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柴米油盐诗酒花」通过对谈,联结遇见的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日常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







播客收听提示


-生命中,每一个经历都不惘然

-被赋予的标签容易产生自我认知的偏差

-“上班度日如年,下班生龙活虎”

-不安全感来自于对存在的意义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才会发光

-人生意义极为个体,开放自己的感知和信念才能听到那个声音

-Emilie Wapnick提出多重潜能者的概念



本期嘉宾

Yuying


从小就对多啦A梦那什么都有的神奇口袋羡慕不已。

最近疫情足不出户,不过不影响在家盘春天盼夏天。

正在饶有兴致地学习食物保存收藏、鲜花绿植养护、物品消毒等生活常识,认真琢磨胡萝卜、土豆、洋葱的花式美味料理。

还有搓搓手准备试验新的蜡烛玩法,哗啦啦地书写记录,慢悠悠地享受每日艾灸、按摩、静心的时刻。


正在酝酿一个「灵感创作圈」线上小组,在这里可以安全自在地跟随灵感而创作,探索自己的创作周期与风格。同时长期运营「月亮圈MoonCycle」线上小组,是一个借着连接自然四季、月亮周期、月经周期去探索自己内在生命韵律的女性觉知生活体验项目。


公众号:eightypercent

小红书:Yuying的灵感乐园





Yuying的签名只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自己,“一个精灵”。


这很符合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们在一个社群活动里结识;她的欢脱,自在,温暖和随心流动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当具象地介绍自己时,她却觉得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一方面,希望大家用一些标签快速了解我;但另一方面,我的内部又时常感到很混乱。有一些内在的声音在批评我,不够专注,没有产出;好奇心爆棚,不接地气。”


这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标签来定义自己?是某种身份?某个工作?自己处于的某个阶段?还是某个爱好?


禁锢在主流价值框架里,我们可能默认自己需要找到唯一的任务,使命,或者价值;需要找到一件最擅长的事情去耕耘;需要为了实用放弃掉有趣;需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这样的价值观会产生很多困惑。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天赋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办?如果我有很多的兴趣和爱好,不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就一事无成吗?为什么那些走在自我实现道路上的人,看上去并没有劳苦愁深?为什么我一级一级地升级打怪,达成目标,依然觉得虚无茫然


在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Yuying研究生读的专业是哲学,在瑜伽公司做着课程产品经理的工作;经历着上班的时候度日如年,下班恢复生龙活虎的日常生活;在身心成长的领域,满足自己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我的内在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对内在的觉知让她下定决心去探索真正能让自己鲜活起来的生活。“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是不是意味着也是某种天赋?”


在回顾过去几年我们所做过的事,得到的收获时,我们发现没有一件事情是白做的,没有一个经历没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从学习这个维度来理解生活,比起用ta人的经验,我们更倾向于通过亲身经历,联结ta人,自由创作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


对于我来说,要找到自己是谁的答案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知道自己是谁,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目标以及符合自身的人生方向。


在寻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打压和质疑。


这些“你到底在做什么?的眼光,是人们对“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感到愤怒和失望的外在投射


“为什么你就能勇敢地允许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在我们的文化里,“与人不同”常常会让人感到孤独,没有目标,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当我们还在对自己的身份和特征存疑的时候,已经有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写出了一本叫做《没定性是种优势》的书;这本书被Yuying戏称为“高阶双子座指南”。


作者Emilie Wapnick 提出了多重潜能者的概念。她同时是作家,艺术家,网站Puttylike的创始人,还会写代码会做生意会玩乐器,但其实,她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法律。


在她的描述中,多重潜能者拥有三种“超能力”。


第一是产生创意;跨界能力强,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找到内在逻辑,并寻求创新。第二种超能力是快速学习;当多重潜力者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便会全身心投入,仔细观察,着手实践。第三种“超能力”是适应性;也就是说,如果有需要, 多重潜能者可以能变成任何角色, 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无论是和Yuying在对谈中回溯过去几年对自我的探索,还是《没定性是种优势》这本书,都给了我新的视角审视自己。


我并不靠书本和课程,而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发生,联结带来的感受和经验去体悟。灵感往往就来自于我们的对生活的观察,对经验的积累和对经验的思考。


如果我们的核心价值来自于创造力,那么就应该将注意力放在


-如何让创造力变成我们实现目标的助力;

-如何激活/唤醒创造力这部分;

-如何可以时时回到创作的状态;

-如何滋养自己,以获得灵感;

-如何轻松顺流输出表达这个部分。


我们第一次被问到“你长大之后想干什么?”可能得回溯到6岁以前。这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为的是想听听小朋友能做出哪些意想不到的回答。


比如,“我想成为科学家or宇航员”,或者“我想做一个卖冰激凌的人”,甚至是“我想当妈妈”,这样看上去很博人一笑的答案。


尽管这个问题鼓励小朋友想象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它又无形间限制了充分想象的自由。因为有人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时候,你并不被期望说出“我想做的可多着呢,大概有七八种不同的职业吧!”这样的答案。


如果我们放开自己要找到一个人生目标/一个方向/一种完美角色的困扰,大方承认自己的特点和热情,你猜猜看生命会带来什么呢?



下午14:30,房间的桌子

外面的阳光,洒满我的桌面

坐在这里,立刻和它们产生联结

此刻,我感到了自己的鲜活

感到安全,轻松,喜悦


一个精灵|Yuying




Timeline


03:40 你通常会用什么标签来介绍自己呢?

05:05 多重潜能者的身份认同过程很长且艰难

10:30 经历带来的个体经验打开对世界认知的广度

15:06 从事瑜伽公司项目经理的经历让我发现自己“穿针引线”的能力

24:55 将爱好和事业串联起来,是自由职业者的首要命题 

38:40 一定要做用逻辑工作,和人打交道的事才能获取收入吗?

44:08 “景德镇做陶艺的手艺人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结果导向价值观”

52:53 多重潜能者的四种工作模式



以上,

祝收听愉快️





主播...
照见合作社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