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66分钟
播放:
1.42万
发布:
5个月前
主播...
简介...
本期节目,中信书院知本论对话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
【温馨提示】
下拉至文末,可扫码加入中信书院知本论听友群。
宇树机器人、DeepSeek、哪吒2。这三个标志性事件,折射出2025年中国新经济的强劲动能。
在新经济狂飙突进的同时,长久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内需不足仍然有待破题。今年,宏观政策层面将提振消费拉动内需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徐高长期关注宏观政策动向,年初,他发布2万字长文《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出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以犀利视角拆解中国经济需求不足的本质,提出破解收入不足难题的解题思路,并拆解房地产、科技与政策博弈的关键转折点。
我们在节目中与徐高展开聊聊如何解决收入不足的问题,让老百姓敢消费?也谈谈中国经济需求困局与未来增长途径。
【本期嘉宾】
徐高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北大国发院兼职教授
【本期主播】
孙冰洁
中信书院主播
【你将听到】
01:13 - 02:40 | 2025经济开局亮点: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爆发力
哪吒电影、DeepSeek等技术突破背后的竞争力——工程师红利与规模优势
警示:房地产低迷可能拖累全年5%增长目标。
02:40 - 06:21 | 供给侧的胜利: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突围
* 德银报告解读:中国高端制造与新能源产业的历史性突破,政策转向如何提振市场信心。
06:21 - 08:19 | 有效需求不足:20年未解的分配困局
* 从凯恩斯理论到现实逻辑:为何居民收入占比仅60%导致消费疲软?企业囤积资金与居民购买力不足的错配。
08:19 - 13:34 | 破局之道:国企划转社保的“上策”与可行性
* 徐高提出“全民持股计划”:划转10万亿国企资产至社保基金,年增1.5万亿消费潜力,重点覆盖5.6亿低收入群体。
13:34 - 17:03 | 刺激消费的误区:短期政策为何难奏效?
* 家电补贴、消费券的局限性:不增加收入的刺激是“透支储蓄”,08年4万亿政策的经验教训。
17:03 - 21:11 | 房地产的未来:需求未消失,只是被抑制
* 老百姓不是不买房,购房需求仍在
*
* 东部房价已现回暖信号,修复开发商信用成关键。
21:11 - 27:50 | 人口结构迷思:老龄化并非经济增长减速主因
* 为什么徐高不认为人口红利消失?关于年轻人与人力资本的几组数据
27:50 - 34:53 | 政策博弈:投资拉动还是去产能陷阱?
* “两害相权取其轻”:房地产与基建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拉动作用
*
* 为什么可以接受低回报基建投资?但需警惕资源浪费与债务风险。
34:53 - 44:06 | 救房企=救经济?普惠性纾困的逻辑与争议
* 房企救不救、怎么救?成立“地产纾困基金”能否破解融资荒与烂尾楼困局?
44:06 - 55:48 | 2025经济展望:政策定调与新质生产力崛起
* 两会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加码预期,以及AI、新能源等供给端亮点如何重塑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信心。
55:48 - 01:08:57 | 作为经济学家的使命感与写作计划
* 徐高谈经济学者的使命,经济学是科学
* 透露新书计划:解码中国“基建狂魔”的商业模式与增长逻辑。
【制作团队 】
出品人:朱虹
本期策划:姜艺萍 孙冰洁 岳嘉
后期制作:筝源华夏
视觉设计:赵妍
运营推广:孙冰洁
【在这里找到我们】
欢迎在小宇宙、中信书院app以及其他播客平台收听「知本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下载中信书院app
关注视频号“中信书院”参与互动
扫码可加入知本论听友群
✨【商务合作/嘉宾推荐】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中信书院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大家独立思考,谨慎决策。对依据或使用本播客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主播及节目嘉宾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或部分转载、发表及引用本播客任何内容。
【温馨提示】
下拉至文末,可扫码加入中信书院知本论听友群。
宇树机器人、DeepSeek、哪吒2。这三个标志性事件,折射出2025年中国新经济的强劲动能。
在新经济狂飙突进的同时,长久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内需不足仍然有待破题。今年,宏观政策层面将提振消费拉动内需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徐高长期关注宏观政策动向,年初,他发布2万字长文《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出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以犀利视角拆解中国经济需求不足的本质,提出破解收入不足难题的解题思路,并拆解房地产、科技与政策博弈的关键转折点。
我们在节目中与徐高展开聊聊如何解决收入不足的问题,让老百姓敢消费?也谈谈中国经济需求困局与未来增长途径。
【本期嘉宾】
徐高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北大国发院兼职教授
【本期主播】
孙冰洁
中信书院主播
【你将听到】
01:13 - 02:40 | 2025经济开局亮点: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爆发力
哪吒电影、DeepSeek等技术突破背后的竞争力——工程师红利与规模优势
警示:房地产低迷可能拖累全年5%增长目标。
02:40 - 06:21 | 供给侧的胜利: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突围
* 德银报告解读:中国高端制造与新能源产业的历史性突破,政策转向如何提振市场信心。
06:21 - 08:19 | 有效需求不足:20年未解的分配困局
* 从凯恩斯理论到现实逻辑:为何居民收入占比仅60%导致消费疲软?企业囤积资金与居民购买力不足的错配。
08:19 - 13:34 | 破局之道:国企划转社保的“上策”与可行性
* 徐高提出“全民持股计划”:划转10万亿国企资产至社保基金,年增1.5万亿消费潜力,重点覆盖5.6亿低收入群体。
13:34 - 17:03 | 刺激消费的误区:短期政策为何难奏效?
* 家电补贴、消费券的局限性:不增加收入的刺激是“透支储蓄”,08年4万亿政策的经验教训。
17:03 - 21:11 | 房地产的未来:需求未消失,只是被抑制
* 老百姓不是不买房,购房需求仍在
*
* 东部房价已现回暖信号,修复开发商信用成关键。
21:11 - 27:50 | 人口结构迷思:老龄化并非经济增长减速主因
* 为什么徐高不认为人口红利消失?关于年轻人与人力资本的几组数据
27:50 - 34:53 | 政策博弈:投资拉动还是去产能陷阱?
* “两害相权取其轻”:房地产与基建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拉动作用
*
* 为什么可以接受低回报基建投资?但需警惕资源浪费与债务风险。
34:53 - 44:06 | 救房企=救经济?普惠性纾困的逻辑与争议
* 房企救不救、怎么救?成立“地产纾困基金”能否破解融资荒与烂尾楼困局?
44:06 - 55:48 | 2025经济展望:政策定调与新质生产力崛起
* 两会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加码预期,以及AI、新能源等供给端亮点如何重塑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信心。
55:48 - 01:08:57 | 作为经济学家的使命感与写作计划
* 徐高谈经济学者的使命,经济学是科学
* 透露新书计划:解码中国“基建狂魔”的商业模式与增长逻辑。
【制作团队 】
出品人:朱虹
本期策划:姜艺萍 孙冰洁 岳嘉
后期制作:筝源华夏
视觉设计:赵妍
运营推广:孙冰洁
【在这里找到我们】
欢迎在小宇宙、中信书院app以及其他播客平台收听「知本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下载中信书院app
关注视频号“中信书院”参与互动
扫码可加入知本论听友群
✨【商务合作/嘉宾推荐】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中信书院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大家独立思考,谨慎决策。对依据或使用本播客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主播及节目嘉宾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或部分转载、发表及引用本播客任何内容。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Disenchant
5个月前
英国
22
多请徐高老师呀!
播客笔记:
中国宏观经济当前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是由人的支出、经济主体的支出欲望加上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购买力】所合并而成的。实际上,在市场上表现为购买行为的这种东西才叫有效需求。
所以有效需求的背后有一个很强的约束,就是购买力。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全社会总购买力要通过收入分配结构分配到不同的经济主体那里。如果在分配过程中出现了错配,即,有支出意愿或有支出愿望的经济主体缺购买力,而有购买力的经济主体缺支出意愿,就形成了支出意愿与购买力的错配。
核心来说,一定是把全社会里面的相当部分的收入转移分配给了那些缺支出意愿的经济主体,才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一定是把某些收入配置给了那些不消费的、只做投资的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而且是不受居民偏好约束或不受到居民约束的企业。如果过多收入流向它们,就会形成它们支出意愿不足。因为如果它们投资太多,投资回报率降到很低的水平,抑制其支出意愿。这时即使它们有购买力,也不愿意支出了,从而导致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总结:有效需求不足一定是个【收入分配问题】,一定是产生于全社会的总收入没有充分地流向有无限支出意愿的消费者。
中国与日本低欲望社会并不相似: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更多的是其经济低迷的结果,而非原因。
而中国目前的低迷,更多还是收入分配结构的问题。不是大家不愿意享受更好的消费,而是因为现在的收入压力大且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乐观,对消费形成了很强的约束。
但另一方面,企业部门的购买力很大,但这一部分收入很难转移给消费者,变成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收入和支出意愿的错配)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上策(实践难度大):
把国有企业部门的资产向社保去划转(全民持股),充实每个人的社保。比如花10万亿国有企业净资本到社保基金中,产生的投资收益约每年1.5万亿,把这些收益给那1.5亿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极低收入阶层,充入他们的社保个人账户,让他们享受到资产回报带给他们的收入增加。
关于目前的一些措施:
发放消费券等消费补贴,效果有限,规模小。增加居民消费意愿来带动消费,这种做法一定是以降低居民的储蓄、甚至说增加部分居民的债务为代价而实现的,它的可持续性有限的。
所以根本上还是应该增加居民收入,无论是当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预期。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社会财富分配到个人手中的财富减少,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不仅能缓解内需不足,还能刺激企业产能的充分利用,从而加快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速度,对提升经济增速和人民群众福利具有正面效果。
关于中国人口红利:
人口结构从来都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数据分析来看,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而经济增长的变化更为迅速和复杂。
另外,人力资本中,人的质量很重要。如果把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考虑进来,人根本不是中国经济当前主要的增长约束。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中策:
刺激投资,创造需求。但问题在于,现在已经投资过剩了,投资回报率已经很低了。这个时候还要通过投资去创造需求,必然要接受更低的投资回报率。
那这样的投资会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确实会,但它好过通过去产能带来的有效需求收缩。只能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那房地产行业为什么在去库存?
恒大作为一个前车之鉴,地产行业确实存在债务风险。从2021年到现在,地产开发商面临融资紧缩,地产的需求也就是销售被抑制住了。但看商品房销售数据会发现,实际上大家不是不买房,而是不敢买期房。
目前的房屋过剩只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需求被抑制的反常现象。大家还是对住更大更好的房子有需求的,只是现在不敢买房。未来,开发商信用风险明显下降后,需求还是会释放出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理解到底做对了什么非常重要。比如,如何理解中国的基建狂魔:
地方政府在搞基建,比如地铁项目,本身是不挣钱的。但地方政府拥有土地,而土地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基建水平的社会效益。所以,可以通过卖地来变现,至少部分变现基建投资的社会效益。
所以在中国,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地方政府借钱搞基建,这个基建项目本身不挣钱,但基建项目有社会效益,地方政府再通过卖地(土地财政)来变现基建投资的社会效益,然后再偿还之前搞基建借的钱。
所以,在项目层面,比如看地铁公司的财务报表,投资回报率远远覆盖不了。但是在政府层面算大账,这个账就算平了,甚至还盈利了。所以中国有这一套地方政府借助房地产和土地财政来经营城市的商业模式,导致在中国搞基建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事情。而我们靠这个商业模式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羡慕的基建狂魔。
屹而智之
5个月前
江苏
13
对房价的预测有点太乐观了,现在年轻人的叙事已经不一样了

星火燎原回头望
5个月前
广东
12
37:07 不敢买还是没钱买想清楚再回答吧。经济学家工资还是太高了,阶层还是太高了。何不食肉糜。

喇叭里的掰透
5个月前
上海
9
我女儿都知道徐首席,播客里卧虎藏龙啊
思维的碎片
4个月前
河南
5
支持房地产是经济支柱的说法,对于嘉宾不重视人口结构和人口总量表示不理解,考虑到嘉宾为中银首席,或者这是窥视党的内部看法的一个窗口……
史地文
5个月前
北京
4
地产的解读不太对,跟开发商关系不大,是人口高峰过去了,购房需求也下来了

矛门
5个月前
江苏
3
真专家来了!!
YF_dsnI
5个月前
云南
3
问题提得很好👌🏻
xjzhou
5个月前
广东
3
对徐高教授感兴趣的,建议看看他北大的课程,中国经济宏观二十五讲,很清晰讲了收入分配导致消费不足,中国股市15年为什么有大牛市等等问题
YU_NG
5个月前
上海
2
🤣刺激消费靠吹呗,吹完牛喝西北风

桃花巧克力
5个月前
广东
2
44:58 “救开发商”有点无语🙄
Brown_MqB5
5个月前
未知
2
国家能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就预示着之前的大放水政策是行不通的。大基建和房地产确实是拉动了GDP,但是,让有钱人来投资,增加投资信心,深耕实业,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可能,才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GF_cXkD
4个月前
北京
2
32:38 深刻:投资回报率降低的情况下,刺激基建是浪费吗?是,不过不投资基建资源还是会被浪费,对于宏观经济,资源已经在收入分配层面被浪费掉了。

八短调
5个月前
美国
1
第一次听说人口结构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
kapok_JlvH
4个月前
广东
1
不太认可,更认可温铁军的观点,救房市不救房企。

Luuuuke
4个月前
上海
1
应该追问徐首席对房价涨幅的预测具体是什么幅度?认为每年是涨1%、2%?还是会像过去20年那种幅度的暴涨?如果是前者,只是坚定了居民敢消费的信心,房产依然不值得投资,如果徐首席认为还会暴涨,那就是另外一种叙事了。
HD371132c
4个月前
四川
1
02:28 哦,赢麻了

特殊编码
4个月前
河北
1
09:15 过多流向不做消费只做投资 不受居民约束的实体
有效需求不足
K_raKe
4个月前
浙江
1
51:54 这一块不认可,大多数人不敢买房是因为付不起首付而不是担心烂尾
MiaCHiu
4个月前
广东
0
很开心主播能邀请到徐高教授座谈,我关注徐教授很长时间了,在早期完整听过徐教授在北大的金融课程。徐教授的学术精神高山仰止,大部分观点我表示认同,包括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层面应加大财政支出等,但有一个问题想在此探讨,目前中国房产问题最主要的因是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吗?中间提到原因之一居民部门储蓄规模较大,这一点是否考虑到国内巨大的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