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简介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因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这是心理学家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
书中共收录44个案例,套括了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五大领域的真实困感。对于读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李松蔚都给出了温暖而巧妙的回答一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提问,激发提问者进一步去探索。他会要求提问者在未来一周内,尝试一个没有试过的行动,尝试5%的新可能,然后把结果反馈给他。而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
称它为冒险家的行动指南,是因为我觉得一切的改变都是一种尝试,可能你满腔热血爬到山顶,发现可能没有鲜花和观众的掌声,等待你的是另一座山,但是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如果你也在寻求某种改变,而不知从何做起,或许可以看看这本书,成为一个冒险家!
⌛ 时间线
02:20 🎉特别鸣谢
02:52 🧗微行动 + 冒险家心态
○ 微行动:行动可以创造经验,哪怕是5%,做好一件事情,未必需要好的状态。
○ 冒险家心态:我们的行动,在于探索真相,结果是次要的,不管结果是否满足期待,都会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09:01 🙍先给失败找好理由 + 黑色想象
先给失败找好理由:
◇ 我真棒,但是因为外界的影响,我离自己的目标又更远了一点。
◇ 我真棒,我战胜了外界的影响,我离自己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黑色想象:把所有能想到的最糟糕的情况写下来,对灾难进行现实化的处理。
17:41 🧜♂️课题分离 + 目的论
课题分离:分清是谁的课题就是区分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最终由谁承担后果就是谁的课题。不强制干预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预自己的课题。辩别课题的边界是一件漫长的事情,需要很多次探索。
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如何诠释经历。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力,同时接受期待落空后的失落,意识到环境会塑造我们,permission to be human。
——书中第二章第三个案例——难以摆脱的否定声音
也许当事人是有能力摆脱父母影响的,只是摆脱之后,还有很多属于这一刻的功课——自卑也好,不够成功也罢——那些烦恼仍然存在,并且作为自己的责任,终究只能自己承担。这让人看得更远,也更累。
也许不一定要立刻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仍然可以把一部分冲突交给“原生家庭”。大多数原生家庭问题都可以这样看:你并非“只能”一定受困于过去,但你可以选择。“有能力选择”,这就够了。
看完这一眼,还可以回到原生家庭的大旗下,按自己的节奏向前走。
31:53 碎碎念
☀ 联系主播
- 微信公众号:阿拉的日常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背景音乐
- 本期: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
- 往期:积极心理学播客BGM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