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博士
做了主题为“全球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如何破局”的线上分享,对目前全球及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做出了全面的解读。
【您将会听到】内容提要:
一、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俄罗斯、乌克兰冲突
逆全球化加快,通胀高企,能源及大宗商品等供给面临冲击,俄乌冲突将对全球带来滞胀冲击。首当其冲对欧洲影响最大,其次是美国。俄乌冲突发生之后,对欧洲经济今年的预测下调了接近1个百分点,大致是3%,通货膨胀率上调了整整3个百分点,到5.3%,这也是欧洲多年来罕见的。对美国的经济增长预测下调了0.3%,到4.5%左右,通货膨胀率上调0.4%,到4.4%。
中国对原油的进口依存度是72%,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是48%,能源价格的上升使得中国将同样会受到影响。但中国有一套定价机制,当这个价格过高时会用国家财政和上游国企利润率挤压的方式,使得下游真正的消费价格不会涨太多,这使得中国CPI面临的冲击比欧美可控。同时,由于生猪供应改善,粮食储备充足,食品价格面临的通胀压力可控。从这个角度,中国可能面临滞与胀两层的冲击,但是中国国内的政策以稳为主,不会被通胀打乱步伐。
二、中国经济稳增长
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揭晓了5.5%的较为进取的经济增速目标,展现了稳增长的决心。两会上释放出来的非常积极坚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随着奥米克戎疫情的散发,给今年实现这一目标平添了变数。新冠防控的路径图接下来怎么走,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在最终实现可持续共存的进程之前,除了继续丰富抗疫的工具箱,中国还需密切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出现更有效的疫苗/治疗手段,二是新冠变异毒株的毒性继续减弱,三是其他国家的全面放开能否顺利。
三、中国经济政策
去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另外两大因素,一是房地产出现了过紧,引发了合成谬误;二是企业信心在整个监管风暴之下比较低迷,这两块现在都需要纠偏,这个纠偏可能需要跟时间赛跑,不是以季度来计算,而是以周和月来计算,出台政策需要快。
今年两会期间,对宏观政策的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阐述较为清晰。第一,宽松的广义财政赤字到GDP的10.8个百分点,比去年扩张了2个百分点,这部分将用来进行转移支付给地方进行减税降费以及基础建设投资。第二,关于今年新能源的投资将比去年有比较可观的增长。第三,新基建方面如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基础建设投资要加快。
在对宏观的信心和积极性两会上有了比较明确的表态,但可能需要在监管政策、房地产政策和防疫策略的调整上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纠偏,实现全面的纠偏才能形成合力。
四、多极世界的挑战
多级世界的投资框架,通过下图展现出在逆全球化和中美科技软脱钩的局面之下,各行各业将受到的影响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受损比较严重的行业,举例如汽车、高端工业资本品领域、半导体领域等。
五、未来中国的发展机遇
未来可以关注的投资方向:首先是城市化2.0,带来的契机是房地产会严格的分化。第二,考虑到中国本身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共同富裕阶段的一些支持中产阶级政策的变化,整个中国未来大机遇,比如2030年的中国,消费市场是有机会的。在消费领域未来会快速增长的行业,比如情感伴侣、康复医疗服务、服务机器人、ESG等。
总之,尽管目前面临地缘政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科技软脱钩,再叠加中国从2020年以来进入共同富裕阶段之后,短期的监管风暴面临重塑企业信心的种种挑战。但中长线而言,仍然能找到一些确定性的发展机会,中国的路径和美国、欧洲将完全不同。
未经主办方与主讲人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次活动内容和观点,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哔哩哔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抖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欢迎关注~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