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节目我们读《重燃文学之火:在阅读课上思考自我与社会》,作者大卫·丹比。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和电子媒体时代,文学还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吗?沉迷电子媒体的人还可能爱上阅读吗?人文教育在当下究竟还有没有必要?不读书的人如果开始读书,会发生什么?


《纽约客》记者大卫·丹比为了寻觅这些问题的答案,用两年时间,驻扎在3所美国高中的文学课堂上,记录了老师们如何温柔地敲破学生们的保护壳,引领他们进入充满道德困境、意外事件、金钱、亲情、失去和死亡的文学世界。也记录了孩子们如何在尴尬和困惑中逐步进入文学文本,思考世界和人性的复杂,也摸索自己究竟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文学课上阅读的,是赫胥黎、奥威尔、黑塞、冯内古特、陀思妥耶夫斯基、贝克特的作品,涵盖了自由、身份、权威、技术、娱乐、梦想、死亡、集权、战争等与自我和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呈现出让文学照进生活的诸多可能性。


大卫·丹比(1943-),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和前影评人。代表作《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你会听到:

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简介。

2、想要阅读这本书的理由和契机。

3、如何看待文学课老师们所做的工作?在当下“重燃文学之火”还有可能吗?

4、精彩片段分享。

5、做节目至今,对文学、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过改变吗?“全球文科倒闭潮”会动摇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吗?


片头曲:上天桥

片尾曲:Avicii - Wake Me Up


主播:超哥 / 星光 / 大壹



主播...
杨大壹
文化有限的超哥
星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pyinnnn
3个月前 马来西亚
5
马来西亚的听众来报道!听了你们的两年,这起才惊觉这档节目已经6年了。非常谢谢你们的这档节目,让我重拾阅读的兴趣。透过你们的分享,我接触了猴杯、流俗地(很谢谢你们的推介,本大马人后知后觉去看了这本书,非常喜爱,听了这一期的节目三次了,每次听再对照回书本的内容又有不同的想法和思考)、也开始接触经典的文学。若没有你们的分享,我想我没办法在茫茫书海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本。
kzsy
3个月前 重庆
6
1:26:10 一如既往的喜欢超哥言谈中的真实和诚恳!
林夕婷
3个月前 江苏
6
1:32:12 我永远相信阅读是有力量的,但我也相信它不是唯一有力量的。“不读书不不足以了解人生,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书是指引,路在脚下。内心困惑或许能靠书解决,但现实生活需要用手创造。 另外,每当我抱着功利之心心浮气躁去阅读时,我总是会想到以前看过的一个关于阅读的比喻。大意是读书就像竹篮打水,看似是一场空,但竹篮本身会经历一次次水的洗涤而变得越来越洁净。
绿毛水怪嘛
3个月前 北京
6
阅读有必要吗?看到这个问题时,阅读就悄然开始了。阅,是由看而进入内在的无声检阅,从当下穿越过往抵达未来;读,是从说而进入外在的有声旅途,无数的声音构建无数种故事被构建和讲述的可能。 阅读的必要性恰恰在于此:带有对于阅读本身觉知的过程是对个体生命可能性的探索和共情之旅。 每一种阅读从这个角度说,是我们借助于阅读对象离开自我,又重回自我的过程,这是一种自我拓展和抵达他者的过程,有了阅读,我们成为未来的我们,通过觉察当下的内容,从而理解过往,让未来呈现一种层次丰富的未来场景。 有多少个体,就有多少种阅读的可能性。找到自我阅读个性的人,也找到了自己。
芬奇
3个月前 法国
6
1:23:05 是啊!从我发现「文化有限」开始,就很羡慕三位主播的读书小组,也庆幸三位一起坚持做这档博客节目,把你们的阅读体验和三人的交流与更多人分享。
芬奇
3个月前 法国
6
1:23:05 是啊!从我发现「文化有限」开始,就很羡慕三位主播的读书小组,也庆幸三位一起坚持做这档博客节目,把你们的阅读体验和三人的交流与更多人分享。
枫桥夜泊a
3个月前 黑龙江
7
阅读文学作品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会偶尔让我们试着讲一节课。我们特别积极准备,老师就会给我们介绍一些延展关联阅读书目。好在家长也特别支持我们阅读。家里有一个爸爸的书柜,里面有很多文学书籍。我和哥哥可以随便看。我们小城还有一个图书馆,也可以借阅书籍。生物课上偷读《桃花扇》被老师没收。求语文老师就可以要回来。现在有了网络,但是网络可以成为阅读的辅助啊。家里的孩子即便有网络,仍然每天有段时间进行阅读。还是分人吧。还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吧。从小每天有阅读,而且阅读给予充分的快乐。长大了还是会习惯于阅读。身边朋友家的孩子,也因为和我家孩子玩得好,相互影响,都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家里是男孩子,但是,他的阅读书目很广。他喜欢火车,喜欢科技类书籍,但是文学类哲学类历史类书籍也没少看。
辛夷_y
3个月前 内蒙古
7
1:31:50 读书是为了掂量和考虑👍
谁偷了我Nevaeh的名
3个月前 北京
8
这期简直太及时雨了!作为国际学校的英文文学老师,我最近正好在为下学期的文学课读物做筹备规划。感谢文化有限,节目提供了很多思路,假期正好看一看这本,希望对自己对学生都有帮助!
孙太阳_GSLU
3个月前 天津
10
我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听文化有限,并且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有自信了,心也更加沉静了,之前晚上会失眠,现在每天我睡前看一会书,睡得特别安稳。自信的来源是当和一些人聊天时,总是会出现和书里相关的事情,仿佛自己懂得多了(因为我之前读书很少)。阅读是一个好习惯,现在后悔没有早早的开始,不过珍惜当下,现在也不晚
水果味_Ojd9
3个月前 湖南
12
早~还上七天班就解放啦!
大力强
3个月前 云南
12
可以独自一人,不需要选择时间,地点,对环境要求也低的,高质量的,长效的,快乐,除了阅读,就是创作了。真的并不多。贫穷也可以如此心灵富足,也就阅读了。
昕昕昕昕酱
3个月前 上海
13
1:22:55 完全同意“人格”不一定非要通过阅读文学才能塑造🙌!但今天站反方:文学,或者说文字,作为一个传播媒介还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比如对心理的充分描写。(以下是一个成年故事未成年人谨慎阅读)我刚谈恋爱的时候,跟对象聊起对异性身体的认知,发现通过“看文”建立的认知和通过“看片”而建立的认知真叫一个大相径庭。即使我不是男人,但我知道不同刺激带来的“感受”;而我对象,知道的更像是不同刺激带来的“反应”。最终“对账”的时候就发现,我甚至知道一些他不知道的细节,而他绝无可能从真实的人身上得到那样外显的“表达”🤔🤔🤔。
森罗暮扉
3个月前 四川
15
《打开心智》里说,快乐没有贵贱之分,但对人的情绪健康和成长性而言,的确有高低之分。阅读的必要性就在这里,它能带给我们更持久的快乐,或许阅读也像“竹篮打水一场空”那样,读完之后总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不记得,但至少竹篮被洗干净了而不至于积满灰尘。同时也给大家推荐《知更鸟》,读完以后也能让人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
郭珊婷
3个月前 福建
17
一早听到超哥响亮的问候,心情倍倍爽
杨大壹
3个月前 北京
21
🎁欢迎你留言说说听这集节目的感受,或者你认为阅读的必要性是什么,我们会从评论区选出 5 位朋友送上《重燃文学之火》纸质书一本,截止到 1 月 26 日有效。 📚下周二,我们会一起聊孙立天《康熙的红票》,祝你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小崔同学
3个月前 广西
22
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有意识地去阅读各种书。我还记得第一次坐在家乡的山坡上读《穆斯林的葬礼》,伴随着日落,那玉船付之一炬,我哭了很久。那种痛是我对文学的启蒙。后来,我非常喜欢语文,一直在读书。这样的广泛阅读激发了我的表达欲,我时常在语文课上踊跃发言,我的语文老师也给我们课堂前15分钟,作为自由分享环节(感谢她包容我的超时)。这种自由阅读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最终高考语文142分,位列全省前三。后来,在北京的一次读书见面会上,我问韩少功老师:“高考作文感觉好像戴着镣铐跳舞,很不自由,模版化公式流水线的写作感觉没有意义”。他笑道:“有什么事情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吗?”算起来,今年是我听文化有限的第五年,文化有限陪伴我从一个稚嫩的本科生到如今的研究生,我跟着三位老师读了很多书。我始终相信阅读和文学的力量,我喜欢读到写在心坎上的文字的那种震颤,喜欢他人经验与我相同的那种共鸣。文学、阅读在拓宽我生命的宽度,在我有限的年岁,见证了好多好多不同的人生。
清瘦似梅
3个月前 山东
24
1:19:58 “灵魂主要是由父母、朋友、敌人,你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文化和社区,你关心的工作和崇拜的神明构成的,灵魂从你享受的满足和爱好,遭受的失落和痛苦,听的音乐,看的戏剧、电影和电视,以及让你更加完整的大自然中浮现而出。”
大猫乒乓
3个月前 江苏
27
26:56 这里也挺有启发的,美国孩子这种小组讨论,情景演绎,论文答辩的学习方式可能我们在大学才有,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思考组织创造能力
小新老师
3个月前 江苏
28
AI总结效果(仅供参考) 1.大卫丹比选择了三所不同背景的美国高中,通过观察创新的教学方式,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现状。 2. 高中生进行数码戒断实验时,32名学生中仅3人选择读书,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数字设备的深度依赖。 3. 智能手机时代,美国青少年抑郁率明显上升,中国学生群体占抑郁症患者的50%,与网络即时满足和社交焦虑有关。 4. 通过持续性的深度阅读,主播们的阅读速度从每小时30-40页提升到70-80页,同时与听众建立了良好互动。 00:00:03 探讨美国高中文学教育的多元实践 《重燃文学之火》记录了纽约客影评人大卫丹比在三所不同背景美国高中的文学课旁听经历。这三所学校包括教育水平较高的比肯高中、富裕区的马马罗内克高中,以及以移民学生为主的希尔豪斯高中。书中展示了创新的教学方式,如学生与经典对话、角色扮演等,体现了从强制性教学到因材施教的转变过程,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现状。 00:21:10 播客主持人谈对文学课的认知与期待 主持人分享了对《重燃文学之火》这本书的阅读缘由和思考。他们认为文学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通过播客这个媒介,让更多听众参与讨论和交流。同时探讨了中美教育体系中文学教育的差异,美国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而中国的语文课则是综合性的。他们对美国高中阅读课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表示出浓厚兴趣。 00:31:30 古诗词课堂中的朗诵美学体验 通过一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歌教学,讲述了老师如何带领学生从朗诵入手,通过阴阳顿错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美、文字美和格律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打开了通向文学的大门。这种学习体验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比如游子吟这首诗在日后求学经历中引发的情感共鸣。 00:42:10 数字戒断实验下的学生反应 一位高中老师进行了数码戒断实验,要求学生两天内不使用任何数字设备,包括社交媒体、电视、音乐等。32名学生中仅有三人选择用读书填充时间。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焦虑不安的状态,难以应对没有数字设备的生活。这些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的反应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数字设备的深度依赖,以及在面对无聊和社交压力时过度依赖科技产品的现象。 00:53:45 网络时代下的专注力与大脑健康 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逐渐失去了独处和静坐的能力。研究显示美国青少年的抑郁率在智能手机出现后明显上升。而在中国,学生群体占抑郁症患者的50%,其中中小学生占23-25%。这种现象与网络带来的即时满足、社交焦虑以及人们无法应对无聊和负面情绪等因素有关。大脑需要在工作和休息状态之间切换,而持续的信息刺激会影响大脑机能。 01:04:31 十五岁学生的生命价值思考 李昂老师的语文课上,学生们讨论了人生目标的意义。从研读《1984》《美丽新世界》等作品开始,学生们展开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亚当和乔丹对希尔维亚·普拉斯的讨论尤为精彩,他们认为知道为什么而活未必能让人更好地生活。这种课堂讨论不仅体现了阅读对学生的启发,也展示了他们如何将文本与生活建立连接,探讨生死等重大问题。 01:16:24 六年播客路:文学阅读带来的连接与成长 三位主播回顾了六年播客历程,分享了文学阅读带来的变化。通过持续性的深度阅读,他们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连接,也与听众建立了良好互动。主播提到每年要读50-80本书,阅读速度从每小时30-40页提升到70-80页。他们认为播客是理想的分享媒介,能让一本书得到充分讨论。节目不仅是学习小组,也逐渐成为公共选书人的角色。 01:27:04 阅读的困惑与意义探讨 主播探讨了阅读带来的两大困扰:一是文艺批评标准的复杂性,不同时代有不同准则,衡量角度多样,难以建立统一标准;二是质疑阅读对人的实际影响。通过阅读《重燃文学之火》获得新的启示,认识到分享阅读是一种社会责任。最后引用培根的话,强调阅读的本质不是为了反驳或交谈,而是为了掂量和考虑。
清瘦似梅
3个月前 山东
116
作为一个一直有阅读习惯的人,我对文学有莫大的信心,别的不说,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就像取之不竭的宝藏,它能一直给予,随着年龄阅历认知的变化,对该书的阅读体验也会不断改变。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我第一次读时觉得很辛苦,看那些大段大段的对话常有佶屈聱牙之感,但几年之后重读却沉浸其中,那种大气磅礴的语言气质,对众多人物的生动刻画,通过对话对宗教、哲学、心理学的广博展现……无一不带来一种殿堂级的阅读快感。 我对文学的信心就在于:人本质是孤独的,但终生都在对抗这种孤独和虚无,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文学是其中最有效、最方便、最低成本的一种,不是文学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文学,因此总会有人阅读,因此文学必不会死。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