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25分钟
播放:
197
发布:
1年前
主播...
简介...
我们一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所以我们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与我们的目标、优势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2022年我们发起了“可持续宝藏青年都在做什么”圆桌并邀请了来自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小伙伴们分享他们的工作机构和内容、职业发展规划及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在经历了2022年每月一期的活动后,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以文字或者播客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环境能源可持续圈打工人👷🏻♂️”系列播客诞生了!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刘晓博士——刘晓是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项目执行主任,她主要负责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循环经济与海洋垃圾、和纺织行业绿色转型这三个项目。她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领域有15年的政策及技术咨询经验,并关注废弃物管理及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建立。我们在播客中将探讨刘晓早期的学业和工作背景、加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契机、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工作的一天等。请下滑查看播客文字版记录。
1. 请问刘晓最开始你是怎么对环境领域的学习感兴趣的?可以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你早期的学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的规划吗?
我的职业发展规划可能不是特别有代表性和规划性,但我觉得很多80后可能会有类似的背景。首先我是理科生,对生物和化学相对比较感兴趣。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当时对环境工程的认知是——每天可以在公园里工作,身边都是绿水青山的状态,所以当时就很愉快的选择了环境工程。2003年在真正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时候,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环境工程就读的我们其实面对的是污染物。我们的任务是把污染物治理好、处理掉,最后让环境回到绿水青山的状态。
我觉得当时我们的那一波的同学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并不是秉承一个对环境工程很清晰的认知进入到这个专业中来的。我们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深入了解并爱上了这个行业。我觉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感受是,随着工作学习的深入,我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价值共鸣感——除了工作本身的收获外,总会觉得我在为地球做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2.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简要介绍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代表德国在全球开展国际合作的专门机构。如果要对标的话,我觉得它有点像我们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GIZ是一个非营利企业,唯一的股东是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它在全球开展了很多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从早期的技术援助到现在的国际合作,内容非常广泛。GIZ有一个比较宏伟的slogan——为了更美好的地球。它是一个代表德国,服务和致力于全球可持续转型的一个机构。
3. 刘晓最初是怎么加入到GIZ的北京团队的呢?
我博士毕业后进入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国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当时我有参与并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像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执行。
在城建院的工作中我也开始了和GIZ的合作,一起参与和筹备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低碳综合管理这个项目。早在2015年,这个项目就开始探讨垃圾行业的减排和低碳转型。项目正式批复并启动后,我也在2019年正式加入GIZ并负责这个项目。 可以说,国际合作项目的魅力和影响力让我选择了GIZ。
4. 刘晓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你所在的“循环经济应对海洋垃圾”这个项目吗?
非常乐意分享,刚才我也提到GIZ它的主题和领域非常的广泛,目前我所在的cluster叫做可持续转型cluster。这个cluster包含气候、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以及我所在的“环境及循环经济小组”。我个人其实一直都在固废处理和低碳转型这个大话题下工作。
我想分享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项目——2021年我们在欧盟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叫“Rethinking Plastic 塑料在思考”的项目。这个项目希望能通过循环经济的策略,减少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塑料再思考项目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是基于塑料管理的政策对话;二三四方面是相对务实的一些解决方案,包括塑料垃圾的管理能力提升、塑料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以及如何从末端减少海洋垃圾。第五个部分是意识提升和公众教育,这也是整个项目影响力提升的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一个GIZ项目的模式。在宏观的层面,我们希望能够对政策产生一些影响;实际的层面,我们会希望通过一些技术的改变和优化来完善体系;在公众方面,我们希望可以为行业和公众带来一种更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5. 从国企到国际组织,你觉得比较大的转变在哪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第一就是服务对象和视角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我们可能都想解决某一个问题,但大家能够产生的推动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我认为形成合力会更有效。
6. 你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职称是“项目执行主任”,可以和我们具体科普一下你工作的一天是怎样的吗?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工作职责是项目执行主任,所以我的工作内容和项目内容是高度相关的。GIZ项目的经典结构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建议、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能力提升和培训等,所以可以理解我工作的一天会和这些内容非常相关。
比如说,从技术支持的方面,我们可能会和国际和国内很多的技术专家有沟通,去吸纳和引用和借鉴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来为国内以及国际上的一些行业的发展做支持;在政策建议方面,我们有很多双边或者多边的项目,所以我们和政府方面的合作伙伴比如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也有很多的沟通。另外,在会议和培训方面——很多时候大家会说GIZ又办培训活动了,也是因为我们每一个项目都希望可以充分的和大家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时间会放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最后是能力提升这块,疫情以来GIZ会采用直播或者视频号的方式来做我们项目的传播工作。
7. 刚刚刘晓提到GIZ平时会有很多会议和活动,它们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吗?
我们有非常多的活动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大家可以关注我们项目的公众号,比如能源转型项目的公众号,上面会发布各种报告和活动。一般来说,我们对参与观众没有特定或者比较严格的限制。
8. 要不要和我们分享一个最近工作上你觉得比较有趣的项目?
我们在苏州的盛泽做了一个纺织行业转型的项目,它的英文名字叫Textile Compass。从英文名字可以看出,这个项目想为纺织行业的可持续转型做一个指南。盛泽是中国的纺织重镇,本身的基础条件比较好。中国有30%到40的纺织行业GDP都来自于盛泽,那里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我们能够看到这个行业有着非常可观的减排空间。
苏州农商行非常希望能够看到这个行业的可持续转型。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受苏州农商行的委托,作为技术服务方首先对整个纺织行业建立一个系统的方法学,涵盖了整个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另外,我们带着国际专家去对纺织行业的各个环节,包括纺丝、织布、和印染等,来进行一个技术转型的识别和方案提升。同时,我们会制作一本技术指南提供给当地的企业参考,让了解到他们减排的投入产出其实是非常可观的。这些有效的信息植入后,会对企业产生一个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苏州农商行也会配合去开发一些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
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行业转型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我们希望明年会有更多结果可以和大家分享。听众小伙伴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来follow我们项目的进展。
8. 刘晓刚刚提到很多项目会和当地的中小型的企业一起去合作推动这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的困难和痛点是什么?
这整个项目听上去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闭环,但其实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沟通和达成共识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让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非常有挑战性!
我们在盛泽去和企业沟通的时候了解到,目前在大的经济形势相对并不是很稳定的时候,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要生存下来。在满足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去考虑低碳和可持续;同时,当地的利益相关方对一些行业基本的概念,比如碳市场,欧盟的碳关税政策和碳战略,他们的认知还是非常欠缺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一遍一遍的去和大家去沟通,去讲基本的概念,让大家达成共识。同时,我们需要让他们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以及我们需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要认真地静下心来,躬身入局,然后真正的去做事情。
9. 刘晓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行业近期的大事件吧?
近期我们非常关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关于塑料污染物控制的谈判。我们认为它是继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之后的一个第三个大的与环境相关国际公约,所以我们很关注这个谈判。
去年年底,联合国环境大会公布说要开始一个关于塑料污染控制的谈判。这其实是一个里程碑事件,相当于全球基本达成一致希望去处理塑料问题。其实,我们对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是有目共睹的。到今年的6月份,已经开了两次关于塑料污染公约的协商会议,11月份应该会开第三次。按照它之前的进程,感觉能够在2025年正式出台一个公约。但目前还是能够看到大家会有一些分歧,比如我们到底是要去约束塑料的问题,还是约束塑料污染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可循环、可再生或者是生物基原料的一些态度和定位。
10. 我想和刘晓探讨一下“公民参与”这个主题,你刚刚分享了你负责的试点项目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我想问问你,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做一些什么呢?你会有什么建议?
我想先分享一个塑料再思考项目中的一个试点。当时我们在海南省昌化镇做了一个渔船打捞垃圾的试点——我们建议渔民大哥在出海捕鱼时,可以顺路把海洋垃圾带回来。这个试点在昌化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馈,最开始只有五条船加入到试点,当时渔民会说之前他们也会带一些垃圾回来,但是到港口和城市垃圾管理体系并没有有效的衔接,所以他们没有形成闭环。
所以在我们的试点中,第一我们和渔民大哥线下沟通和合作,得到了渔民大哥的支持。第二,我们和当地的环卫管理部门做了有效的沟通,他们安排专门的环卫保洁阿姨负责接收垃圾,再转运到市政环卫的处理体系中来,形成完整闭环。在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渔民大哥对于海洋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特别愿意参与其中。我们项目试点一共六个月,到2022年的5月份试点结束时,我们已经从5艘的渔船发展到了大概60多艘的渔船。
海南省生环厅和海南省政府都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因为渔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社会价值和认同感,让他们觉得非常光荣。政府觉得这个项目凝聚了公众的力量,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所以今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还参加了他们进一步扩大渔船打捞垃圾工作的线上会议。他们现在已经不仅在昌化,三亚和海口也有越来越多的渔船加入到这个行动中来。这个试点的成功让我们发现,我们需要的是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改变,就是在自己觉得能够承受的一个舒适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支持环保。
11. 谢谢刘晓的分享!如果北京能源网络的小伙伴想更多的了解GIZ或者加入GIZ,他们应该通过哪个渠道呢?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首先,大家可以在微信上直接搜“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并关注我们不同项目的微信公众号。大家可以在公众号上了解这个具体项目的进展以及相关的招聘信息;另外,我们在欧盟商会上也会公布我们的招聘信息,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播客制作人:Joyce Yuan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刘晓博士——刘晓是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项目执行主任,她主要负责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循环经济与海洋垃圾、和纺织行业绿色转型这三个项目。她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领域有15年的政策及技术咨询经验,并关注废弃物管理及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建立。我们在播客中将探讨刘晓早期的学业和工作背景、加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契机、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工作的一天等。请下滑查看播客文字版记录。
1. 请问刘晓最开始你是怎么对环境领域的学习感兴趣的?可以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你早期的学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的规划吗?
我的职业发展规划可能不是特别有代表性和规划性,但我觉得很多80后可能会有类似的背景。首先我是理科生,对生物和化学相对比较感兴趣。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当时对环境工程的认知是——每天可以在公园里工作,身边都是绿水青山的状态,所以当时就很愉快的选择了环境工程。2003年在真正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时候,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环境工程就读的我们其实面对的是污染物。我们的任务是把污染物治理好、处理掉,最后让环境回到绿水青山的状态。
我觉得当时我们的那一波的同学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并不是秉承一个对环境工程很清晰的认知进入到这个专业中来的。我们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深入了解并爱上了这个行业。我觉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感受是,随着工作学习的深入,我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价值共鸣感——除了工作本身的收获外,总会觉得我在为地球做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2.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简要介绍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代表德国在全球开展国际合作的专门机构。如果要对标的话,我觉得它有点像我们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GIZ是一个非营利企业,唯一的股东是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它在全球开展了很多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从早期的技术援助到现在的国际合作,内容非常广泛。GIZ有一个比较宏伟的slogan——为了更美好的地球。它是一个代表德国,服务和致力于全球可持续转型的一个机构。
3. 刘晓最初是怎么加入到GIZ的北京团队的呢?
我博士毕业后进入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国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当时我有参与并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像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执行。
在城建院的工作中我也开始了和GIZ的合作,一起参与和筹备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低碳综合管理这个项目。早在2015年,这个项目就开始探讨垃圾行业的减排和低碳转型。项目正式批复并启动后,我也在2019年正式加入GIZ并负责这个项目。 可以说,国际合作项目的魅力和影响力让我选择了GIZ。
4. 刘晓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你所在的“循环经济应对海洋垃圾”这个项目吗?
非常乐意分享,刚才我也提到GIZ它的主题和领域非常的广泛,目前我所在的cluster叫做可持续转型cluster。这个cluster包含气候、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以及我所在的“环境及循环经济小组”。我个人其实一直都在固废处理和低碳转型这个大话题下工作。
我想分享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项目——2021年我们在欧盟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叫“Rethinking Plastic 塑料在思考”的项目。这个项目希望能通过循环经济的策略,减少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塑料再思考项目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是基于塑料管理的政策对话;二三四方面是相对务实的一些解决方案,包括塑料垃圾的管理能力提升、塑料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以及如何从末端减少海洋垃圾。第五个部分是意识提升和公众教育,这也是整个项目影响力提升的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一个GIZ项目的模式。在宏观的层面,我们希望能够对政策产生一些影响;实际的层面,我们会希望通过一些技术的改变和优化来完善体系;在公众方面,我们希望可以为行业和公众带来一种更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5. 从国企到国际组织,你觉得比较大的转变在哪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第一就是服务对象和视角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我们可能都想解决某一个问题,但大家能够产生的推动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我认为形成合力会更有效。
6. 你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职称是“项目执行主任”,可以和我们具体科普一下你工作的一天是怎样的吗?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工作职责是项目执行主任,所以我的工作内容和项目内容是高度相关的。GIZ项目的经典结构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建议、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能力提升和培训等,所以可以理解我工作的一天会和这些内容非常相关。
比如说,从技术支持的方面,我们可能会和国际和国内很多的技术专家有沟通,去吸纳和引用和借鉴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来为国内以及国际上的一些行业的发展做支持;在政策建议方面,我们有很多双边或者多边的项目,所以我们和政府方面的合作伙伴比如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也有很多的沟通。另外,在会议和培训方面——很多时候大家会说GIZ又办培训活动了,也是因为我们每一个项目都希望可以充分的和大家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时间会放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最后是能力提升这块,疫情以来GIZ会采用直播或者视频号的方式来做我们项目的传播工作。
7. 刚刚刘晓提到GIZ平时会有很多会议和活动,它们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吗?
我们有非常多的活动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大家可以关注我们项目的公众号,比如能源转型项目的公众号,上面会发布各种报告和活动。一般来说,我们对参与观众没有特定或者比较严格的限制。
8. 要不要和我们分享一个最近工作上你觉得比较有趣的项目?
我们在苏州的盛泽做了一个纺织行业转型的项目,它的英文名字叫Textile Compass。从英文名字可以看出,这个项目想为纺织行业的可持续转型做一个指南。盛泽是中国的纺织重镇,本身的基础条件比较好。中国有30%到40的纺织行业GDP都来自于盛泽,那里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我们能够看到这个行业有着非常可观的减排空间。
苏州农商行非常希望能够看到这个行业的可持续转型。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受苏州农商行的委托,作为技术服务方首先对整个纺织行业建立一个系统的方法学,涵盖了整个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另外,我们带着国际专家去对纺织行业的各个环节,包括纺丝、织布、和印染等,来进行一个技术转型的识别和方案提升。同时,我们会制作一本技术指南提供给当地的企业参考,让了解到他们减排的投入产出其实是非常可观的。这些有效的信息植入后,会对企业产生一个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苏州农商行也会配合去开发一些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
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行业转型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我们希望明年会有更多结果可以和大家分享。听众小伙伴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来follow我们项目的进展。
8. 刘晓刚刚提到很多项目会和当地的中小型的企业一起去合作推动这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的困难和痛点是什么?
这整个项目听上去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闭环,但其实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沟通和达成共识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让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非常有挑战性!
我们在盛泽去和企业沟通的时候了解到,目前在大的经济形势相对并不是很稳定的时候,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要生存下来。在满足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去考虑低碳和可持续;同时,当地的利益相关方对一些行业基本的概念,比如碳市场,欧盟的碳关税政策和碳战略,他们的认知还是非常欠缺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一遍一遍的去和大家去沟通,去讲基本的概念,让大家达成共识。同时,我们需要让他们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以及我们需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要认真地静下心来,躬身入局,然后真正的去做事情。
9. 刘晓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行业近期的大事件吧?
近期我们非常关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关于塑料污染物控制的谈判。我们认为它是继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之后的一个第三个大的与环境相关国际公约,所以我们很关注这个谈判。
去年年底,联合国环境大会公布说要开始一个关于塑料污染控制的谈判。这其实是一个里程碑事件,相当于全球基本达成一致希望去处理塑料问题。其实,我们对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是有目共睹的。到今年的6月份,已经开了两次关于塑料污染公约的协商会议,11月份应该会开第三次。按照它之前的进程,感觉能够在2025年正式出台一个公约。但目前还是能够看到大家会有一些分歧,比如我们到底是要去约束塑料的问题,还是约束塑料污染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可循环、可再生或者是生物基原料的一些态度和定位。
10. 我想和刘晓探讨一下“公民参与”这个主题,你刚刚分享了你负责的试点项目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我想问问你,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做一些什么呢?你会有什么建议?
我想先分享一个塑料再思考项目中的一个试点。当时我们在海南省昌化镇做了一个渔船打捞垃圾的试点——我们建议渔民大哥在出海捕鱼时,可以顺路把海洋垃圾带回来。这个试点在昌化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馈,最开始只有五条船加入到试点,当时渔民会说之前他们也会带一些垃圾回来,但是到港口和城市垃圾管理体系并没有有效的衔接,所以他们没有形成闭环。
所以在我们的试点中,第一我们和渔民大哥线下沟通和合作,得到了渔民大哥的支持。第二,我们和当地的环卫管理部门做了有效的沟通,他们安排专门的环卫保洁阿姨负责接收垃圾,再转运到市政环卫的处理体系中来,形成完整闭环。在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渔民大哥对于海洋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特别愿意参与其中。我们项目试点一共六个月,到2022年的5月份试点结束时,我们已经从5艘的渔船发展到了大概60多艘的渔船。
海南省生环厅和海南省政府都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因为渔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社会价值和认同感,让他们觉得非常光荣。政府觉得这个项目凝聚了公众的力量,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所以今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还参加了他们进一步扩大渔船打捞垃圾工作的线上会议。他们现在已经不仅在昌化,三亚和海口也有越来越多的渔船加入到这个行动中来。这个试点的成功让我们发现,我们需要的是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改变,就是在自己觉得能够承受的一个舒适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支持环保。
11. 谢谢刘晓的分享!如果北京能源网络的小伙伴想更多的了解GIZ或者加入GIZ,他们应该通过哪个渠道呢?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首先,大家可以在微信上直接搜“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并关注我们不同项目的微信公众号。大家可以在公众号上了解这个具体项目的进展以及相关的招聘信息;另外,我们在欧盟商会上也会公布我们的招聘信息,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播客制作人:Joyce Yuan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