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因已到高温天气“三暑”之“末暑”,气温不会异峰突起,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古往今来,人们对处暑的期待和对丰收来临的盼望不言自明。一场秋雨一层秋,处暑是随着雨丝来的。它与夏天深情告别,和秋天撞了个满怀。温热减退,凉意渐起,处暑赋予冷热变换足够的仪式感。
处暑积蓄着安静的力量。1973年8月26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在北大诞生。这是那个年代的“超级工程”,北大人留下了共和国创建计算机事业的最早脚印,成为国家记忆里的难忘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有关方面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1969年12月,150工程正式开始。工程由北大电子仪器厂与电子部738厂、830厂及石油部、地质部、二机部共同合作。那时国际计算机软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而我国计算机事业还是初创时期,一缺资料,二缺经验,真正是白手起家。大到集成电路板,小到包裹电线的外膜,都是从无到有地生产起来。大家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不断向计算机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发。
北京大学的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始终与国家共命运,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2020年8月27日,也是处暑时节,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党委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面向未来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前后,北京大学新工科整体达到世界顶尖学科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工科发展模式,建成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新工科学术生态环境,成为世界级学术大师荟萃、各国优秀学子向往的人才聚集地,成为新理论、新方法、新系统和新应用的前沿技术创新区。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促进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溯古观今,北大学子以中国红为底色的钻研精神从未改变,也将永久传承。枕月而眠,未尝不是揽梦入怀。正值开学季,校园里又来了一批新的“北大人”,并将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许焦虑彷徨无从避免,或许枕月难眠成为常态,但一塔湖图的相伴,默默耕耘的点滴必将成为每一位北大学子最珍贵的记忆。溽暑渐消,秋意袭人。愿你我永远携热情与希望,坚定前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本期主播】
宋佳琦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Lucidity - 纯音乐
【本期节目的主题图片】
北京大学新闻网
【资料来源】
解历史、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
时长: 05:59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