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开卷有益(kai juǎn)第 6 期:

本期嘉宾:蒲老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学士。

生于湖北某农场的四川移民子弟;曾在非洲工作,欧洲游学,云南支教,现生活工作学习在北京。永远对未知好奇,在他乡寻找故乡。

02:26 这期节目怎么就莫名其妙地蹭上了热点?

04:10 成为作家是一条漫长而坚定的道路。

09:42 李娟的松弛感:女生最好的医美难道是自由自在吗?

11:24 “无欲则刚”,一个女生可以直面自己的欲望,而且把自己的欲望降到很低的时候,确实可以收获坚强。

12:47 文字有趣且流淌,在时间流逝之后还能留给下情感上的共鸣和收获。

13:54 李娟和史铁生都没有用文字放大他们生活中的痛苦。

16:33 礼物是用来表达爱的,形式不重要,但变成发糕的馕和蒸熟的西班牙火腿也有点过分吧。

21:46 哪里能找到“故乡认同”,我们用来思考的语言能代表我们内心的故乡归属感吗?

26:51 心安之处是吾乡。

35:33 阿勒泰其实是大家心里的“假象”,所有人需要一个能“慢下来”的地方。

40:08 连续剧《阿勒泰》与图书《阿勒泰》是不同的,怎么看待这样的不同

43:28 体验阿勒泰的三种方式:看电视剧、读书、旅游。

46:22 受时代情绪影响下的创业和旅游,社会情绪在两个极端来回摇摆挺恐怖的。

46:52 不要让情绪影响你的正确决策。

本期提到作品:

图书

《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作者:李娟)

《病隙碎笔》(作者:史铁生)

《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

主播...
马思远Max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色蓝深
8个月前 新疆
0
27:32 我单位也有一个来自内蒙古的同事,和你一样,普通话非常非常标准。
未老的阿未
9个月前 北京
0
这期真不错👍👍👍
gerdy
9个月前 内蒙古
1
这期的女嘉宾声音很好听!
沙赫札德
9个月前 广东
1
《我的阿勒泰》可以一读,应该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所描绘的游牧民族很不一样;前者应该更靠近现在,后者更接近远古和传奇。但不知文字的轻盈,放松感是否有相似的地方。诗和远方可以就在嘈杂的城市里,可以在令人焦头烂额的工作结束后。心能安,是一种境界了。在这么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心安是一直要追求到达的境地。
李彬stanli
9个月前 上海
1
最近开始第二轮李娟散文集阅读,也分享下根据她成长时间的阅读顺序: ​ 记忆​她高中辍学后18-20岁在阿勒泰山区跟随妈妈小卖部游荡的岁月:《九篇雪》、“两本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 ​ ​她2007年即将离开工作了5年政府单位前,跟随一个哈萨克牧民家庭春夏生活几个月写下的:《羊道三部曲》 ​ ​记录约2007-2010年她妈妈不再开小卖部,在乌伦古河戈壁开垦向日葵地为背景生活记录的:《遥远的向日葵地》 ​ ​2010年李娟从江南打工重返阿勒泰,参与写作计划,跟随牧民冬季生活写下的:《冬牧场》 ​ ​2018年她整理从小学到2018年各种生活小记形成的:《记一忘三二》 ​ ​2024年透过她自媒体了解到,了解到她闭关失联一阵,开启小说创作……
宋佳萦
9个月前 浙江
2
33分钟开始抓耳并引起强烈的共鸣。很认同的一点是书的前半部分的冲突不适和后半部分的观察融入,第一视角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一些列心态的转变,即传递出来松弛和心安。但我觉得跟额尔古纳右岸还是有挺大差别的,后者更像是在宏大叙事下娓娓道来一个民族的开源和兴落,更有神话色彩,额尔古纳右岸感觉和尘埃落定有更多相通之处,许愿后面能都安排上哈哈哈😝
asenhakunama
9个月前 北京
2
作为蒲老师曾经的同事非常了解她这十几年的工作经历,看到的是她的辛苦的付出和个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感触,最敬佩的是她对事物的淡然和这个社会大环境人对外的欲望的反差,她有机会去赚更多的钱,但是他从非洲回来之后,选择了十年前去云南支教,作为我认为她两年的支教结束之后应该去正常工作换取我们绝大多数人认为更好的生活,但是她又去选择了去西班牙学习,一贫如洗的回到北京总该去更好的企业工作换取我们公认的更好的生活了吧,结果她是选择了一个公益组织,然后又继续选择了去读MBA,口罩三年我们的联系机会少了,但是她还是没有变,依然保持在她理想中的赛道奔跑,突然觉得我们都太世俗了,找机会还是要再见一下蒲老师,净化一下我们自己。
李彬stanli
9个月前 上海
3
最近看到一篇推文,题目是《“过一种简单而扎实的生活”》,标题的“简单而扎实”非常打动我,这是让我很喜欢一组词汇的搭配。 这篇文章开篇导语说: “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八十年代,人们会像回忆青春一样地回想它,那是个仿佛与焦虑内耗无关的时代,只是身处当下的我们,常常忘记了还有那样一种生活。而那种生活的特质,往往藏于生活最基础的部分里......” 这时候,我会想到最近在看的李娟散文集《羊道》三部曲。 在第二部曲《羊道·前山夏牧场》里,我看到其中一篇文章《路上生活》写到: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的确是艰辛的, 可这世上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 真的会有轻易就能获得的幸福吗? 连加依娜那样的小孩都知道,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坚持。像阿娜尔罕那样,脱离游牧之路,将来与在城里工作的男孩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从此以后,她还是得付出另外的努力与忍受,面对另外的陌生而拮据的人生。 说起来,都是公平的。 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 "忍受生活"——听起来有些消极,其实是勇敢的行为。在牧人的坚持面前,无论什么样的痛苦都会被消融。所以,哈萨克葬礼上的挽歌总是奉劝生者节制悲伤,弹唱歌手们也总是调侃懦弱,视其为愚蠢。 我觉得这段话是作者跟着一个哈萨克游牧家庭这几个月去相处、去劳作、去观察最重要收获之一,感觉是对这种游牧生活全景图浓缩式概述之一,也是我觉得这部厚厚散文集最耐人思考少数几段文字之一了。 我看到了这种生活里的简单: 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坚持。 是不绕过、只能坚持下多么清晰、明确、直接的简单。 我看到这种生活里的扎实: 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 是在自己可忍受限度内去好好生活的扎实。 简单而扎实也恰恰精准诠释了自己想过一种怎样的职业生活。 我对这个世界如今的感受,发现它在任何关系、任何事情、任何领域似乎都在变得“越来越虚”,在“概念堆砌”、“套路交织”、“矫揉做作”的越发加速、越发无可救药地加固。 这导致工作越久,我对所有具体领域与事情,其实都渐渐地、全面地走向失去兴趣。 我很少去提及自己专注什么领域,就像我自媒体的定位,是专注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打开实践的想象力”。 我越发追求的是相对简单、扎实的工作: 是清晰的、明确的、直接的简单; 是有效的、走心的、贴合的扎实。 所以我从毕业后的跨领域工作,再走向自由职业的“游牧生活”,这个过程,其实在渐渐走向寻求这样的状态,是即便对被复杂化、概念化、炒作化、套路化的很多事情与领域渐渐褪去了关注与兴趣后,我还可以为什么而热情与坚持生存着,我渐渐想到的阶段答案是: 好好服务与助力我接触到的每个团队与个体生命。 因为大家不管什么角色、做什么领域与事情,不管虚虚实实,背后其实都是具体的一个或一群生命在或多或少应对其中这些情境,比如: 选择、理解、定义、寻找、化解、应对、梳理、归纳、表达、合作、疏导、肯定、接纳、认可、欣赏、陪伴、共情、学习、发明、创造...... 而我的持续学习与工作,便是: 尽力地去透过世界虚虚实实层层叠叠浓雾,去感知与关注团队与个体生命面临的具体境地,去尽量量力而行地贡献自己,服务与助力。 这便是我目前阶段的简单而扎实的工作状态,也是我的生活。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