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本期节目是我于2023年11月26日在昆明璞玉书店做线下签售时的分享,话题包括:
1:48 日本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是如何被颠覆的
11:05 精神疾病诊断中的文化霸权和身份入侵
18:45 年轻人的“发疯”是在夺回定义问题的权力
25:51 如果你“发疯”了,别自责,而是努力追问
30:30 作为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人类的自我说明书如何获取?
35:11 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者专长所在?
47:59 观众提问:在艰难的大环境里,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
51:40 观众分享:文学艺术的无用之大用
57:22 观众提问:脱离不了原生家庭又很无力怎么办?
参考内容:
《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第四章介绍了日本抑郁症公众认知的转化历史,作者亿森·沃特斯
《当精神病患开始研究自己》,日本北海道渔村的当事者研究,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Gl0E1gzAl1Pd030kQo5xg
“史蒂夫说”是创办于2015年的知名泛心理学播客,曾被评为2019苹果最佳播客,2022年CPA中文播客奖年度成长类播客。这是一个通过深度交流理解人与世界复杂性,拓展意识边界,提炼个人成长之道的节目,节目形式包括对谈、听众来信和独白。主播Steve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普作家。微博/小红书/即刻:@史蒂夫说,B站/Youtube:@播客史蒂夫说,公众号:@sxxsteve,官网:steveshuo.com
主播...

史蒂夫说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许曼倩Mary
1年前
浙江
2
47:52 第一个互动的女生分享的真好!真好啊!
听到Steve说一个人就像一棵树🌲没有两棵树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想长成什么样的树,是要靠自己创造的!我深表赞同♥️
还有一个文学作品的就是一个心理学个案,这个比喻太好了👏 …
当我走到生命尽头,如果我的这一生并没有做我想做的事,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懊悔?可能像黑洞一样让我惧怕。
(有段时间没听Steve讲话了,这期来的轻快美妙!今天是大雪,但阳光甚好☀️ 祝大家顺利!)
nancy_xQ8X
1年前
北京
2
Steve的声音这两三年都是安抚和疗愈自己的源泉,知世故而不世故,没有多少成年人的油腻,反而总有少年般的清澈,让我相信人间美好,谢谢你

momo_Joe
1年前
福建
2
59:10 好治愈的一期!
1⃣️人是极度复杂的动物:尊重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书写自己的个人使用说明书,发掘、理解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被外界标签化。
2⃣️无用之用:看似没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心中美好的东西能够对应外界实体的显化,从而美好的部分才能被激活。
CCbean
1年前
加拿大
2
32:10 这个朋友不会是携隐melody吧
CCbean
1年前
加拿大
2
32:10 这个朋友不会是携隐melody吧
这么_0000
1年前
澳大利亚
2
噢,也被诊断了中度抑郁半年了,又吃药,也要吃药睡觉。每天写日记,也会写为什么有这个情绪,我需要是什么🤔️这么多年第一次开始思考”我”这个课题,而不是被推着学习,工作,生活。

Louise是大队委
1年前
上海
2
55:17 这个疑问我正在经历…我很喜欢运动很喜欢出去旅行看展看电影,每天都要健身,但是我总觉得,我工作不饱和,也没有工作焦虑,我似乎不需要运动/文艺去“拯救”“打捞”自己。我有这么多精力其实可以换个更忙更赚钱的工作,但我自己也清楚,我不是缺钱,我只是觉得我没有“别人”有钱。于是经常会带着内疚感负罪感,但也并不想放弃我现在不饱和的状态,很纠结。

M707
1年前
湖南
2
31:54 哈哈哈是不是携隐!我记得好像Steve和melody见面了,期待一波以后的联动!

菠萝哈哈哈哈
1年前
北京
3
许愿!!!!
1.Steve能不能和门腔一起做一期播客…
2.能不能讲讲,如果感觉父母可能“有病”(说话做事极端),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送医?(当然老人家肯定很抗拒)以及作为子女怎么和极端的父母相处

芷山
1年前
浙江
3
心理学专业海外前留子表示,经过几年思考之后发现,现代医学和现代心理学发展不过几百年,而且也是建立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分科制体系上的,所以会造出很多贴标签式的诊断和划分(除了很多疾病以外,还有文理工商等等)。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方便普通人理解,但也挺限制人类的。
人类本就是复杂的动物,很多人类的所谓疾病和困惑,并不能简单用一个诊断和概念来概括,其实需要去放下标签的执念和二元。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得了所谓不治之症,就觉得真的治不好了,心态大大受打击,但你会发现很多疾病随着发展,会逐渐被攻破,但心态受思维限制,真就可能命不久矣(包括心理障碍的诊断也是,贴标签真的有时候并不利于来访者在后期治愈,我更愿意觉得你只是在学习如何了解自己和世界的路上);比如你选专业选了某方向,结果未来发现自己的天赋并不在这,甚至不在所谓的某个文理工商分类上…
所以除了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等,其实也需要往前看看,学习更高的智慧,比如西方哲学,比如道家佛学心学,比如中医(传统中医),真正的智慧是融会贯通得来的,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ps道德经庄子什么就挺好的
Veronica_QwNT
1年前
上海
3
太巧了,我是一个吃药的焦虑症患者,正好在开始记录我每天的运动和饮食和睡眠的相关性,还有哪些时间我觉得心慌,哪些时间我觉得愉悦和平静

Yuna_Zhu
1年前
英国
4
非常感谢Steve这期博客,我在高一的时候在国内医院做心理评估问卷被诊断为强迫症和中度抑郁,有在一直吃一种可以同时治疗强迫和抑郁的药物。当时医生拿到量表分析的结果,半开玩笑地来了一句小姑娘问题蛮多的嘛,现在想来多了几分感慨,不知道这些“问题”是我与生俱来还是人为制造的,我妈当时说,就做一份问卷就可以给人下定义了?!我现在在爱丁堡大学读硕士,也接触到了学校里面的心理咨询服务,这样的咨询一周两个,一个线上一个线下,刚开始觉得哪怕是这样面对面聊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挺好的,但是到后面觉得,这样的探讨多了之后,似乎也是在强化自己身上的强迫症喝抑郁症的标签,不利于自己think beyond the label of OCD/depression, 坐在counselor的对面,我还是会有自我心理暗示自己是来解决心理问题的,以及时间久了担心自己没有变好,而让对方失望(social expectation/desirability),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好像过度分享和探讨也不是一件好事。我是觉得自己确实和普通人相比,听课、阅读等学习活动会更加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困扰,但是自己潜意识里也是非常不愿意说,我是因为“强迫症”变成这样,包括期末论文申请延期一星期交,写的理由也是因为“anxiety disorder”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学习,其实我是非常不愿意做这些事情的,每一次这样告诉别人,就好像给我自己盖上了重重的印章,这种感觉让我非常难受。但是好像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社会没有多余精力去非常深入地了解每一个个体,只能系统性地总结出一般规律和共通之处,下一个群体性的定义。而这几个字定义覆盖下的真实的鲜活的我自己,却有太多太多的信息可以挖掘。有时候再回过头去看关于“强迫症”的视频,发现其实我并不算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也说明这种归类方式太局限了。似乎语言、逻辑很多时候都把我们限制住了,限制了想象力,也限制了我们更深入的去了解每一个独特的个体。

TaraWilson
1年前
广东
5
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好大的兴趣,但是非心理学专业,网上的学成之路各有各说法,好希望steve能出一期关于非专业人士能够选择那种路线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节目。

芷山
1年前
浙江
6
27:06 这一点非常同意,发疯的时刻、情绪性卡住的时候(真是不想用一些心理障碍术语),都是一个信号,提醒你可能在回避或者忽视了一些东西,直面了会消解一大半

卓然卓然
1年前
未知
7
“没办法让你看到作为具体的人在自己的生活里面你自己在经历什么”这句话是我最近突然感受到的。
之前重度抑郁+焦虑,吃了近2年药,心理咨询到现在也快三年了。前段时间焦虑严重,我就很想去医院,默认只有药可以消除我的躯体症状。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下,没看医生,也缓解了很多。我就突然发现,这几年中,从最初的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讨好。到了另一个极端:非常在意个人成长,社交变少,以为只要修炼自己,一切都会好。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应该有的正常情绪和反应。将一切都和精神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之前我都沉浸在这状态里,很享受,因为这样让生活变简单了不少。可最近发觉不对了,我不快乐。这让我慢慢不像人了。我就开始不想接受心理咨询,觉得自我成长太多,让我变得好孤独。可事实可能是,我忘记了现实生活,忘记了一部分自己,压抑了一部分自己。目前还在摸索之中,来平衡这些。

公子曰
1年前
广东
13
40:11 最近有感觉自己卡住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做一个类型的梦,就是梦里找厕所,但厕所永远是坏的,而我非要固执去找一个厕所,上厕所的动作永远无法完成(有点不雅,不好意思),做了很多次,也许是不同的地方,医院、商场、教室、奶奶家,厕所永远是坏的。我最近我想通那种感觉,就是卡住了,或困住了。
小小小红鱼
1年前
北京
15
56:36 这些美好没有伤害到你的“ego ”,是因为它们本来就存在于你那里了,它不是匮乏的投射,而是你内在的回应……这话真的很steve ,让人听着心软软☺️

M707
1年前
湖南
16
30:44 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去反推这一点,我突然想起来上周咨询的时候,我的咨询师和我说,她之所以鼓励我去运动,也是因为在这多次咨询中,她观察出我是对环境和自身情绪比较敏感的那类人,身体不健康更会影响心理情绪,同样的,我可以在通过作息规律好好运动保证自己身体比较健康没大问题的前提下,去根据我自身的身体反应和情绪总结我的生活状态,比如说某一段时间皮疹啦那可能是压力太大了之类的,总之利用发挥我敏感的这个特性,慢慢去得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规律,然后更好地服务我自己的生活。嘿嘿。

芷山
1年前
浙江
17
20:30 我觉得吃药、心理咨询等等心理学角度的方式,是调整的一种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包括运动、绘画、音乐、旅游、闭关、写诗、日记(这个list还可以很长很长无限制)都是可以去调整的,但都是因人而异的,都需要从个体的角度去探索和实践,然后一般而言你都会找到的

Willowwwww
1年前
北京
29
好棒的一期,有启发到,史秀雄老师有机会的话来合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