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這是怪正常的第028期節目。


兩位主播分別來自台灣和山西,都有多年北京生活和工作經驗,目前座標台灣。


我們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這期我們介紹一本书《必須寫下我們》,作者吳越。


10月22日,文學刊物《收穫》雜誌編輯吳越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這麼一段話:


「這一杯祝賀久美的‘製片人’先生:台上是您最好的作品,一個有想法有堅持有態度的青年藝術家。真棒的長篇處女座,《一個和四個》。」文字下面放了四張構圖不錯的照片,其中有酒杯。


照片顯示是久美成列的電影作品《一個和四個》的映後交流,製片人正是久美成列的父親,電影導演、小說家萬瑪才旦先生。


今年5月8日,53歲的萬瑪才旦去世,彼時我和Zoe正在讀他的小說作品,此前亦很喜歡他的電影。聽到消息,大為震驚。雖然和萬瑪才旦素不相識,但也很是難過,為他的英年早逝,也為受過他作品的饋贈。


陸陸續續在媒體和朋友圈看到更多關於萬瑪才旦的消息,內心卻不得平靜。我們重讀了他的小說,做了一期播客節目分享給台灣和大陸的朋友。錄制節目時,Zoe提到,她閱讀萬瑪才旦的小說,好像感覺背後有一條河流,永不間歇地、很穩定的流淌,有一種安寧感。我猜想也許和他的藏族身份有關,關於生死他們自有一套獨特的看法。


節目錄制完不久,看到了吳越的文章《有如松木:我所認識的小說家萬瑪才旦》,那是我在那段時間看到的最深情的紀念文字。吳越寫道:「萬瑪才旦先生是傑出的電影導演,是從中國青海藏地走向世界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始終在文學之中的創作者。我是一個普通的編輯。我想記錄的,僅僅是作為小說家的萬瑪才旦與我所供職的《收穫》文學雜誌自2017年以來發生關聯的一些片斷,以此微薄筆墨來完整他的品格和才華——為我心中的紀念放上一朵花。」


在文中,吳越歷數幾次和萬瑪才旦的交流,其中她對文學質地的高要求及和名人導演交流的分寸感讓我印象尤其深刻,前者體現在她兩次拒絕萬瑪才旦的小說,後者則體現在她很明確的表達中——「期刊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在炮聲隆隆中,有一條零星通訊、十分安靜的電話線,無論作者還有哪些其他的、甚或更主要的身份,我們在這條電話線裡卻只說文學的話、作品的話。電話線之外的聲音,既聽不清,也說不好。」


如她所述:其間,有「整整一年,萬瑪再沒有小說投過來。與這位作者的聯繫似乎隱入雲天。」但,為了幫助另一位青年作家索南才讓,吳越主動聯繫了萬瑪才旦——是想請他為索南才讓的作品寫評論。


吳越文中寫了萬瑪才旦的作品、他的為人、他對索南才讓的幫助與提攜,最後寫到萬瑪才旦留下的最後一篇小說《松木的清香》。


我彷彿也在她的文章中聞到了松木的清香,內心獲得了久違的平靜。


此後不久,收到她跨海寄來的新書《必須寫下我們——被寫作改變的人生》。


幾年前,朋友陳軒引薦我認識了吳越,彼時她已經從記者轉型為文學編輯,我還在記者崗上。在她所供職的《收穫》雜誌媒體群,經常看到她發來的消息。後來我也辭職,來到台灣準備寫點兒自己想寫的東西,蒙頭琢磨之際,就收到了她的這本新書。


我從中看到了她作為一個記者的成功轉型,看到她個人的成長史,從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到首席新聞記者,再到擁有靈敏嗅覺的天才捕手——視野開闊的文學編輯,這期間文學一直牽引著她。


如她所述,「忽然,我就走回了文學這條路,就像是徑直進了一個蟲洞。」其間有幾多精彩,想必你得親自體會。


前文提到他對萬瑪才旦作為一個小說家的深情,也體現在她對其他創作者的理解之同情上,無論是阮義忠的草帽、勒克萊齊奧的皮涼鞋、班宇小說女主角原型的病逝、郭爽寫給朋友的題詞,吳越都一一記在心間,最後會寫在筆端,或永遠藏在心中。


當年張悅然給她推算星盤說,「你不能總是站在人群背後。」吳越的選擇是「於是,我仍然在人群背後,但真的勇敢了那麼一些。」


為了幫助青年作家,為了這一群文學共同體,天才捕手吳越確實義無反顧,書名如熱忱的宣言:「必須寫下我們。」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微信公眾號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荒原狼振江
8个月前 山西
1
#提问,以文学之名 好的对话,是双方在高度信任基础上,托着对方往更深的潜意识里探究。 吴越在《必须写下我们》一书中,做了堪称完美的示范。 她和班宇、勒克莱齐奥、何伟、韩江、金宇澄、郭爽、叶永烈、苏童、李黎、张悦然等人对话,收集他们创作和人生的关键切片,铸成文字。对这些创作者的问题,无一不指向她自身。 如她所述,“我的那些关于身份的问题仿佛是始终的、唯一的问题,而我的受访者们毫无保留地把过去打开给我看,把他们的痛苦和裂变描述给我。” 这些都是宝贵的养分,随着不断地提问,吴越也随之成长。 从“总站在人群背后”,到“仍然在人群背后,但勇敢了那么一些”,发出如此热忱的宣言:必须写下我们。 这部书不仅是她作为《收获》编辑的八年工作小结,更是她十年记者生涯的回顾,乃至将近几十年生命的书写。 尽管只在后记《鱼刺》中隐隐提了一笔,但这根刺回马一枪,让这本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文学编辑的采访评论集,突然发生裂变,重组了所有文本。 如扉页题词,后记言之有物的致谢,书中对各位受访者的捕捉,背后不过都是深情,以文学之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