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73分钟
播放:
8,389
发布:
6个月前
简介...
我们和人类学学者袁长庚、写作者张畅,以《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为契机,聊了聊个体该怎么度过历史的变局。
【本期介绍】
近年来,个体回忆录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写作范式,从社交媒体上的个人故事分享,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再到电影和电视剧里的“个人史诗”与“私影像”创作。个体的声音从未如此重要,也从未如此复杂。
在这股风潮中,由后浪文学出版并引进的《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成了去年备受关注的一本书。作者莱亚·乌皮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学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于阿尔巴尼亚度过的童年与青少年。几乎一夜之间,国家从一个可乐都是稀缺物的乌托邦,变成了可以自由投票、人们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的社会。与此同时,工厂关闭,失业潮来临。在政府卷入“庞氏骗局”后,举国将近70%的人口濒临破产,旋即陷入内战。
尽管我们和莱亚·乌皮身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但个体在面对社会转型时的困惑、挣扎与成长,却是跨越时空的共鸣。社会环境与个人命运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二者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唯一能被确认的是个体感受。
在本期播客里,我们和人类学学者袁长庚、写作者张畅一起,从《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出发,探讨了个人在社会转型中该如何自处,个体回忆录在当下流行的原因,以及“短历史”视角的重要性。有时候,越接近当下的历史,反而越显得陌生。我们需要保持对自己作为历史亲历者的严肃性,不忽略日常生活里的紧张与疼痛。
【本期问题青年】
袁长庚,人类学学者,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张畅,写作者,前媒体人,豆瓣ID:赫恩曼尼。最新出版小说集《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24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05:46 成长是一个缓慢揭开秘密的过程。
07:18 当人意识到自己处在历史洪流当中时,往往已经经过那段历史了。
14:40 从阿尔巴尼亚的下岗潮聊起。“失业”失去的不仅是工作,还意味着社会身份与家庭角色的瓦解与重构。
24:27 不要太轻佻地说“见证历史”,历史碾过每个人身上的疼痛感是具体而真实的。
30:26 身处“特权阶层”,莱亚·乌皮在书写回忆录时会有视角上的遮蔽性吗?
38:15 割裂的社会中,存在共通的困境吗?
48:32 相比于历史人物的自传,最近几年流行的个体回忆录,在写作范式和价值取向上有何区别?
52:56 今天,年轻人对于宏大叙事有着本能上的拒绝。
55:18 从文字到影像,如何看待国内的个体回忆录创作?
01:00:25 袁长庚认为,很多非虚构作者都太“聪明”了,缺少愿意干“脏活”的人。
01:05:43 我们为何需要「短历史」?越接近当下,历史反而越显得陌生
【本期音乐】
Salento - René Aubry
Amnésie - René Aubry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本期介绍】
近年来,个体回忆录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写作范式,从社交媒体上的个人故事分享,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再到电影和电视剧里的“个人史诗”与“私影像”创作。个体的声音从未如此重要,也从未如此复杂。
在这股风潮中,由后浪文学出版并引进的《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成了去年备受关注的一本书。作者莱亚·乌皮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学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于阿尔巴尼亚度过的童年与青少年。几乎一夜之间,国家从一个可乐都是稀缺物的乌托邦,变成了可以自由投票、人们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的社会。与此同时,工厂关闭,失业潮来临。在政府卷入“庞氏骗局”后,举国将近70%的人口濒临破产,旋即陷入内战。
尽管我们和莱亚·乌皮身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但个体在面对社会转型时的困惑、挣扎与成长,却是跨越时空的共鸣。社会环境与个人命运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二者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唯一能被确认的是个体感受。
在本期播客里,我们和人类学学者袁长庚、写作者张畅一起,从《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出发,探讨了个人在社会转型中该如何自处,个体回忆录在当下流行的原因,以及“短历史”视角的重要性。有时候,越接近当下的历史,反而越显得陌生。我们需要保持对自己作为历史亲历者的严肃性,不忽略日常生活里的紧张与疼痛。
【本期问题青年】
袁长庚,人类学学者,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张畅,写作者,前媒体人,豆瓣ID:赫恩曼尼。最新出版小说集《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24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05:46 成长是一个缓慢揭开秘密的过程。
07:18 当人意识到自己处在历史洪流当中时,往往已经经过那段历史了。
14:40 从阿尔巴尼亚的下岗潮聊起。“失业”失去的不仅是工作,还意味着社会身份与家庭角色的瓦解与重构。
24:27 不要太轻佻地说“见证历史”,历史碾过每个人身上的疼痛感是具体而真实的。
30:26 身处“特权阶层”,莱亚·乌皮在书写回忆录时会有视角上的遮蔽性吗?
38:15 割裂的社会中,存在共通的困境吗?
48:32 相比于历史人物的自传,最近几年流行的个体回忆录,在写作范式和价值取向上有何区别?
52:56 今天,年轻人对于宏大叙事有着本能上的拒绝。
55:18 从文字到影像,如何看待国内的个体回忆录创作?
01:00:25 袁长庚认为,很多非虚构作者都太“聪明”了,缺少愿意干“脏活”的人。
01:05:43 我们为何需要「短历史」?越接近当下,历史反而越显得陌生
【本期音乐】
Salento - René Aubry
Amnésie - René Aubry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阳少-
6个月前
广东
5
勘误:1. 我在介绍时说莱亚·乌皮全家因为内战去了英国,这个说法不够准确。他们一家人先是分开了,妈妈带着弟弟逃去了意大利,爸爸奶奶和莱亚乌皮留在了阿尔巴尼亚,后来乌皮去了罗马读大学,然后才到了英国;2.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登上了京东图书年度榜单,而非豆瓣图书年度榜单。
她连线
6个月前
北京
4
41:59 有道理!不过,我有时候觉得,碎片化很好,碎片化有细节,有真实,有人的生活图景。宏大叙事太沉重,背不动。
雲念
6个月前
未知
3
48:39 忠诚自己的局限性
totolala
6个月前
德国
3
阿尔巴尼亚的权贵阶层。
EMMA_MA
6个月前
广东
2
25:0124:46 呜呜呜,分享的超级好

弗朗鸡丝
6个月前
上海
2
封面是《再见列宁》🥹

某戴同学
6个月前
天津
1
25:21 当身处历史、身处变革之中,我们的感受可能只是日常生活
Sherry_Being
6个月前
上海
1
45:55 同行与袁老师做的决定,我仅对我自己有一个伦理上的要求
Yue_XCR9
6个月前
北京
1
19:03 特别喜欢漫长的季节里面的那首诗,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前尚不知情

洞穴里的荒原兔
5个月前
广东
1
感谢真诚的分享
杨超越小号
5个月前
北京
1
28:50 袁老师真的讲的太好了 有机会去云大见面请教
程凱
6个月前
上海
0
来了

Charles_AI
6个月前
广西
0
19:37 有点空洞哎

dddd0401
6个月前
广东
0
23:25 面试流程化和标准化,能尽量减少个人主观判断,这是全社会组织性系统提升的表现。 我更愿意用是否匹配来解读找工作很难的情况,至于为什么无法匹配,认知、需求、供给都可能是问题。

勇士将
6个月前
广东
0
44:31 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是应该的吗?为啥一定要是共识呢,百花齐放不是更好嘛~
杨超越小号
5个月前
北京
0
18:54 喜欢这个老师讲话的逻辑
杨超越小号
5个月前
北京
0
20:47 魏明毅 静寂工人

十栗
6个月前
美国
0
12:44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