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2分钟
播放:
80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8月20日。73年前的明天,1942年8月21日,苏联斯大林格勒的街头,枪声、炮声和爆炸声撕裂了夏日的闷热。一名苏联士兵蜷缩在废弃的面包房里,透过破碎的窗户,他看见德军的钢盔在断壁残垣间晃动——这一天,纳粹德国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人类战争史上最血腥的“巷战”就此全面爆发。


要理解这场战役为何被称为“二战的转折点”,得先把时间拨回1942年的春天。


1941年冬天,纳粹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虽未能攻占莫斯科,却让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超过500万苏军阵亡或被冻伤,西部工业区几乎被摧毁,大片国土沦陷。但苏联没有崩溃——他们在莫斯科城下组织了反击,冬季的严寒成了最锋利的武器,德军伤亡惨重,被迫转入防御。




1942年夏天,希特勒调整了战略:既然无法从正面击垮苏联,那就切断它的“血脉”——苏联的石油主要来自高加索地区,而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是连接高加索与苏联欧洲部分的交通枢纽,也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工业城市。拿下这里,既能夺取石油,又能摧毁苏联在东部的工业基础,更能从心理上击垮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


希特勒在军事会议上说:“斯大林格勒必须被从地球上抹去!”为此,他调集了100多万兵力、1700辆坦克、1400架飞机,由陆军元帅保卢斯指挥,向斯大林格勒扑来。


苏联这边,负责防守的是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他知道,斯大林格勒的存亡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是苏联的精神象征,更是阻挡德军南下的最后一道屏障。他在动员会上对士兵说:“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子、每一堵墙,都要变成敌人的坟墓!”


1942年7月17日,德军先头部队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顿河河岸接火,战役正式打响。最初的战斗集中在郊区,但很快,德军的攻势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切开了苏军的防线。


到了8月,德军已经推进到斯大林格勒的外围。8月21日,是这场战役的关键节点——德军第6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突破了苏军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的防线,长驱直入,直逼斯大林格勒的市中心。


这一天,斯大林格勒的天空被战火染成了灰色。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像一群黑色的乌鸦,不断投下炸弹;坦克集群碾过街道,将房屋、树木和电线杆碾成碎片;步兵端着冲锋枪,跟在坦克后面,逐屋争夺。


苏军的防线已经被压缩到城市边缘。一名叫伊万诺夫的苏军上士回忆:“我们连原本有120人,现在只剩20多个。德国人的坦克开过来时,我们只能躲在废墟里扔手榴弹。有个战友抱着反坦克雷冲上去,炸弹爆炸时,他的身体被气浪掀到了10米外……”


更残酷的是,斯大林格勒的居民也被卷入了战争。工厂的工人放下机床,拿起步枪;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搬运弹药;甚至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加入了急救队。一位母亲把她仅剩的面包塞给路过的士兵,说:“吃吧,孩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打跑德国人。”


8月21日下午,德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率先冲进了斯大林格勒的市中心。他们沿着伏尔加河岸的“红色街垒”大街推进,沿途遇到的抵抗越来越激烈。苏军士兵躲在商店橱窗后面,用手榴弹和步枪反击;妇女们从窗口扔下石块,砸向爬上围墙的德国兵。


在一栋名为“马马耶夫岗”的小山丘上,苏军的炮兵阵地上,炮手们正拼命向德军坦克开火。这处高地能俯瞰整个斯大林格勒市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德军的飞机不断俯冲轰炸,试图摧毁炮兵阵地,但苏联炮手们用身体护着火炮,弹药打光了就抄起步枪和手榴弹与敌人肉搏。


傍晚时分,德军的先头部队终于占领了马马耶夫岗的部分阵地。但没等他们喘口气,苏军的反冲锋就开始了。一名德军日记中写道:“苏联人像疯了一样从废墟里冲出来,他们的眼睛里只有仇恨。我们用机枪扫,用手榴弹炸,可他们还是涌上来……”


这一天结束时,斯大林格勒市区的街道已经变成了“绞肉机”。德军的推进速度从每天几公里降到了几百米,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远超人们的想象。它不同于传统的野战,而是彻头彻尾的“城市战”——每一栋楼都是堡垒,每一条下水道都可能藏着伏兵,每一堆瓦砾都可能成为狙击手的阵地。


苏军采用了“逐屋防御”的战术:他们将部队分散到各个街区,依托建筑物构筑工事,用步枪、手榴弹甚至燃烧瓶对抗德军的坦克和重炮。德军则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清理每一栋建筑,有时候为了占领一栋三层小楼,需要牺牲一个连的兵力。


最著名的战斗发生在“红十月”拖拉机厂。这座工厂原本生产农业机械,此时被改造成兵工厂,继续生产坦克。德军多次试图攻占这里,但苏军士兵在车间里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甚至在机器的缝隙中架起机枪。一名德国军官在报告中说:“我们进入工厂时,以为里面已经没有活人了。可转过一个拐角,突然就有子弹飞过来——那些苏联人就藏在机床后面,眼睛通红,像野兽一样。”


平民的苦难同样触目惊心。德军的轰炸摧毁了供水系统和医院,食物和药品极度短缺。许多人躲在地下室里,靠吃树皮、草根甚至马肉充饥。一位幸存者回忆:“地下室里有30多个人,每天只能分到半块黑面包。孩子们饿得哭,大人就把面包嚼碎了喂他们。有一天,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哭着要喝水,她妈妈翻遍了所有角落,只找到半杯浑浊的雨水……”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转折点出现在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发起了“天王星行动”,从德军的两翼发起大规模反击。原本被忽略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突然合围,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部分仆从国军队共22个师、约33万人困在了斯大林格勒城区。


被围困的德军陷入了绝境:补给线被切断,每天只能得到少量弹药和食物;士兵们饿得虚弱不堪,很多人开始出现幻觉;坦克因为缺乏燃油无法移动,成了固定的火力点。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突围,但希特勒固执地认为“斯大林格勒必须守住”,甚至晋升保卢斯为元帅,暗示他“要么胜利,要么战死”。


1943年1月10日,苏军对被围德军发起了总攻。炮火覆盖了整个城区,德军的阵地被压缩到不足1平方公里。1月25日,保卢斯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电报:“部队已无法继续抵抗,请求允许投降。”希特勒回电:“投降是懦夫的行为,元帅应该战死。”但仅仅两天后,保卢斯就率领残余部队向苏军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是惊人的:德军损失了约150万人(包括被围的33万人),其中包括100多名将军;苏联的伤亡也很惨重,约113万人,但成功守住了这座城市,并歼灭了德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这场战役对二战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德国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前的德军一路高歌猛进,但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让希特勒的“闪电战”彻底破产。苏联开始从防御转向反攻,逐步收复失地。


​轴心国阵营动摇​​: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的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损失惨重,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德国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反法西斯同盟更加团结​​: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让美国、英国等国看到了苏联的实力,进一步坚定了援助苏联的决心。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结束。苏联士兵在废墟上升起红旗,城墙上刻下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字样。这场战役被写入各国历史教科书,被称为“二战东线战场的转折点”“人类战争史上最血腥的战役”。


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斯大林格勒的80%建筑被摧毁,超过100万平民死亡;许多家庭永远失去了亲人,许多幸存者留下了终身的创伤。




站在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街头,战争的痕迹依然可见:马马耶夫岗上的“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塑高高耸立,纪念碑上刻满了阵亡将士的名字;红十月工厂的老厂房被保留下来,成为战争纪念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景画馆”里,用巨幅油画再现了当年的惨烈场景。


一位曾在纪念馆工作的讲解员说:“我接待过许多游客,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打成这样?’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双方都明白,这里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德国输不起,苏联更输不起。”


1942年8月21日的斯大林格勒街头,那个蜷缩在面包房里的苏联士兵,或许没能看到第二天的黎明。但他用生命守护的,是一个国家对自由的渴望,是一个民族对尊严的坚持。


这场战役教会我们:战争的残酷,在于它让最普通的平民也成为了战士;而和平的珍贵,在于它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当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珍惜。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42年8月21日的斯大林格勒,那声声枪响与爆炸,不仅是一场战役的开端,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愿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的教训,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大地。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