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萎缩性胃炎,是不是胃缩小了?
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在我国非常常见,人群中患病率高达20%以上,也就是随便找五个人,就有一个患上萎缩性胃炎。此病主要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导致胃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简单地说,把胃比做你家的屋子,得了萎缩性胃炎,就好比你屋子里的墙砖墙纸或者地砖少了几片,房子的居住面积可是一寸不少的哦。
哪些原因可导致萎缩性胃炎?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不可不防,那有哪些原因让我们不知不觉得了这个毛病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名鼎鼎的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又没有根除细菌者几乎都会发生慢性胃炎,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群进展成胃黏膜萎缩甚至肠化。
此外,吸烟、过量酒精摄入、高盐饮食、遗传因素也是一部分常见病因。
什么是“肠化”?
所谓肠化,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
举个例子,课堂上的孩子们是胃黏膜腺体,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爆发了流感,课堂上出现部分学生缺席,这叫“萎缩”,经过对病因的治疗,很多“萎缩”是可以逆转的,但随着班级氛围越来越差,缺席孩子越来越多,有一天你惊讶地发现,课堂上坐着一些不良青年,他们不学习,反而影响秩序,这就叫“肠化”,或者说是大肠化生,这就比较难对付了。
已有“萎缩”和“肠化”该怎么办?
肠化生是常见的胃黏膜病变,大可不必谈之色变。对已经患上“萎缩”和“肠化”的人群,虽不是什么“绝症”,但也要提高警惕。
首先,定期的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必不可少。对于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需2年—3年接收一次内镜检查,而重度萎缩及合并“大肠化生”者应每年完成一次胃镜检查。
其次,大家需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作为世界公认的胃癌第一类致病原,根除细菌可极大延缓癌前病变进展,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再次,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能改善病情进展。如戒烟戒酒、减少或避免高盐饮食、腌制油炸食品,改善饮食结构。多项国内研究表明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维生素、叶酸及微量元素硒,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状态,减少肿瘤发生风险。
最后,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着不错的临床疗效。国内报道显示某些草药提取物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并逆转癌前病变,中西医相结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着独特优势。
虽说现在很多检验项目,比如胃蛋白酶原测定、胃泌素17测定以及众多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警示疾病的发生进展,但目前胃镜检查依然是诊断慢性胃炎的唯一“金标准”。当然大家也不必对胃镜检查过于焦虑,目前的检查技术及无痛内镜的普及,已经带来更舒适的体验和更精确的诊断。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