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73分钟
播放:
6.78万
发布:
4天前
简介...
♾️ 大家好,欢迎来到「无人知晓」,我是孟岩。
认识韦青老师,是因为在《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这本书的附录里,我看到了一篇他的读后感。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一本书的读后感可以比书本身还要精彩。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读后感可以写得如此认真,如此动人。
从那一刻起,我就在期待,有机会能和韦青老师坐下来,聊聊 AI、聊聊技术,也聊聊人心。
这次,我们聊了五个多小时。中途去了两次卫生间,但都没有想暂停的念头。
我们聊了很多看似很大的问题:工程师的初心、技术的力量、组织的心力、AI 的未来。也聊到了很多小到不能再小的东西:一个人的觉悟、一次转念、一个瞬间的清醒,以及,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里,我们怎样继续活得像一个人。
和韦青老师的对谈,让我再次确认一件事——
决定一个人、一家公司,甚至一个时代走向的,往往不是那些喧哗的、显眼的、热闹的东西,而是那些沉默的、被忽略的、但极其关键的力量。
那些在台下、在背后、在水面之下的地方,很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角。
愿这期节目,能陪你在某个时刻慢下来,看见一点平常看不见的,听见一点平常听不见的,遇见那个沉默却重要的自己。
🔗 官网地址
youzhiyouxing.cn
💬 本期嘉宾
韦青: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 时间戳
04:18 工程师的初心与持守:想、能、应、可、已、正、将
10:38 创造的三个阶段:为了结果 → 为了表达 → 存在本身就是答案
16:07 微软的文化转型与如何面对错误:从 Know-it-all 到 Learn-it-all,从犯错到纠偏
35:53 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在巨变的时代,追求考满分是危险的
48:45 沉默的主角:大部分公司不会奖励埋种子的人,只会奖励收获结果的人
53:39 反向思维与随机:世界以正弦波变化,但我们的行动要做余弦波
61:16 文字有神明:毁掉一个文明,只需要毁掉它的语言体系
88:33 科学迷信:在充满了人类末日论的世界,如何能够产生人类的未来?
108:13 信息过载时代与媒介按摩:当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专注度免费让渡出去
121:04 中场休息 ⏸
137:30 异常值的价值:当机器寻找回归,人类需要创造的是偏差
145:05 信息文明时代的生存方式:辨别出自己最重要的护城河,然后将其余的一切都开源
169:48 「韦青,你这辈子一定要找明师,不要去找名师」
186:06 AI 会让世界更分化,还是更平权?一场未完成的讨论
202:44 「宇宙可以不关心人类,但人类不能不关心自己」
220:50 中场休息 ⏸
230:52 潘多拉的魔盒与物极必反:如果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去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240:03 地球生态圈:失控的生态最终只会反噬所有人,包括既得利益者
245:09 涌现、放松、和谐、自举:不动之动,乃生生不息之动
265:59 当春天的土壤冒出第一丝绿芽的时候,你我,还能不能感到一丝欣喜?
☁️ 猜你想搜
05:39 书籍:《所有工具都是锤子》
11:50 书籍:The Creative Act: A Way of Being,相关播客:E39 孟岩对话重轻:创作过于重要,以至于不能认真对待
16:48 指插画师Manu Cornet创作的科技大厂梗图,见下图——
17:34 人物: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微软现任CEO
19:59 人物:史蒂芬·辛诺夫斯基(Steven Sinofsky),微软前Windows部门负责人
20:20 人物:雷·奥兹(Ray Ozzie),微软前首席软件架构师。节目中提及的文章:Internet Services Disruption
24:50 书籍:《创新者的窘境》
26:53 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一种「只看当前,不管过去」的随机过程模型,用来描述下一步状态只由当前状态决定(无记忆性质)的系统。
27:17 书籍:《终身成长》
31:28「周虽旧邦,其命为新。」出自《尚书·大诰》,意为:周虽是古老的国家,却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
37:53「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
38:04 此处引用的原文如下,出自丹麦科学家、诗人皮特·海因(Piet Hein)的短诗Grooks:
The road to wisdom?
— Well, it's plain and simple to express:
Err and err and err again.
But less and less and less.
45:20「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大学》,讲修身的次第关系:先明白什么时候该停止,才能坚定;心定才能安静;心静才能安稳;安稳才能深思;深思才能有所收获。
46:0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概括求知与修身的五个步骤:广泛学习、认真提问、谨慎思考、清晰辨别、踏实行之。
46:35 书籍:《刷新》(Hit Refresh),作者萨提亚·纳德拉
52:08 反向思维:查理·芒格常用的思考方法,通过反过来提问(比如如何失败)来更清晰地避免关键错误、看清问题本质。
54:24 正弦波/余弦波:一种周期性上下波动的数学曲线,两者波形本质一样,唯一差别是相位差 90 度(π/2)。一个达到峰值的同时,另一个正好通过零点。
58:14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训练神经网络的核心算法
67:59 书籍:《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相关播客:E30 让奇迹发生
72:24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 维特根斯坦晚期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核心概念,认为语言不是固定规则的工具,而是依赖情境、用法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游戏。
75:02 文章:We must build AI for people; not to be a person.
75:59「于哉世人,明明为妖,而以为美」 出自《聊斋志异·画皮》
77:29 梅西会议(Macy Conferences): 1946–1953年围绕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提出的控制论(Cybernetics)举办的系列跨学科会议,被视为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的早期源头。
79:06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意指名称不改变事物的本质。
79:14 指月:该比喻出自佛经《维摩诘经》《楞伽经》等,意指语言与教法只是指向真理的「手指」,真正的目标是「月亮」般的实相本身,而非指头或文字。
85:00 电影:《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片中仿生人死前独白如下——
92:09 书籍:《雪崩》
92:17 播客节目: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与《雪崩》作者尼尔·斯蒂芬森的对话
102:47 演讲:理查德·费曼197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演讲:Cargo Cult Science
107:27 唯识学(Yogācāra): 佛教重要思想体系,主张「万法唯识」,即世界是由心识活动所呈现;重点不是否定外界,而是强调「认识结构决定我们所见的世界」。相关作品:《成唯识论》
128:22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160:53 唯名论(Nominalism): 中世纪哲学立场,主张「共相」(Universal,如人性、美、红色)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只是我们给一类事物起的名字;世界只有具体事物(殊相,Particular)真实存在。
161:14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该原则反对把抽象的「共相」当成真实存在的独立实体(entity),强调能不用复杂解释,就别乱加新东西。
167:39 人择世界(Anthropic World): 我们之所以观测到现在的宇宙,是因为只有在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下,观察者(人类)才可能出现;因此我们看到的世界带有「因为我们能存在所以它看起来是这样」的选择偏差。
167:39 中观(Mesoscopic):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一个中间尺度。物理学中指那些规模比宏观系统小,但又比原子/分子体系大很多的系统,其行为可能既不完全遵循宏观规律,也无法单纯以单个原子/分子模型解释。
186:57 书籍:Tools and Weapons
201:24 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 由塔勒布提出。平均斯坦中事物围绕平均值小幅波动(如身高),极端斯坦中少数极端事件主导全局(如财富)。
248:4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道德经》。做学问要不断增加知识,而修身悟道却要不断去除多余、接近本真。
258:56 自举(bootstrapping):借用计算机中boot up(自我启动)的概念,指人先借助机器力量完成一次启动,再通过人与机器的反复协作持续升级自己的自我强化循环。
🧠 韦青智库
◼ 想能应可已正将
想:我想不想做?(动机与意愿)
能:我能不能做?(资源与能力)
应:我应不应该做?(伦理与道德)
可:我可不可以做?(法律与制度)
已:已发生、已沉淀的技术债与历史包袱
正:正在做的事
将:未来能做什么,取决于「已 + 正」
◼ 三错法
纲领:认错,知错,改错
* 认错:默认我可能错了,是学习的起点
* 知错:在复杂系统中,必须依赖机器发现错误位置
* 改错:由人指挥机器一起修正与迭代
做法:奖一偏,防二错,罚多错
* 奖一偏:奖励新偏差、新探索、新尝试
* 防二错: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 罚多错:大量且重大的错误必须处罚(难点是如何定义多错)
◼ 五信论
信息:宇宙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信息是第一性资源
信仰:在结果未出现前仍愿意行动
信心: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把握
信任:别人愿意把事交给你做
信誉:由知行合一积累,是信任的基础
◼ 四句「歪诗」
知止定静安虑得,想能应可已正将,念念不忘初常本,终身学问思辨行。
◼ SCBIG
S, System Thinking(系统思维)
C, Critical Thinking(审辩思维)
B, Bayes Thinking(贝叶斯思维)
I, Inversion Thinking(反向思维)
G, 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
🎵
Amaksi-Midnight Flash
FAM-Land Of Forgotten Dreams
Roie Shpigler-Clarity
Marco Martini-Gardens Against Time
David Rux-Aurora
🫳 创作者们
主播 孟岩 @有知有行
后期 柯霖 @顺带一提
制作 有知有行
* 关于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是一档由孟岩主理的播客。每期都会邀请一位好友(或自己)来做客。至于更新频率、嘉宾选择、每期主题,就如同这个名字一样,无人知晓。
孟岩和他的伙伴们还打造了一款帮助普通人投资的产品「有知有行」,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 关于有知有行
有知有行成立于 2020 年,目前在陪伴投资者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投资,下场实操。凭借在投资领域的良好口碑,有知有行在初创阶段已与一大批忠实用户同行。未来我们希望成为一家财富管理公司,不仅帮助投资者学习投资,也能让大家在有知有行安心交易,踏实赚钱。
欢迎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有知有行」下载我们的 App
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主持人及嘉宾对投资相关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提醒您对相关内容请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独立评估,依据或使用相关内容所造成的后果由您独自承担。
感谢您对本播客原创内容的青睐。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播客所述内容,请注明出处。转载前请与有知有行联系并取得同意。
认识韦青老师,是因为在《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这本书的附录里,我看到了一篇他的读后感。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一本书的读后感可以比书本身还要精彩。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读后感可以写得如此认真,如此动人。
从那一刻起,我就在期待,有机会能和韦青老师坐下来,聊聊 AI、聊聊技术,也聊聊人心。
这次,我们聊了五个多小时。中途去了两次卫生间,但都没有想暂停的念头。
我们聊了很多看似很大的问题:工程师的初心、技术的力量、组织的心力、AI 的未来。也聊到了很多小到不能再小的东西:一个人的觉悟、一次转念、一个瞬间的清醒,以及,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里,我们怎样继续活得像一个人。
和韦青老师的对谈,让我再次确认一件事——
决定一个人、一家公司,甚至一个时代走向的,往往不是那些喧哗的、显眼的、热闹的东西,而是那些沉默的、被忽略的、但极其关键的力量。
那些在台下、在背后、在水面之下的地方,很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角。
愿这期节目,能陪你在某个时刻慢下来,看见一点平常看不见的,听见一点平常听不见的,遇见那个沉默却重要的自己。
🔗 官网地址
youzhiyouxing.cn
💬 本期嘉宾
韦青: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 时间戳
04:18 工程师的初心与持守:想、能、应、可、已、正、将
10:38 创造的三个阶段:为了结果 → 为了表达 → 存在本身就是答案
16:07 微软的文化转型与如何面对错误:从 Know-it-all 到 Learn-it-all,从犯错到纠偏
35:53 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在巨变的时代,追求考满分是危险的
48:45 沉默的主角:大部分公司不会奖励埋种子的人,只会奖励收获结果的人
53:39 反向思维与随机:世界以正弦波变化,但我们的行动要做余弦波
61:16 文字有神明:毁掉一个文明,只需要毁掉它的语言体系
88:33 科学迷信:在充满了人类末日论的世界,如何能够产生人类的未来?
108:13 信息过载时代与媒介按摩:当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专注度免费让渡出去
121:04 中场休息 ⏸
137:30 异常值的价值:当机器寻找回归,人类需要创造的是偏差
145:05 信息文明时代的生存方式:辨别出自己最重要的护城河,然后将其余的一切都开源
169:48 「韦青,你这辈子一定要找明师,不要去找名师」
186:06 AI 会让世界更分化,还是更平权?一场未完成的讨论
202:44 「宇宙可以不关心人类,但人类不能不关心自己」
220:50 中场休息 ⏸
230:52 潘多拉的魔盒与物极必反:如果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去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240:03 地球生态圈:失控的生态最终只会反噬所有人,包括既得利益者
245:09 涌现、放松、和谐、自举:不动之动,乃生生不息之动
265:59 当春天的土壤冒出第一丝绿芽的时候,你我,还能不能感到一丝欣喜?
☁️ 猜你想搜
05:39 书籍:《所有工具都是锤子》
11:50 书籍:The Creative Act: A Way of Being,相关播客:E39 孟岩对话重轻:创作过于重要,以至于不能认真对待
16:48 指插画师Manu Cornet创作的科技大厂梗图,见下图——
17:34 人物: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微软现任CEO
19:59 人物:史蒂芬·辛诺夫斯基(Steven Sinofsky),微软前Windows部门负责人
20:20 人物:雷·奥兹(Ray Ozzie),微软前首席软件架构师。节目中提及的文章:Internet Services Disruption
24:50 书籍:《创新者的窘境》
26:53 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一种「只看当前,不管过去」的随机过程模型,用来描述下一步状态只由当前状态决定(无记忆性质)的系统。
27:17 书籍:《终身成长》
31:28「周虽旧邦,其命为新。」出自《尚书·大诰》,意为:周虽是古老的国家,却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
37:53「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
38:04 此处引用的原文如下,出自丹麦科学家、诗人皮特·海因(Piet Hein)的短诗Grooks:
The road to wisdom?
— Well, it's plain and simple to express:
Err and err and err again.
But less and less and less.
45:20「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大学》,讲修身的次第关系:先明白什么时候该停止,才能坚定;心定才能安静;心静才能安稳;安稳才能深思;深思才能有所收获。
46:0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概括求知与修身的五个步骤:广泛学习、认真提问、谨慎思考、清晰辨别、踏实行之。
46:35 书籍:《刷新》(Hit Refresh),作者萨提亚·纳德拉
52:08 反向思维:查理·芒格常用的思考方法,通过反过来提问(比如如何失败)来更清晰地避免关键错误、看清问题本质。
54:24 正弦波/余弦波:一种周期性上下波动的数学曲线,两者波形本质一样,唯一差别是相位差 90 度(π/2)。一个达到峰值的同时,另一个正好通过零点。
58:14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训练神经网络的核心算法
67:59 书籍:《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相关播客:E30 让奇迹发生
72:24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 维特根斯坦晚期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核心概念,认为语言不是固定规则的工具,而是依赖情境、用法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游戏。
75:02 文章:We must build AI for people; not to be a person.
75:59「于哉世人,明明为妖,而以为美」 出自《聊斋志异·画皮》
77:29 梅西会议(Macy Conferences): 1946–1953年围绕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提出的控制论(Cybernetics)举办的系列跨学科会议,被视为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的早期源头。
79:06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意指名称不改变事物的本质。
79:14 指月:该比喻出自佛经《维摩诘经》《楞伽经》等,意指语言与教法只是指向真理的「手指」,真正的目标是「月亮」般的实相本身,而非指头或文字。
85:00 电影:《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片中仿生人死前独白如下——
92:09 书籍:《雪崩》
92:17 播客节目: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与《雪崩》作者尼尔·斯蒂芬森的对话
102:47 演讲:理查德·费曼197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演讲:Cargo Cult Science
107:27 唯识学(Yogācāra): 佛教重要思想体系,主张「万法唯识」,即世界是由心识活动所呈现;重点不是否定外界,而是强调「认识结构决定我们所见的世界」。相关作品:《成唯识论》
128:22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160:53 唯名论(Nominalism): 中世纪哲学立场,主张「共相」(Universal,如人性、美、红色)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只是我们给一类事物起的名字;世界只有具体事物(殊相,Particular)真实存在。
161:14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该原则反对把抽象的「共相」当成真实存在的独立实体(entity),强调能不用复杂解释,就别乱加新东西。
167:39 人择世界(Anthropic World): 我们之所以观测到现在的宇宙,是因为只有在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下,观察者(人类)才可能出现;因此我们看到的世界带有「因为我们能存在所以它看起来是这样」的选择偏差。
167:39 中观(Mesoscopic):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一个中间尺度。物理学中指那些规模比宏观系统小,但又比原子/分子体系大很多的系统,其行为可能既不完全遵循宏观规律,也无法单纯以单个原子/分子模型解释。
186:57 书籍:Tools and Weapons
201:24 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 由塔勒布提出。平均斯坦中事物围绕平均值小幅波动(如身高),极端斯坦中少数极端事件主导全局(如财富)。
248:4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道德经》。做学问要不断增加知识,而修身悟道却要不断去除多余、接近本真。
258:56 自举(bootstrapping):借用计算机中boot up(自我启动)的概念,指人先借助机器力量完成一次启动,再通过人与机器的反复协作持续升级自己的自我强化循环。
🧠 韦青智库
◼ 想能应可已正将
想:我想不想做?(动机与意愿)
能:我能不能做?(资源与能力)
应:我应不应该做?(伦理与道德)
可:我可不可以做?(法律与制度)
已:已发生、已沉淀的技术债与历史包袱
正:正在做的事
将:未来能做什么,取决于「已 + 正」
◼ 三错法
纲领:认错,知错,改错
* 认错:默认我可能错了,是学习的起点
* 知错:在复杂系统中,必须依赖机器发现错误位置
* 改错:由人指挥机器一起修正与迭代
做法:奖一偏,防二错,罚多错
* 奖一偏:奖励新偏差、新探索、新尝试
* 防二错: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 罚多错:大量且重大的错误必须处罚(难点是如何定义多错)
◼ 五信论
信息:宇宙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信息是第一性资源
信仰:在结果未出现前仍愿意行动
信心: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把握
信任:别人愿意把事交给你做
信誉:由知行合一积累,是信任的基础
◼ 四句「歪诗」
知止定静安虑得,想能应可已正将,念念不忘初常本,终身学问思辨行。
◼ SCBIG
S, System Thinking(系统思维)
C, Critical Thinking(审辩思维)
B, Bayes Thinking(贝叶斯思维)
I, Inversion Thinking(反向思维)
G, 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
🎵
Amaksi-Midnight Flash
FAM-Land Of Forgotten Dreams
Roie Shpigler-Clarity
Marco Martini-Gardens Against Time
David Rux-Aurora
🫳 创作者们
主播 孟岩 @有知有行
后期 柯霖 @顺带一提
制作 有知有行
* 关于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是一档由孟岩主理的播客。每期都会邀请一位好友(或自己)来做客。至于更新频率、嘉宾选择、每期主题,就如同这个名字一样,无人知晓。
孟岩和他的伙伴们还打造了一款帮助普通人投资的产品「有知有行」,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 关于有知有行
有知有行成立于 2020 年,目前在陪伴投资者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投资,下场实操。凭借在投资领域的良好口碑,有知有行在初创阶段已与一大批忠实用户同行。未来我们希望成为一家财富管理公司,不仅帮助投资者学习投资,也能让大家在有知有行安心交易,踏实赚钱。
欢迎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有知有行」下载我们的 App
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主持人及嘉宾对投资相关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提醒您对相关内容请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独立评估,依据或使用相关内容所造成的后果由您独自承担。
感谢您对本播客原创内容的青睐。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播客所述内容,请注明出处。转载前请与有知有行联系并取得同意。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刹住灵魂那束光
4天前
广东
347
时长让我想到,朝廷的赈灾粮终于下来了!
2斤细胞核
4天前
广东
129
四个半小时,不敢相信眼睛了~
星星废话多
4天前
北京
118
我和柯霖听&制作这期的心路历程——
我一开始:哇哦 智慧的海洋!好幸福!我来咯!!!(纵身一跃(我学学学
我三小时后:知识在我平滑的大脑上毫无阻力地滑过🤡
我最后:请问...我是来到天界了吗?
柯霖:
纠结-扭曲-生气-无奈-平静-放弃(如其所是)
我俩的共同结论:
不能苦自己,让听众也来真实感受这一切吧!👍🏻
兰亭_Candice
3天前
北京
89
听孟岩的播客于我而言,是平均值不是异值,但这期的嘉宾韦青是我今年最大的异值
我知道孟岩不喜欢有人发笔记,可这一集我没法不做笔记。酣畅淋漓的4小时,两次厕所的暂停,有醍醐灌顶的疗效。请允许我把我今日的数字轨迹扔进这篇博客的留言里,看看又会产生怎样的异值
我会分两部分发出,一部分是韦青的工具箱,一部分是我认为对我有极大启发的。这一篇是韦青的工具箱
一、韦青的工具箱
1.总格言——Hit Refresh
知止定静安虑得——获取知识
想能应可已正将——思考决策
念念不忘初常本——做事原则
终生学问思辨行——做人原则
2.知识获取——知止定静安虑得
☘️释义
《大学》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学习两分法
- Study:学习固有的知识,study the knowledge
- Learn:从经验和教训中学习,learn from doing and mistake
- Wisdom=error error error, but less less less
- 这年头最不缺的是答案,缺得是相信和执行
- 听到不等于学到,学到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知识不等于智慧
- 不能迷恋标准答案,时代在变,知识在快速老化,只有极少数第一性原理的基本知识不会变
-
☘️知识的三个层次
- 怎么做:knowledge of doing
- 系统论:knowledge of knowing
- 本体论:knowledge of being
☘️创造的三个层面
- 为了结果和绩效的创造,收听量、阅读量、订阅量、收入、影响力等
- 为了表达和立言,想表达某种观点、看法和价值观
- 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3.思考决策——想能应可已正将
☘️释义:
- 想:一切的前提,起心动念最初的缘起,你想不想做
- 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搭建能力的桥梁,你能不能做
- 应:从人文角度做伦理学和价值观的判断,你应不应该做
- 可:是否符合法律和法规,你可不可以做
- 已正将:由过去出发捋时间线,考量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宏观微观考量,延伸至未来
☘️错误三分法
- 认错、知错、改错,把精力放在知错和改错上,放在纠偏上
- 不知道不寒碜,不去学才寒碜;犯错不寒碜,不改才寒碜
- 奖一过(新的偏差),防二错(不贰过),罚多错(3次以上)
- 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 我从来没有失败过,我只是不断证明此路不通
☘️信息文明的五信论
信息文明时代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互相叠加和补充
- 1)信息——信息是重要的
- 2)信仰——没法衡量,当这件事还没向你证明它是对得时候,你愿意做
- 3)信心——如果没有信仰,很难产生
- 4)信任——人是不可能得到信任的,除非你有信誉
- 5)信誉——信誉源于行动,察其言观其行省其心,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SCBIG五字诀
- S:Sytem Thinking,系统性思维
- C:SCritical Thinking,审辨性思维,审问之,思辨之
- B:Bayesian Thinking,贝叶斯定理,强调通过先验概率、似然概率和后验概率的动态更新来处理不确定性,强 修正,也就是“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 I:Inverse Thinking,逆向思维
- G:Growth mindset,成长性思维,周期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得做沉默的主角。当你看世界是sin函数,你做事就得是cosin函数
-梁爽
4天前
广东
57
这个时代不需要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相信点什么,然后去执行、去做。
HD783148s
4天前
广东
55
哇塞,这一期应该是孟岩最长的一期播客了吧
2026躺平中
4天前
湖南
48
今天离职了,这期是我的礼物🎁感恩
空笛晚
4天前
河南
36
09:21 “想能应可,已正将”结构思考小清单
想:一切的前提,起心动念最初的缘起。
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搭建能力的桥梁。
应可:从人文的角度做伦理学的判断。
已正将:由过去出发捋时间线,包括宏观微观考量,延伸至未来。
V快
4天前
上海
32
来了来了,真想留着过年听(*^ω^*)
景艳_t5dc
4天前
北京
27
好激动
明天给外孙做被子,边做边听,太开心了😂😂😂
蛋挞蛋挞大蛋挞
4天前
上海
26
2:06:37 这个自律石头我一直在用,屏幕使用时间确实健康很多,还很好坚持,竟然和小宇宙是一家的(惊讶
眼里有光的azure
4天前
上海
23
我有习惯记录#今日份击中我的话💓。这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这句:「一切像是春季的初芽,微不足道,势不可挡。」#今日份击中我的话 2020.07.18
Elynn的向上之路
4天前
云南
23
看到无人知晓更新:哇塞“年更”博主更新了!🤩
看到简介:嗯……应该是很有收获知识很丰富的一期!
看到时长:……好的,我将收藏然后等一个合适的时间段聆听。
是思如吖
4天前
四川
20
04:48 认同,最值钱的是自己的东西,是谁也夺不走的东西,是自己想用随时可以调用的东西。
Blairyyy
4天前
安徽
20
46:21
知止定静安虑得,
想能应可已正将,
念念不忘初常本,
终身学问思辨行。
三文鱼贝果
3天前
美国
18
09:25 决策维度「想能应可已正将」
想:一切的前提
能:理想与实现之间的能力
应:道德伦理层面
可:法律法规层面
已正将:站在时间轴上思考
陈keep
4天前
山东
17
59:24 一直期待着无人知晓更新,我也更新了:离开了工作17年的大厂,我力排众议,没有选择去总部平台岗“养老”,而是选择了小而美的企业从头开始。压抑17年的环境如同持续低烧,看似能忍受,实则正缓慢消耗我所有的热情与活力。
感谢《无人之晓》,感谢《知行小酒馆》,让我有勇气离开有毒的环境。
兰亭_Candice
3天前
北京
16
听孟岩的播客于我而言,是平均值不是异值,但这期的嘉宾韦青是我今年最大的异值
我知道孟岩不喜欢有人发笔记,可这一集我没法不做笔记。酣畅淋漓的4小时,两次厕所的暂停,有醍醐灌顶的疗效。请允许我把我今日的数字轨迹扔进这篇博客的留言里,看看又会产生怎样的异值
我会分两部分发出,一部分是韦青的工具箱,一部分是我认为对我有极大启发的。这一篇是我觉得极其有收获的
二、其他特别值得记录的
1.头衔不重要,自己的技能更实在
☘️头衔和职称是别人给的,别人能给也可以拿走。职业技能和知识学习是自己可以选的,谁也拿不走,可随时调用
☘️这个时代不需要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相信点什么,然后去执行、去做
☘️很多事情,看不见的那一半才是真正正在发生的事情,等像冰山的尖儿一样漏出水面的时候其实游戏已经结束了
☘️种-根-茎-叶-花-果,我们只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大部分公司甚至家庭都不会奖励播种的人,也不会奖励耕地和浇水的人,工业文明的绩效主义都在奖励开花结果的人。但很多时候沉默的才是主角
2.人应该学习“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本质就是多元一次线性代数➡️矩阵➡️微积分➡️概率论(是和否,回归线,密度函数)
☘️初始化尽量无偏和随机:尽量没有特征,探索各个维度的错误,具备纠偏能力,不能陷入“本地最优解”,而是要思考“全局最优解”,但最好要考虑“全局最无解”,所有维度都无法识别。一切以永远到达不了反向纠偏为核心,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也许未来会出现“AI神教”,或毁灭,或沉湎沉浮,最终奉其为神
☘️成功的工程师=拯救世人的情怀+无尽旺盛的追求+坚定信仰的支撑
☘️人类社会的管理,第一理当是先纠偏,第二个你别真当这事儿能100%纠偏。科学从来不讲究正确,不追求权威,科学的结论永远等待被证伪和推翻。也许当你爬上珠穆朗峰的山顶,会发现科学、神学、哲学都在山顶等着你
3.语言头上有神明,说文解字无比重要
☘️Large Language Model不应该翻译成“大语言模型”,而应该翻译成“大文字模型”;Android不应该翻译成”安卓”,而应该是“仿生”;Robot不应该翻译成“机器人”,而应该是“机器苦力”;Science fiction不应该翻译成“科幻小说”,而应该是“虚构类科学作品”
☘️不要只得玫瑰之名不知玫瑰之芬芳,也就是佛家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4.21世纪人类需要共同探索的命题是NBIC
-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
- 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
-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 Cognition technology,认知技术
☘️你没法骑马找马,你得下马找马,I的进步得通过NBC的突破
5.AI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不确定,臣服于跪拜于新路德主义???
- 第二阶段,没听懂?沉迷于AI
- 第三阶段,AI for Science,用于科学探索——机器赋能,I为NBC的突破服务
- 第四阶段,AI for Science, 用于反观认识自身——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6.信息过载和知识平权的时代,注意力很宝贵
☘️精神食粮被工业化之后,每个人都会经过肥胖症的阶段——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和知识平权的时代,就是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人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人是一定会有缺陷的,人是以缺陷为美的,人是以提供异常值为价值,人从来不是以提供回归值为价值的
7.如何提高自己的异常值?
☘️工业文明时代你只要成为制定标准的人就行了,但信息文明时代是开源的,你得为自己发声。不能分享的就不要分享,不是不能分享的一定要多多分享。如若不提供异常值,就永远停留在“本地最优解”,错过“全局最优解”,更不会得到“全局最无解”
☘️不要臣服跪拜于新路德主义,要把自己的数字足迹放进去,用自己的异常值改变下一步的前进方向,让它转向你认为的未来,永远探索前人尚未探索之地,多往内走。记住:你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星辰!
- 拒绝被推送的任何消息,只能接受主动去搜寻的消息
- 出门找师傅,冲出去找默默无闻的“明师”,而不是“名师”。Title不重要,懂门道最重要。但是“明师”要靠缘分,也可以找历经沧桑的失败者
- 多坐几次绿皮火车,多修炼几条孙悟空的毫毛,多准备几根具备孙悟空一切意愿、想法、习惯、价值观的毫毛,以魔法打败魔法,机器打败机器
- 向外求:咖啡厅里都在讨论父母身体、孩子教育、自己的身体和事业,已经够多了
- 向内求:过“拳打卧牛之地”的极简生活,不再听名相,“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因人因事因地制宜
- 自我觉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手指是帮着你指月亮的,但只停留在手指,手指毁了,月亮也丢了
joy-7
3天前
重庆
15
其实昨天我已用二倍速匆匆听完了这期与韦青老师的对谈,还在评论区留下了只言片语,却只算是囫囵吞枣,没能细品其中深意。总觉得这样优质的内容,不该如此潦草带过,便想着今天沉下心来重新细听一遍。
重听过程中,好几次都忍不住心头一震,那种“原来有人和我想的一样”的共鸣,比初次聆听时更为强烈。尤其想到孟岩老师那期《够与多》,更是精准戳中了我这些年的生活底色——我本是爱漂亮的女孩子,刚毕业时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早年物质匮乏带来的匮乏感,让我拼命买各种“证明自己”的东西:宝格丽的项链、LV的包,总觉得拥有得越多,越能填补内心的空缺。可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跟着项目四海为家,频繁搬换地点的日子里,那些曾经珍视的奢侈品,反倒成了累赘。打包时的沉重、搬运时的小心翼翼、闲置时的愧疚,让我慢慢开始反思:我真的需要这些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如今的我早已是坚定的极简主义者,断舍离后才发现,真正能支撑自己的,从来不是外在的物质堆砌。
我感觉自己的感悟和孟岩老师不谋而合——减少物质的冗余,才能腾出空间安放内心的清晰;剥离欲望的裹挟,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份共鸣,或许和我们同为计算机从业者有关?懂那些对着代码、模型死磕到深夜的执着,懂技术人对“本质”的偏执追求;又或许和都有佛学相关的联结有关?能get到“指月之指”里那份不执着于表象的通透。而孟岩老师一贯倡导的长期主义,更让我深有同感。
而这期播客里的诸多观点,更像一把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近期的诸多困境。韦青老师的“想能应可已正将”七字箴言,点醒了我在技术深耕和管理转型间的摇摆——原来做决策前,该先问自己“想不想做”“应不应该做”,而非只纠结“能不能成”;“世界是正弦波,行动要做余弦波”的比喻,化解了我对年关忙碌的焦虑——行业有周期,工作有起伏,不必跟着喧嚣起伏,不如在忙碌中保持清醒,在沉淀中积蓄力量;还有“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卸下了我作为工程师“必须完美”的包袱,原来团队迭代和算法优化一样,都是在试错中逼近最优解。四个多小时的播客,没有鸡血的口号,没有速成的秘诀,却像一位老友在身边促膝长谈,把技术人的困惑、时代的变局、内心的坚守,都聊得通透又温暖。
尤其让我有感而发的,是孟岩老师提到的微软曾经“管理者互相拿枪指着对方”的管理模式,这让我极其不赞同。作为算法工程师,我深知团队的核心凝聚力从来不是“制衡”,而是“同心”。我始终坚信,管理者最该传递的理念是“我们是伙伴,不是对手”。这让我想起阿德勒对待患者的故事:当患者情绪失控殴打他时,他没有站在“治疗者”的高处说“我该怎么帮你”,也没有纠结“你要我怎么做”,而是温和地说“让我们一起想想这个办法,怎样去解决”。那个“我们”,正是打破对立、凝聚合力的关键。在团队里,我也一直践行着这份“伙伴思维”,更以长期主义的视角培养团队——算法攻坚时,我们是并肩破局的战友,不急于求成,而是深耕根本;遇到分歧时,我们是坦诚沟通的同伴,聚焦长期价值而非短期争议;即便出现失误,我们也会以“一起复盘、共同改进”的心态面对,而非互相指责。这种氛围下,团队少了内耗,多了默契,连攻克技术难题的效率都事半功倍。
播客中谈及的宏大命题,也让我对“终身成长”有了更深的体悟。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技术迭代、行业变革从未停歇,固守过往的经验只会被时代淘汰。而孟岩老师和韦青老师的对话,恰如一场关于成长的启示——真正的终身成长,正是长期主义的延伸,不是盲目追逐热点,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在试错中学习,在反思中沉淀。就像历史学中评判事物的双重标准:有些选择在当下看似“错误”,站在未来的视角回望,却可能是引领突破的关键。这提醒我,作为技术管理者,既要立足当下解决实际问题,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允许团队进行“无明确答案”的探索,包容那些看似“偏离正轨”的尝试。毕竟,伟大的创新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在长期主义的坚守中,于持续学习、不断试错里自然涌现的。
感谢孟岩老师的播客,让我在兵荒马乱的年关前,有了一段与自己深度对话的时光。或许同频的共鸣从不需要刻意解释,无论是共同的行业底色、相似的精神追求,还是对“够”与“简”的认同,亦或是对长期主义的坚守,《无人知晓》始终是治愈压力的良方。
最后,祝有知有行越来越好,我会一直支持你们。
六层楼先生
3天前
北京
14
这个时长真的只是看到就让人欣喜,统计下来,我每周用在听播客的时间也就5个来小时,所以顿时觉得接下来的一周有着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