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


「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



本期内容合作:君妈妈


用心生活,投身孩子教育的学习者

在医生/法律工作者/作家/心理咨询师/家庭婚姻咨询师角色中切换

尝试将医学、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学上,与很多孩子一同成长的“妈妈”



本期关键字:内在小孩、内在父母、匮乏感、情感连接

本期音乐:

Maddi Jane-Secrets 

L'Orchestra Numerique-Italian Aria 


客收听提示:


-养育是通往自我的道路

-独特性决定多样性

-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互动

-让孩子成为自己;我们要先成为自己。

-处理情绪情感的模式经由家族代际遗传

-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形成“匮乏感”?

-匮乏感是让我们感受不到幸福的实力捧哏





聊到养育,我们很容易想要寻找方法。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工具书,有很多“教你怎么说”、“教你怎么做”的模式套路;却很少有人告诉你,作为父母,作为孩子,作为一个人:“你是谁?你需要什么样的关爱和呵护?”也不会有人在旁边为你加油打气:“你是好的,你是值得的。”


这像极了小时候坐在课堂里学习千百种公式算法的我。无从获悉公式背后的逻辑、来历和成因,到头来即使死记硬背的刷题,换个思路、换种题型也就什么都不会了。


那些教你应该如何养育孩子的工具书,很像蹩脚的老师。根本不知道你的孩子是谁,你是谁,也不在乎你的故事是什么?


天底下,哪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人的独特性决定了世界的多样性。


养育不应该是照搬别人的模板来困囿、框定、束缚、局限和控制自己的孩子。我们担忧孩子的未来,可能是我们不够信任自己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我们愤怒孩子的不可控,可能是我们对自己头脑认知太过认同;我们焦虑孩子的与人不同,可能是我们太代入外来的价值眼光。


请相信自己的本自俱足,请找到内心的宁静,真实的爱和智慧就在你的内在小孩中。


你还记得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那个原初的样子吗?


刚出生时,新生的状态是如此美好、完整、准确。最后,这个婴儿能长成什么样子,是既无法被我们左右,却又冥冥中被命运做了很好安排的英雄之旅。


当我们有力量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所谓的人生困境已经解决一大半了。


君妈妈谈到生育第二个孩子的经历时,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女儿来到我的生命中让我特别激动。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二胎妈妈、一个学了十多年心理学的咨询师,我好开心。有一张全新的白纸可以让我好好的涂写了。但是,就在我从护士手中接过她的一刹那,她的啼哭声让我瞬间清醒。”


每个婴儿都已经自带生命的密码,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一张白纸。仅仅出生两个小时,她就会因为温度的变化、感知的异同,激发出自己的个体需求和表达需求的方式,完全不被妈妈左右。”


“她,已经按照意识和本能,展开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我有一个很主观的认为:养育是一个父母去探索自我,互动陪伴的过程;从孩子身上,从关系当中,从共同养育的其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由此,整合自己的不同人格面向,并把这个自我完善的经历展现给孩子看到。


孩子能在与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积极的生活态度,模仿你自我探索的行为,了解生活的多面性,接受人生的无常,并去适应改变带来的失控感


最终,成为一个学成上岗的船长,掌舵自己的船,扬帆远行。


对于孩子,我们是模板;之于我们,孩子是什么呢?也许是很巧或很不巧获得的一个自我探索的契机,这是孩子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原因。


让孩子成为自己;我们要先成为自己。


在法院担任咨询工作的君妈妈回顾了每一个她帮助拯救过的孩子。她告诉我,有的孩子外向热情,有的内向敏感,有的学业优秀,有的爱好广泛;但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凄凄惨惨,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得到认可。


那些愤怒、绝望、反控制的行为是在告诉我们:“你知道吗,我很努力;你能给我时间吗?你能给我支持吗?”


反抗、回避、伤害、破坏等等行为背后是孩子深层潜意识对外在否定做出的本能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如此真实,却常常被当作叛逆、任性、不懂事,被镇压、忽略、鄙视。


渐渐地,关系的互动变成了一个人头脑和情感的互动模式。生活中,家长、师长、批判的声音内化为头脑认知中的“内在父母”;本身的真实需求、情绪感受、本能反应则化身为“内在小孩”潜藏在内心深处,如如不动。


“内在小孩”只会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时才会作出应激反应。


我们交流情感的模式会经由家族代际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模式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被认知到或发掘出来。在做情感交流的时候,这样的模式便会现身,让我们关闭认知,作出本能的回应


关系中,我们互为镜子,照见彼此的匮乏


“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即使你在长大以后,无数次通过自己的各种方法去满足它,仍然会觉得很匮乏。好像,永远没有办法满足那个需求。”


人与人的互动不应该停留在言语的认知层面。情感的交流,情绪的接纳带来的是深层的连接和情感的满足。这种情感上的深层连接正是家庭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每个孩子都带着人性的弱点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不仅不能去回避、唾弃人性中的阴暗面,还要去挖掘它,看见它,整合它。


从家庭习得的情感连接模式让人在整合自己这条人生旅途中,始终坚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力的、是被支持的。


相反,匮乏感则导致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产生对金钱、资源、时间的过度需求和依赖,造成拖延症,抑郁焦虑,让人即使物质多么丰盈也依然感受不到幸福。


生存环境、教育系统、普世价值,无时无刻不在拽着我们,试图让我们脱离那个去感受自己情绪情感的连接。


学术成就、丰盛物质、闪耀标签,这些被无意或有意地戴在我们头上的桂冠却很可能无一例外地在我们即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的时候被统统摘下。


在那个即将离开的时刻,有多少人是真的在想着“我要东山再起,下一辈子再创辉煌?”


人生是一个又一个很片刻的回忆组成的。


我能想象在我离世的时候,一定会想起的是那些与其他人曾经有过的情感交流的瞬间,那些瞬间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虚此行。


通过关系的互动,我们常常能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


觉知内在小孩、满足ta的需求,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新的认知,建构更为健康的思维模式。


内在小孩是如如不动、本自俱足的。


也许,那个完整的内在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瓦解,那些灵魂碎片也一一丢失。但人性的光辉就在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找寻各种方法让我们坚持活下去。


相信你的内在小孩,ta能保护你,帮助你找到灵魂的碎片,完整自己。


和君妈妈的相遇和邀请她聊天一样,都是那么一气呵成,直言不讳。没有过多的互捧,也没有太多的消耗。在越来越深入的谈话中,我开始理解她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自我崩塌”“不破不立”


这些通过自我探索和解析获得的智慧帮助她成为心理咨询师,帮助她作为法律工作者,接纳那些被生活放弃的孩子。除了将这个英雄之旅的起起伏伏写在公众号上,她还将出版自己的新书《在家里,看见爱》。


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希望能有机会读完整本书,再请君妈妈回来聊聊一些别的话题。她的书和她的人一样,在一个安全和抱持的文字环境中,我细细品味的是自己的完整和内心的宁静。



家长如同一面镜子

如果自身澄澈,

孩子就能照见清晰的自己   




心理咨询师 |君妈妈



以上,

欢迎收听

主播...
照见合作社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