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北京能源网络的职场青年人聚起来,做一系列“可持续宝藏青年都在做什么”的圆桌,一起来聊一聊环境和能源圈独特又好玩的工作经历,探一探大家所在行业的新鲜事呢?在经历了2022年每月一期的活动后,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以文字或者播客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环境能源可持续圈打工人👷🏻♂️”系列播客诞生了!
在我们第四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赖圣凌——圣凌是丹麦风力发电机制造商“Vestas 维斯塔斯”亚太区的风资源与微观选址工程师。他主要负责Vestas的售前技术支持,包括风场的风资源与气候条件评估、计算发电量、校验载荷与安全性等。我们在本期的播客节目中将探讨:
- 加入Vestas中国区的契机
- 可再生能源工程师的一天
- 澳洲和新西兰市场与中国市场的不同
- Vestas在中国市场面对最大的困境
- 可再生能源工程师的横向工作机遇
- 如何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厂”内部转岗
- 可再生能源板块求职tips

文字版记录:
1. 圣凌最初是怎么对“可再生能源板块”的工作感兴趣的?
我很难想到一个很具体的事件,但可能就是收到了从小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成了个环保主义者。对我来说,从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让我有一种得到了宗教信仰的感觉。我相信大多数环境中国播客的听众应该能够理解。就是它让你琐碎的工作有了一份崇高的意义,觉得眼前这些枯燥的数字都会在有一天变成清洁能源,减缓气候变化的危机。
2. 加入“Vestas 维斯塔斯”中国区团队的契机
我是在2017年9月份加入的维斯塔斯中国。当时我在德国的职场并不是很顺利,因此我选择回国发展。回国不久就加入了维斯塔斯。没想到就一直呆到了现在。
3. 可以和我们科普一下你在Vestas做“可再生能源工程师”的一天是怎样的吗?
我的职称是“风资源与微观选址工程师”,是属于售前技术支持的一部分。
我主要负责的是风场的风资源与气候条件评估,计算发电量,校验载荷与安全性这些。每天的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处理风资源测量数据啊,使用专业软件进行风场的建模,还有就是载荷的计算也是大块内容难点。第二个就是沟通方面的,对我们的上游部门还有客户,我们会定义项目的工作范围,沟通时间交付节点,以及优化项目技术方案;而对我们下游的技术团队,更多的就是很具体的技术问题沟通了。之前我负责的是中国市场,21年底开始负责澳洲与新西兰。
4. 对比中国市场,你觉得负责澳洲和新西兰市场后,工作内容有什么变化吗?
负责澳洲和新西兰以后对我的工作内容有三个大的冲击:
一是我不再负责具体的技术模拟仿真,而是交给一个专门的小团队负责。我更多的是一个检查、校验的工作。
二是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工作范围比在国内多,会有一些新的技术问题,比如功率曲线测试啊,噪音环评,还会参与一些综合技术问题的决策。比如我们有个项目上,土建团队发现高塔筒的所需的大吨位吊车很紧张,价格比平常贵,所以需要我们参与决策是降低塔筒高度以节约吊装成本?还是保留原有高塔筒方案?
三是沟通上的工作大大增加,除了刚才提到的工作范围变化带来的,很多时候我们还得在具体的仿真还没完成的情况下,利用一些假设条件来定性与定量地回答一些小的技术问题。
5. 圣凌刚刚提到了一些比较专业的词汇,比如“技术模拟仿真”、“高塔桶”、“大吨位吊车”等,你可以和观众们科普一下这些专业词汇吗?
模拟仿真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我的工作内容中,主要模拟的是风力发电场区域内的地形对于空气流动的影响,从而推定在风机点位上的风速、风向分布、入流角、湍流强度等信息。
高塔筒,顾名思义就是高度较高的风机塔筒。随着塔筒高度增加,设计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会越多,比如重量的降低以及振动幅度的控制等。
吊车的吨位是指它所能够吊起的最大重量。对于高塔筒与大型风机的施工而言,因为要把更重的东西吊起到更高的地方,对于吊车的能力要求会非常高,所以就需要大吨位吊车。越大吨位的吊车是越稀缺的。
6. 2021年,Vestas中国和亚太区合并,你觉得Vestas在中国市场面对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首先我要“求生欲”地声明一下,以下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产品层面上,最显而易见的原因自然是价格问题。目前国内市场是一个极端激烈的低价竞争的状态。在17年到20年的时候,我们的价格虽然不便宜,但还是能够吸引到一些客户认可我们产品的可靠性并为之付出一定溢价。但如今价格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我对我们的产品是有信心的,但再好的产品在这巨大的价差面前都是苍白的。
其二是商业模式上,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个纯粹的设备供应商,最多就是和其他公司合作进行工程总包的业务。客户还有地方的政府会有产品以外的要求。比如招商引资、投资建厂、创造就业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外资都是难做到的。
最后就是一个宏观的投资决策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如今都在考虑30甚至35年的风场设计寿命了。这说明他们的投资时间线也是这么长。我们这些国际厂商的产品也是为了这样投资而设计的。但在国内,过去这几十年变化翻天覆地,大家的投资期限也不会有几十年那么长。30年是1993年,那时候跟着时候差好多呢。
7. 圣凌即将前往澳洲加入Vestas在澳大利亚的办公室。对于成功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厂”内部转岗,圣凌有没有什么tips可以分享给我们?
我这次的机遇很奇特,别人都是在公司蓄势待发或者发展蓬勃的时候加入,和公司一起成长。而我却是在公司发展不顺,许多人主动或被动离开的时候留了下来,并且得到了这个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成功是多种多样的。你眼里的成功和大家眼里的不一样,而自己得到的所谓的成功和你一开始想要的很可能也不太一样。我这几年从来没停止过给自己争取机会,内部的或者外部的。我自己给自己的设想就是跳出风资源这个一亩三分地。但大家也看到了,实际上最后我依然是风资源工程师,依然在这个公司,去了澳洲,有了一个小升职。最后当机遇落到自己身上,得到的东西也是自己始料未及的吧。我们能做的也就是顺势而为,为自己争取更好的。
8. 有很多播客的听众是即将/刚刚进入职场的新鲜人,最近国内也有很多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工作机会,圣凌有什么求职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的听众吗?
其实我一直不太好意思来BEN的线上线下活动做嘉宾,就是觉得我的经验太不符合大家认知里的职场成功人士了。但还是简单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
一方面,我的经历证明了不是你所有的努力真的都会有回报的。大多数的努力都是在赌一个不确定性。毕竟时势造英雄,帮你走向事业成功的大多数时势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上,公司的运势,机会的出现,还有领导的对你看法。但我依然鼓励大家努力,不管是学习新技能也好还是寻找机会,毕竟什么都不做,你的概率更为零了。这就是一个内卷的世界。
在你仰望星空筹谋自己未来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世界已经充满了太多通过所谓捷径成功的人,或者讲故事画大饼挣得盆满钵满的人。大多数时候,这些很难发生在我们身上。尤其是在事业的前期阶段的我们。学习好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并把他做好。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表现与前途,我们得到的成长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见了太多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有的履历很好看,有的履历和能力不够格却因为别的因素得到了能力范围外的机会,但他们都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上的事情,后来的境遇也没有很好。
最后我想说,会点开这一集的听众大多还是对自己的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地事业充满了憧憬和野心。但我想说工作以外也有很大一片美好的田地。当你在事业上没那么顺利的时候,却在别的方面收获了成功或者快乐,其实也是有助于你心平气和地看来职业上的起起伏伏。
- 环境中国制作团队 -
主持人 Joyce Yuan
制作人 Joyce Yuan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