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2分钟内容剧透:
由社会塑造的“母亲”刻板印象
阿鲸:
今天这期节目的初衷是想打破对“母亲”形象的刻板印象,也就是所谓“主流的妈妈”形象
我们采访了几位妈妈,想先讨论一下,在成为“妈妈”之前,大家对这个角色怀有怎样的想象?或者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
大米:
我的原生家庭给我的记忆和体验是不快乐的,所以我一度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个不婚主义者。在那个年代,不婚也就等于不育。我相信每一位女士都对“母亲”有自己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深的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她的成长环境。比如像我和我妹妹这种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一旦有一个契机成为母亲,都会豁出去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妈妈”这个“好妈妈”有一部分是社会塑造的形象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对未完成的体验的期待。如果我当妈我会给我的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夫妇双方,尤其是我,我会自律要求自己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阿鲸:
那会不会说您对您的母亲有一定的期待,但这个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您会把这种未满足的期待有意补足在下一代的身上?
大米: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对我的童年几乎没有抱怨,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特别能理解我的爸妈,特别能理解这个复杂关系里的每一个人,所以没有抱怨。但不满还是真实存在的,是在我生了孩子,他们当了姥姥姥爷之后才集中爆发的。在这种隔代抚育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我对他们做我的爸妈时没要求,但在他们做我的孩子姥姥姥爷时我是有要求的。我想这是母亲的本能,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与自己的父母决裂。我发现很多原生家庭的创伤集中爆发,都是在这个过程里
阿鲸:
那您对姥姥姥爷这个角色的期待具体是哪方面?比如对爱的付出的期待、教育理念的期待还是某一种行为的期待?
孙琳:
有很多的细节,比如说我们觉得孩子不饿不吃饭,那就不吃好了,但老人会想尽一些办法往嘴里怼。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变成一种冲突
02
由新兴观念裹挟的“正确母亲”2.0版
大米:
在那一刻我们都经历了同样的抓狂,这个抗争不仅仅是因为姥姥拼命的追着喂饭这件小事,而是这个场景把自己曾经在小时候被玩命追,被玩命控制的那个记忆给激活了
这有个大背景,就是这几年所谓身心灵的成长,包括心理学及自我疗愈概念的兴起。大家一夜之间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互联网上又输出很多完整的体系、概念,我们又被第二度洗脑,童年的不爽找到了理论依据。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真实存在,创伤也真实存在。你曾经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出于要做个好孩子的本能压抑了自己的需要。但现在这些新的概念揭开了另一个面纱,告诉你你现在的失败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创伤,告诉你真正的“好妈妈”应该是怎样的,“正确的母亲”应该是怎么样
阿鲸:
所以在这种被“高效能父母”“非暴力沟通”“原生家庭创伤”概念的裹挟下,现在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已经升级到了一个2.0版本,不仅是传统的无私奉献形象,已经迭代到要武装到头脑和心灵,武装到对孩子的教育板块
大米:
我们看似在觉醒,但只是处在一个觉醒过程中,还没有真正的觉醒。我们被一窝概念席卷而来卷进去,隔几天又被另一窝概念洗脑。这个洗脑的过程似乎又迎合了自己内在的某一种需求,你越来越相信它,然后拿这个去框这个世界
阿鲸:
现在各种理论依据和观点很多,可以供我们套用的观点更多。所以有时我们只是因为这个观点符合自己当下的需求,所以我选择使用它作为自己行为合理化的借口。就像在五一假期期间,我母亲生病住院了,她出院后才告诉我,当时我已经做好了五一规划和准备,就用不要被亲情束缚和框制,要活出自己的理论合理化了自己的行为,没回家。过后感觉自己太没责任心,没有意识到自己该担起对母亲的责任和义务,陷入矛盾之中
03
亲情观念里的责任与义务
大米:
每个人的内在简单的说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成年人的自我,一个内在受伤的小孩。每个人都在这两种心态之间被拉扯和分裂。真正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对自我负责。当你表达的时候不要去期待别人一定去按你的意愿去做
阿鲸:
在亲情关系里一定会存在什么权利和义务这种说法吗?我感觉社会声音对父母和儿女是两面安抚的状态。比如一方面社会声音对父母说父母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对儿女说你要知道父母对你好不是天经地义的,你必须要知道感恩
曾祥彬:
虽然这好像有些道德绑架,但其实是一个大系统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小朋友写作的时候,凡是涉及到母亲的话题,必须是感恩、致敬、妈妈辛苦。你不能写妈妈开心,妈妈必须是累的,不然我们要怎么去致敬呢。为什么一定要把“母亲”塑造成一个劳累和悲情的形象?在小家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致敬对象,在大家里,祖国母亲也是一个崇高的致敬对象。所以说这是一个大系统的问题
大米:
我希望向其他母亲传递的声音是:母亲要自我成长,要真正长大。只有你不是巨婴,你的孩子才不会被巨婴控制也成为巨婴,只有一个个个体的改变,才能终结大家都被捆绑,大家都不自由的整体性悲剧
阿鲸:
1. 从一个女生到一个“母亲”,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是否能清晰的感受到来自“自我”和“周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比如消费观念的变化、对自我规划的变化、在育儿过程中两性关系的变化等)以及在履行母职责任的过程中是否会以社会期待的“完美母亲”形象要求自己或者被“完美母亲”形象胁迫?
04
对抗“科学育儿”的批判性思维
孙琳:
在孩子出生之前不管如何自我建设,在出生后发生的状况都会超出你的想象空间。所以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是你眼前24小时都有一个不能自理的人型小动物,你的时间和能到达的空间被限制了,自我没有了。还有可能面临产后抑郁和母乳喂养的问题。关于母乳喂养又是一个被“科学育儿”的概念裹挟的问题。每个个体都是有自己的状况的
大米:
我的月子期间因为所谓的“科学育儿”和身边人爆发巨大的冲突,本来月子期间心理上应该是个被呵护的状态,但身边人却不停的在指责你,比如不能生气,生气后你的奶水有毒等等,大家集体审判你的育儿方式并认定你有罪。我觉得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有“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可能抵挡来自周围的声音
阿鲸:
昨天准备做母亲节选题并寻找访谈嘉宾时,孙琳姐说我们要有一个做母亲很多年的角度加入进来。因为我想聊女性在人生角色转变这个过程的感受,所以会担心做母亲很多年后女性的那个“自我”会不会已经被“母亲”这个角色驯化了,但是今天聊了这么多,感觉其实还好
大米:
我觉得不要对抗这个角色,如果你当了妈妈你就面对这个角色就好。你没办法做好所有准备再去完成转变。
孙琳:
其实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自我肯定是会坍塌的,除非你完全不管这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回报”这个逻辑是怎么建立的呢,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把这个辛苦的现状看成一种付出和牺牲,否定了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社会任务的达成,在心理上完成我是在奉献的合理化,这很匹配社会意义上对母亲的标签:付出、无私、伟大,这就对上了。从此之后这种亲子关系的模板和基本框架就形成了,所以现在很多家庭亲子关系依然很难冲破原有的逻辑,母亲也很难突破现在的身份
社会给到的很多信息从你怀孕甚至备孕开始你必须要做到怎样才能接近完美,一直到你怀孕,生下来、育儿。
阿鲸:
是的,这种“完美母亲”的焦虑已经倒逼到我们单身未婚未育女性身上了。上周我刚刚录完关于冻卵的一期节目,这种生殖焦虑已经让我开始考虑要不要以冻卵的方式保存我质量最高的卵子,就已经倒逼到这种程度了我感觉
其余剧透
42:20
具备独立的批判性能力是真正的重点
当母乳喂养被医院、专家、权威所宣扬而丧失对个体差异性的理解,那新手妈妈会处在一个怎样孤立无援的状态
46:30
一个负责任社会可能为女性提供那些选择权
选择权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给予的
55:00
关于无痛分娩的选择
无痛分娩没有得到它应该得的普及度,用一个阴谋论的猜测会不会是因为社会不允许消除生产时的惨烈度以保全“母亲”牺牲与神圣的主流形象
封建社会女性没有建立自我价值的空间,只能用生孩子来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
对自己生命的独立思考,独立意识不是某一刻获得的能力,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1:09:00
践行一种保持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跟生孩子的年龄段有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思想的成熟度
叔本华有一个论述:这个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知道了自己一生的道路(自我觉醒和觉察的一个状态)有一些会在人生的某个环节触发这种机制,哪怕是在年轻的时候做了母亲,她也会加速成长
1:15:00
在讨论“母亲”和生育的话题中,男性该怎样介入?
男性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很容易陷入一种没有生育就没有话语权的原罪中
父亲一直是参与在家庭中对孩子的直接教导中,是一个跨代际的纵向参与,而没有形成横向的冲破家庭范围的小团体
父亲们需要一个分享经验与教训的伙伴式氛围小团体
1:24:20
在生育成本如此高,不婚不育观念盛行的当下,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依然愿意成为一个母亲
对通过血缘关系实现对生命强连接的渴望
爱情的结晶
奥里亚娜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