妄论还有多少假成果,假科普,以各种利益为目的驱动的行为在混淆视听。
五十五_cfaf
6个月前
陕西
26
33:15 作为文科研究生真的会感动,一开始就是想做大的课题,想要对学术对政治对当下社会都产生影响,想让社会变得更好,直到慢慢意识到自己太渺小了,做一块砖就已经很好了

奶树
6个月前
云南
14
1:18:52 这其实和博士博士后不适合做科普的逻辑是类似的,生命科学或者说大部分理科学科的研究是要细分一大堆领域的,尤其是生命科学。即使是专业的教授他可能在自己的一个极为细分的领域是专家,但再往外扩散,他也还是不够专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每年诺奖各个平台都会有直播,但是七八成找来的嘉宾根本解读不了当年颁发的诺奖,比如大前年研究古人类的帕博老师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或者是今年物理学奖给了ai的大牛,现场嘉宾可能都很后悔自己坐在这里_(:з」∠)_

奶树
6个月前
云南
13
1:07:46 非常想推荐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科学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不断革命,新的科学替代旧科学的过程,即使是今天,也不断出现达尔文替代拉马克,伽利略提到托勒密这样的故事,教科书也在不断改写和完善,这也就是科学从一个历史观来看的魅力所在。
苏卡Suka
6个月前
河南
13
是的,我一般会查官方数据,但是,就连官方都不一定会给你客观的数据。

奶树
6个月前
云南
12
1:08:37 还有一场让学术大厦根基不稳的学术造假,是2022年阿尔兹海默症研究的造假(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45f06811045e78e52b0e5c ),这个研究介导了阿尔兹海默症彻底转向了β淀粉样蛋白,它造假的披露也让这个研究方向遭到了大量的质疑。
tronghold
6个月前
上海
10
获取靠谱信息源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希望碳基后面可以保持靠谱,也让我们偷点懒

张小白wl
6个月前
上海
8
碳基生物生存指南2024圆满结束,期待2025年更上一层楼!
谈得来
6个月前
吉林
8
主播的影响力,这一期内容就看得出来,同时也是展示了人以类聚!科普本身就是给有需求的人来听的,没有需求或者不感兴趣的听众也听不进去的,所以科普也就类似于社会开放式课堂,走进来的天天会来,路过的都是视而不见,梦妮思考的内容有人互动有人受益即可,无需惠及天下,毕竟不同人群不同爱好。
祝新年快乐。

lllllllllla
6个月前
广东
8
05:38 以为谁给我打视频了
Monster_BNAO
6个月前
美国
7
1:12:35 突然联想到小时候不知哪儿看到的故事,好像是一个智者和一个小孩在讨论知识。智者说学习知识就好比画圆,圆内是自己的知识,圆外是自己不知道的。学到的知识越多,画的圆越大。但是同样的,圆的周长也越大,也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往往越是厉害的人,越谦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知识的极限,所以会更克制,更理性地去讨论
有点小fang张
6个月前
江西
7
很高兴能在2024年的最后几天听到一期这么高质量的播客内容,是主页推荐给我的,一看到题目普通人、获得靠谱知识这两个硬控我的关键词立刻点进来了,再看到本期的shownotes我也很喜欢
一看播主就是特别有魅力的人,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准则,真的非常喜欢这类型的播主
听完之后我才发现我活该这么平庸🤣🤣我喜欢看那种通篇都是作者自己的建议,自己结论的书,我把自己的头脑当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问过程,也不问出处
这样不行,我应该试着改变自己的这种习惯,不做人云亦云的人,要做一个努力溯源的人,尽量从靠谱的渠道去搜集答案,还还还有我也要努力去看英文的书籍、播客、文献等等,我不希望一门中文把我限制住,不因为语言的壁垒而固步自封,应努力去接触这些,去学习英语,去试着迈开那一步,应该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的
梦妮的内容超棒!希望你们可以一直做下去
Shelley_iaFh
6个月前
北京
7
1. 审查信息来源 (论证:源头决定了信息的可靠性基础):
实践: 仔细查看发布信息的主体是谁。是个人账号?商业机构?政府部门?学术机构? 如果提及专家,核实其专业背景和在该领域的声誉(是否有同行评议的成果?)。
原因: 不同来源带有不同的目的和潜在偏见。学术机构和知名专家的信息通常经过更严格的同行评议,可靠性更高。商业机构可能带有营销目的,政府部门可能受到政策影响,个人账号则可能缺乏专业性和客观性。正如播客中强调的,创作者的背景和专业知识会影响其科普的严谨性。
2. 核查证据和引用 (论证:科学的基石是证据,可追溯性是验证的关键):
实践: 寻找信息中是否有明确提及的“研究”、“数据”、“实验”等关键词。如果提及,是否提供了具体的来源(文献标题、期刊、研究者名字等)? 警惕“研究表明”、“科学证明”但没有具体出处的说法。
原因: 真正的科学结论是基于可验证的证据的。 缺乏明确的引用,或者引用的是不可靠的来源(例如非学术网站、营销材料),都可能意味着信息的不可靠。 播客中梦妮反复强调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因为它连接着科普内容和原始研究,让受众可以自行判断。她查证睡眠科普书籍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没有参考文献的科普可能存在的问题。
3. 警惕绝对化、煽动性语言 (论证:科学是严谨的,避免使用过度夸张的表达)
4. 科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不同的观点和阶段性的结论

Rayanania
6个月前
辽宁
6
43:20 大部分"truth"都必须圈定在某个"域内",例如你说的运动与睡眠,即便这对变量关系套用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可能是他年轻时 他中年时 他老年时 他在不同的季节 温度 各种变量下都不太一样甚至相悖,人类的自然语言特别善于抽象问题,特别是那种巨大问题,例如宇宙,例如神,例如哲学,历史...例如吃喝,例如健康...这些似乎都像是巨大的雨伞概念,房子一样概念,天空一样的概念...语言大多时候给不出这些巨大抽象问题的解,甚至你说的砖头,它依然足够复杂,另外人类总是急于寻找解,就像我们的饥饿,就像我们需要survive,需要立即解决,就像病人问医生的问题...而医生迫于医生这样一个"专业职业",不得已给出解...世界足够复杂,语言足够简化.
Regina-B612
6个月前
天津
5
1:18:53 沈某某,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