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50分钟
播放:
1,293
发布:
1年前
主播...
简介...
导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切身感受,因为那样的生活距离我的朋友圈太遥远了。直到最近两周,因为朋友的推荐,我才在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中切身感受到了「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
“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斯宾诺莎的这句格言,是我认为对黄灯老师书中描述故事最好的注脚。
沉甸甸的命运裹在时代洪流中冲刷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而不同人的苦难和境遇,需要倾诉,也需要被倾听。理解,是所有问题解决的前提,而黄灯老师的作品恰恰在搭建这样一座理解的桥梁。
读完之后,强烈的共鸣让我感受到,书里讲的虽然是二本学生的故事,但却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时间轴
* 00:00:00 关于作者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中的时代观察
* 00:08:25 其他参考播客:内驱式学习Podcast
* 00:10:13 倾诉与倾听,读者与讲诉者的共鸣,互相产生了疗愈作用
* 00:14:22 看见「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六亿人」
* 00:25:21 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
* 00:26:40 《金榜题名之后》和《“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00:27:48 狂飙突进的发展与现代性后遗症
* 00:30:35 二本学生群像背后,三个时代的差距
* 00:38:50 教育的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却在减少
* 00:41:29 地区发展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经验不平等
* 00:43:43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00:47:59 理解是最大的价值
关于《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关于黄灯
黄灯,女,湖南汨罗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金融学院。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作随笔,曾获2016年《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个人微信公众号:黄灯记。
参考阅读
* 《我的二本学生》
* 黄灯
* 十三邀 – 许知远对话黄灯:我和我的二本学生
* 专访|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大学四年,他们从未停止内卷
* 忽左忽右 314:被剥夺的童年:袁凌谈留守儿童创伤、罪案与污名化
* 内驱式学习Podcast ——《我的二本学生》:从二本学生到清北学生,都要认识到一件事
* 《去家访》
* 《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 《金榜题名之后》,郑雅君 著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程猛 著
* 《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 皮埃尔·布尔迪厄
*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 皮埃尔·布尔迪厄/J.-C.帕斯隆
*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皮埃尔·布尔迪厄
* 怎么看“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
* “6亿人每月人均收入1000元”?国家统计局回应
* 总理说的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他们都是谁?
制作:呆房子 Numb House
* 策划:大耳
* 录音:大耳
* 剪辑:大耳
* 文案:大耳
音乐
* OP: Wish You Were Here – Pink Floyd, Wish You Were Here, 1975
* ED: Comfortably Numb – Pink Floyd, The Wall, 1980
关于「一块砖头AnotherBrick」
「一块砖头AnotherBrick」是由独立播客机构「呆房子 Numb House」策划制作的教育专题播客,通过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的对话,本节目将带你一起探索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我们相信教育并不是为了塑造社会里的一块块砖头,而是为了每一个个体,未来的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播客和音频平台听到本节目,感谢收听和关注~
联系方式
* 节目微信联系人:Pavluv
* 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一块砖头AnotherBrick」节目由「声湃 WavPub」提供内容托管和数据服务支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切身感受,因为那样的生活距离我的朋友圈太遥远了。直到最近两周,因为朋友的推荐,我才在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中切身感受到了「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
“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斯宾诺莎的这句格言,是我认为对黄灯老师书中描述故事最好的注脚。
沉甸甸的命运裹在时代洪流中冲刷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而不同人的苦难和境遇,需要倾诉,也需要被倾听。理解,是所有问题解决的前提,而黄灯老师的作品恰恰在搭建这样一座理解的桥梁。
读完之后,强烈的共鸣让我感受到,书里讲的虽然是二本学生的故事,但却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时间轴
* 00:00:00 关于作者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中的时代观察
* 00:08:25 其他参考播客:内驱式学习Podcast
* 00:10:13 倾诉与倾听,读者与讲诉者的共鸣,互相产生了疗愈作用
* 00:14:22 看见「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六亿人」
* 00:25:21 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
* 00:26:40 《金榜题名之后》和《“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00:27:48 狂飙突进的发展与现代性后遗症
* 00:30:35 二本学生群像背后,三个时代的差距
* 00:38:50 教育的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却在减少
* 00:41:29 地区发展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经验不平等
* 00:43:43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00:47:59 理解是最大的价值
关于《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关于黄灯
黄灯,女,湖南汨罗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金融学院。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作随笔,曾获2016年《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个人微信公众号:黄灯记。
参考阅读
* 《我的二本学生》
* 黄灯
* 十三邀 – 许知远对话黄灯:我和我的二本学生
* 专访|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大学四年,他们从未停止内卷
* 忽左忽右 314:被剥夺的童年:袁凌谈留守儿童创伤、罪案与污名化
* 内驱式学习Podcast ——《我的二本学生》:从二本学生到清北学生,都要认识到一件事
* 《去家访》
* 《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 《金榜题名之后》,郑雅君 著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程猛 著
* 《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 皮埃尔·布尔迪厄
*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 皮埃尔·布尔迪厄/J.-C.帕斯隆
*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皮埃尔·布尔迪厄
* 怎么看“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
* “6亿人每月人均收入1000元”?国家统计局回应
* 总理说的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他们都是谁?
制作:呆房子 Numb House
* 策划:大耳
* 录音:大耳
* 剪辑:大耳
* 文案:大耳
音乐
* OP: Wish You Were Here – Pink Floyd, Wish You Were Here, 1975
* ED: Comfortably Numb – Pink Floyd, The Wall, 1980
关于「一块砖头AnotherBrick」
「一块砖头AnotherBrick」是由独立播客机构「呆房子 Numb House」策划制作的教育专题播客,通过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的对话,本节目将带你一起探索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我们相信教育并不是为了塑造社会里的一块块砖头,而是为了每一个个体,未来的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播客和音频平台听到本节目,感谢收听和关注~
联系方式
* 节目微信联系人:Pavluv
* 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一块砖头AnotherBrick」节目由「声湃 WavPub」提供内容托管和数据服务支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Thomas-yu
1年前
江苏
3
28:19 主播的播客内容很棒啊 记得看完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估计也是两三年前的事了(我自己本身就是个二本学生),但是可能没那么多的感同身受吧…对这些群体时代的刻画 主播可以看看林小英老师写的(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类似于调研报告,对我们的教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K151
1年前
江苏
2
笑死,相亲全是专科

伊波茄
1年前
湖南
1
09:26 其实最早了解黄灯老师是“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接地气
橙柚君
1年前
上海
1
哈哈哈讲屁话
张1522
1年前
河北
1
the wall
妲喜
8个月前
上海
1
广东除了经济还行 文化是非常传统 思想观念很多方面很落后的

yume33
8个月前
广东
1
17:00 很多的,我小时候村里的越南新娘是花钱买过来的

yume33
8个月前
广东
1
23:11 😭广东乡村生四五个小孩的特别多,生到男孩为止,以前农村弃婴很多😭直到现在这种思想还是存在
橙柚君
1年前
上海
1
哈哈哈好像猫猫出现打碎了东西

春花道人
1年前
江苏
1
主播讲的很棒~推荐和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这本一起看,会对很多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有更结构性的分析和理解。
Ps:勿憎恶(wu四声,小小强迫症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